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之大汉帝国》正文卷第二百四十五章洪易学《易经》

诸天之大汉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长生大帝与造化天尊已经是这个世界上的顶级战力,他们发现不了孔子,其他人自然更不能发现。
    至于比长生大帝、造化天尊更胜一筹的盘皇,已经道化天地,阳神念头化作了中yang大世界。
    因此,虽然《阳神》世界的众高手被惊动,却无一人察觉到孔子等人的行迹。
    颜回道:“夫子,没想到这荒野僻庙竟然也有如此向学者,看来此界的文道颇为昌盛。
    我们文气一脉大有可为啊。”
    孔子抚须颔首。
    他将文气运转于双目,用起了文道望气术。
    只见那破庙中的小小少年头顶冒起一股清正之气,才气冲霄。
    尤其是他的本命气运之中竟然暗藏着一丝深沉的青紫之色。
    若非孔子的望气术十分高明,恐怕都看不出来。
    天意垂青,气运所钟。
    紫气东来,至尊至贵。
    这本命之中的一丝青紫之气,代表着此子乃是气运所钟的天命主角,只是如今还未勃发而已。
    对于气运主角,大汉帝国见得太多太多了。
    几乎每个世界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气运主角。
    大汉帝国对于这方面已经有很深的研究。
    孔子转念之间就想到了攻略此界的办法。
    那就是收气运主角入教,如此一来世界的反抗最小,事情最为顺遂。
    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此界攻略。
    于是,众人上前扣门。
    洪易打开门,看见站在门口的众人,心中莫名地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他毕竟是读书人,自然从心底地崇拜着中古诸子。
    其中又以孔子为最,乃是天下文宗,是此界文脉源流。
    天下读书人都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所有读书人共同的老师。
    孔子等人一降临此界,就吸收了此界的文脉气运。
    因此他本人可以说就是此界的孔子复生,甚至还要超过此界的孔子。
    如颜回、朱熹、王阳明等人,在文道境界上不逊色于此界诸子的存在。
    哪怕是诸子复生,也不如他们的文道底蕴更深厚。
    他们简直比起中古诸子更像是诸子。
    因此,洪易难免一见到他们,就发自内心地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孔子拱手道:“我等赶路错过了宿头,想到此地借宿一宿,望小哥行个方便。”
    洪易慌忙还礼道:“先生言重了。
    这间寺庙本是废弃的无主之地,在下不过先来而已。
    诸位先生请进。”
    众人进入庙宇之后,整个破庙显得狭窄起来。
    只得各自找了蒲团坐下。
    洪易忙又收拾床铺,让给孔子朱熹等年老之人,自己铺了干草坐在角落,点起灯继续看书。
    只是这会儿却看不进去了,不时地拿眼角余光打量着这群人。
    “不知小哥儿看的是什么书?”王阳明问。
    洪易道:“这是前朝大儒李严的论著,李氏学派的核心著作。”
    李严虽然已经作古,但是当朝之中很多大臣都是出身李氏学派。
    洪易要参加春闱,自然要揣摩考官的喜好与思想学问。
    况且这李氏学派的论著也是洪易本身最喜爱的一门学问。
    自中古诸子逝去,历代大儒对文脉各有发展,分出了许多学派。
    当今天下以理学为宗,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他的父亲武温侯洪玄机。
    另一个大派就是李氏学派,以礼部尚书李神光为代表。
    洪易不喜欢理学那一套父子君臣夫妻纲常,反而对于通心达意的李氏学派极为喜爱。
    王阳明早已明白孔子的意思,因此借着这个机会跟洪易讨论起了文学来。
    他发觉这个李氏学派倒是跟自己开创的心学有几分类似。
    当探究到了洪易的学问底蕴之后,不由得心喜惜才,真的动了收弟子的念头。
    随着讨论的深入,洪易渐渐插不上话了。
    他凝神贯注地倾听着王阳明的讲学,听到精彩处忍不住喜不自胜。
    他发觉王阳明的讲学不但包含了李氏学派的学问,甚至更加广博,更加精深。
    心里不由得惊讶:“此人的学问别说当时大儒了,就是比之中古诸子也毫不逊色。
    不知为何籍籍无名?
    看来王先生应该厚积薄发,刚刚完善了自身的理论。
    以王先生的学识理论,必然念头刚正纯阳,可比道家阳神。
    传说中古诸子不练武功,不修道术,只是一心读书做学问。
    当底蕴自足的时候,一念之间就可以度过重重雷劫,一跃成为天底下顶尖的高手。
    我如果有着王先生这样的学问底蕴,考取状元必然轻而易举。
    一念度雷劫,就连皇帝也要礼敬有加。
    到时候一定能够为母亲正名,还她一个公道!”
