《诸天一道》拳意我意,皆是天意第47章咸阳朝会,十年之期(万更求订阅!)

诸天一道最新章节目录
   送走了嬴政,叶千秋继续回到大竹峰上闭关。
    嬴政所提之事,无非是天下一统之后,如何快速清理大秦内部以六国遗族为首的反秦势力。
    叶千秋的意见是徐徐图之。
    毕竟,当下虽然秦国一统了天下,但人心尚未归附。
    若是急于求成,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只会起到反作用。
    以叶千秋的建议是,用十五年到二十五年的时间去将诸子百家之中的反秦势力和以六国遗族为核心的反秦势力给平定。
    但嬴政似乎等不及了。
    他一统六国用了十年。
    若是再用十五年到二十五年的时间去扫清大秦内部的隐患。
    他觉得时间跨度有些太长了。
    所以,他在这件事上,没有当即表态要采用叶千秋的建议。
    叶千秋也能看出嬴政的急躁心态。
    人之一生苦短,纵使嬴政也修炼了多年,但他依旧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他的时间可能不太够。
    所以,他想尽快将秦国内部的隐患给祛除。
    正是因为叶千秋明白嬴政的心态,所以,反倒是更加不急不躁起来。
    有些事情,并不是着急就能做好的。
    天下归一,人心才是最难收伏的。
    列国之间数百年的血仇,有多少六国人的亲友死在了秦军的铁蹄之下。
    这种仇怨,只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能慢慢消融。
    嬴政已经和叶千秋约定好了时间,一个月之后,他将在咸阳召开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也算是开国大典。
    这次大朝会,叶千秋是必须要参加的,作为秦国国师,他自然不能在这样的重要时刻缺席。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
    这一日,叶千秋谁也没带,直接从大竹峰飞天而去,朝着咸阳城飞去。
    他能飞天之事,在道家只有寥寥几人知晓。
    咸阳城和太乙山相聚不过六七十里,他飞起来贼快,没两个时辰就已经到了咸阳城。
    到了咸阳城之后,他先回了太玄学宫,招来了逍遥子,向他询问咸阳城近一个月来的情况。
    逍遥子一一如实道来。
    ……
    章台宫中,春阳洒满榻前,嬴政咳嗽一声。
    赵高如同一阵风一般,走进殿中,脸上带着笑意。
    嬴政刚刚睡醒,有些睡眼惺忪的道:“你小子偷笑什么?”
    赵高连连比划着笑道:“啊呀!王上有所不知,这些日子,咸阳城里都闹翻天了!”
    “这都三日三夜了鼓点没停歇,酒肆里的酒家家都被老秦人买的精光,百姓们整日欢声笑语。”
    “整个咸阳,整个秦国好似都醉了一般!”
    “即便满城鼓声如雷,王上也睡得十分安详!”
    “可见,这天下一统之后,王上的烦心事少了很多,小的看到了,真是替王上高兴。”
    嬴政看见素来做事认真,很少说这么多话的赵高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说了这一大堆。
    嬴政也笑道:“你小子倒是心细如发。”
    赵高道:“小人能伺候王上,是小人的福气。”
    “怎么敢不尽心尽力。”
    嬴政闻言,微微一叹,道:“目下,寡人身边也只有你才是最贴心的了,便是国师也不像从前那般和寡人知心了。”
    赵高闻言,一脸惶恐道:“王上,国师对大秦有大功,对王上更是忠心耿耿,小人可比不上国师啊。”
    嬴政看了一眼赵高,道:“小高子啊,你跟在寡人身边也有十几年了。”
    “你说,这世上的人,是不是都会变?”
    “从前寡人做事,国师总是会全力支持寡人。”
    “但现在,国师给寡人的感觉,就好似是当年寡人尚未亲政之时,面对文信侯吕不韦的感觉。”
    “这天下是寡人的,寡人才是这天下的君王,是至高无上的君王。”
    “可是,并不是什么事都能事事都顺了寡人的心意呐。”
    赵高一边收拾卧榻一边给嬴政更衣,手脚利落的很。
    这时,听到嬴政的话音。
    赵高本能的察觉到了帝王的心思,也不敢轻易搭话。
    他又回想起了当年嫪毐之乱时,他所见到的叶千秋,那抬手招来天雷的一幕,每每想起来,都让他遍体生寒。
    想到这里,赵高急忙扶着嬴政走进了寝殿一旁的浴房之中。
    嬴政看着热气蒸腾的水汽,道:“小高子,你怎么不说话了?”
    赵高笑呵呵道:“王上说的话,自然是有道理的,小人愚钝,但也知道国师为了大秦,还是出了很多力气的,况且,国师终究不是文信侯,他不掌握着朝堂的权柄。”
    “终究还是个心中向道的修行之人罢了。”
    “王上,您先试试水温,趁热先洗,这是小人动手烧的水,保管王上浴后一身大汗身轻如仙。”
    嬴政一挥手,笑道:“小子聒噪!”
    说着,脱下身上大袍,一步跨入硕大的浴桶,没进了蒸腾弥漫的水雾之中。
    待嬴政裹着宽大轻软的丝绵大袍出来,赵高已经备好了饭食。
    嬴政刚刚的身子上依旧渗着细密的汗水,但他整个人却是红光满面倍感轻松。
    看着桌上饭食,嬴政胃口大开,大口大口的猛吃了起来。
    不多时,嬴政吃的差不多了。
    赵高在一旁说道:“王上,国师,丞相,廷尉,国尉等一班大臣都已经在书房等候。”
    嬴政一听,当即起身道:“国师到咸阳了?正好,寡人也该去为三日后的大典做准备了。”
    章台宫的大书房之中。
    叶千秋刚刚坐下,刚和大秦的一班重臣互相见了礼。
    如今大秦丞相是王绾,昌平君芈启被逍遥子干掉之后,王绾便是大秦丞相。
    昌平君混了一个被刺客刺杀身亡的死法,没有被牵扯到更多的人和事,楚系得以保全。
    这一众重臣之中,叶千秋只是和国尉蒙毅不认识。
    丞相王绾,廷尉李斯,都是他昔日旧相识。
    此时,秦王未到。
    几人还在相谈之中。
    王绾赞叹道:“听闻国师在太乙山修行,数年不见,国师依旧和十几年前没什么区别。”
    “国师真乃仙人也。”
    李斯笑道:“国师和我等这般俗人不同,乃是修仙得道的人物。”
    “怕是我等百年之后,化为了一抔黄土,国师依旧是这般神采模样。”
    此时的李斯,已经年过半百,须发灰白,眼窝发青,脸上隐隐可见难以擦拭干净的斑斑墨迹,他这番话也不是恭维之言,而是切身体会。
    人过半百,就算是大半辈子过去了。
    对叶千秋这等青春永驻的人,他自然是羡慕的。
    蒙毅则道:“当年蓝田阅兵之时,曾经得见过国师仙姿,想不到这十年过去了,国师是风采更胜从前了。”
    叶千秋闻言,在一旁笑道:“三位大人缪赞。”
    “我修的是一人之道,三位皆是大秦的顶梁柱,为天下万民谋福祉,修的可都是大道。”
    王绾笑道:“以国师之才,便是丞相之位也做得。”
    “只是国师不喜俗务缠身,我说的可对?”
    就在这时,只听得大书房外传来了嬴政的声音。
    “王绾说的一点也没错,若是国师主政大秦,那丞相之位,非国师莫属。”
    话音一落,只见嬴政大步流星的走进了大书房之中。
    书房中的众人见状,纷纷起身,和秦王嬴政见礼。
    片刻之后,嬴政坐在前方主位上,让众人坐下,和众人商讨起了三日之后的大朝会之事。
    这一个月来,嬴政和一班重臣,一直在为大朝会做着准备。
    叶千秋今天之所以进宫,是嬴政和叶千秋在太乙山时便定好的,让叶千秋一定要提前几日到宫里,替他把握斟酌一些事情。
    此时,只听得李斯说道:“六国已灭,斯已经清晰的看到了泱泱华夏面临的重大抉择。”
    “我王有着坚毅之心和超凡胆略,万事力求创新。”
    “而今天下一统,我王决然不会走周天子的老路,只满足于做一个诸侯朝贡的周天子。”
    “其次,天下潮流与天下民心,也不容天下再复辟周朝旧制,再重演周而复始的诸侯分治,刀兵四起的“无主”局面。”
    “这两年来,廷尉府依照王上之命,一直在孜孜不倦的专门整理六国律法,对比秦法与六国法令之不同,方便往后在天下间推行新法。”
    “眼下,离大朝会之期还有三日。”
    “我等还需商议出最后一些没有定好的事情。”
    “这是臣这些日子以来,根据数日朝会商谈初步拟定的一些定国之策,还请王上与诸位过目。”
    说着李斯从一旁取出了几卷书简,赵高早已经走到李斯的面前,先将一卷书简先递到了嬴政面前。
    然后又依次给叶千秋、王绾、蒙毅发放了书简。
    叶千秋摊开书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定国图治十大方略。
    一典章:更易君号、国运、朝仪、礼法、服饰、文书制式。
    二国制:天下治式官制更新,律法一统。
    三文教:统一文字、定雅言、废诗书、立法教。
    四通国:连接驰道,开辟直道,统一车轨。
    五统器:统一度量衡,三器各立校正之具。
    六水利:掘六国堤防,通天下河渠,行农田水法。
    七定边:南百越,西羌胡,北匈奴,通连六国长城。
    八息兵:收天下兵器,去天下私兵,除天下之盗。
    九安邦:根除复辟六国之王、六国王族、六国世族。
    十社稷:堕六国王城、除六国宗庙、安圣贤后裔。
    不多时,众人都已经将这定国十大方略给看完。
    叶千秋不禁暗暗赞叹一声。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都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这时,只听得李斯道:“前一次小朝会遗留之问题,只剩下君号、国运、朝仪、礼法等一些事尚未完成。”
    “所以,今日之议题,便是这几样了。”
    嬴政闻言,在一旁道:“国师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叶千秋笑道:“关于君号,我倒是有些见解。”
    嬴政笑道:“哦?国师不妨说来听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