    想到这里,他向着王阳明伏拜道:“求先生传授洪易心学学问。”
    朱熹不快道:“你只求心学,莫非看不起我理学?”
    洪易因为洪玄机的缘故,自然不待见理学,亢声道:“理学规矩繁多,人为制定种种礼仪,确实教条古板。
    岂不闻道法自然?
    昔年圣皇治世,人人各安其业,那时候没有礼治,不一样过得很好?
    反而理学兴盛之后,天下腐儒遍地,只知道皓首穷经。
    于国无益,于家无益,于己无益!”
    朱熹摇头笑道:“小儿辩日,但窥一孔。”
    他开口讲起了理学的道理。
    朱熹身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又岂是洪玄机之流可比的。
    随着他的讲道,洪易逐渐沉默下来,不断凝神思索他所说的话。
    其中都大有道理,很多地方与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不失为一条堂皇大道。
    不过相比之下,洪易还是更喜欢心学。
    朱熹无奈对王阳明拱手道:“阳明先生,这一局是我输了。
    这个弟子就让给你了。
    望你好好教导,令其早日成材。”
    王阳明拱手还礼道:“朱夫子承让了,守仁必不负夫子所托。”
    孔子道:“好,今日我们儒道一脉又多一员干才,可喜可贺。”
    在洪易拜师之后,王阳明又带着洪易向孔子行师礼。
    孔子为儒门祖师,又是文道修炼法的开创者。
    王阳明等人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是也一直执弟子礼,以门人自居。
    王守仁道:“易儿,为师名叫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此乃至圣先师孔圣,讳丘,字仲尼,乃是文道修行法的开创者,也是我们所有读书人的老师。”
    孔圣?孔丘?
    洪易心里一震,不禁心神恍惚。
    至圣先师,天下文宗,哪个读书人不知道?哪个读书人没有参拜过?
    就连贡院的门口主祭的神位就是至圣先师孔丘,每次科考之前都要祭拜的。
    难道孔圣复活了?
    孔子看他的模样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并未隐瞒,将自己等人的来历诉说了一遍。
    殊不知洪易更是惊讶,没想到整个世界之外仍然有世界。
    此时的洪易还见识浅薄,如果是杨盘跟洪玄机等人听闻,肯定会更加震惊。
    要知道孔子他们可不是来自于天外天那样的异世界,而是真正的整个大世界之外的世界。
    不过即使如此,洪易也充满了震惊与向往。
    那大汉世界竟然没有贫困与压榨,人人都有书读,人人都能修炼。
    每个人都有成仙做祖的机会,可谓是人人如龙。
    虽然此时的洪易还很稚嫩,还没有开始发宏愿,不过那种人人如龙的美好期盼,还是已经在心里生根发芽。
    所以对于整个世界融入大汉世界,他不但没有丝毫抵触,反而颇为心向往之。
    孔子道:“你名字之中带着‘易’字,正符合读书人之名。
    《易》为百经之王,群经之首,不可不读。
    老夫先交给你一本《易经》,你要时时揣摩。
    你先跟你的老师研习心学,当学有所成之后,老夫亲自为你讲解《易经》。”
    听到《易经》的名字,洪易的身躯微微发颤,好似自己跟这本书有着很深的羁绊似的。
    他躬身双手接过《易经》,忍不住翻开阅读起来。
    “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的内容出乎意料地简明扼要,只有六四十种卦象,但是其中却似乎包纳万物,充满了至理。
    每一卦每一爻都有详细的解释,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又如同苍穹宇宙一般复杂多变。
    一时之间,洪易简直如痴如醉。
    王阳明道:“你此时的底蕴不足,当先以心学立根基,再修百家之学,兼容并蓄。
    然后再读《易》,同时洞明人间事情,才能发展出自身的学问,达到开宗立派的程度。”
    显然,王阳明对他的资质很满意,所以期望很高。
    在他的眼里,将来洪易的成就未必会逊色于自己。
    在洪易研习心学的时候,从大汉世界透过来的文曲星星光,星星点点地笼罩在洪易的身上。
    他整个人全身发起一层荧光。
    洪易沉醉在读书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修为竟然在不知不觉地提升着。
    直到夜尽天明,他才发觉自己一夜没睡,不但没有丝毫疲惫,反而精神奕奕。
    他伸了个懒腰,一跃而起。
    谁知竟然一蹦数丈之高,将庙宇的屋顶撞了个大洞出来。
    “我……我有修为了?这就是才气修炼之法么?”
    感受到文宫文胆之中澎湃的力量,洪易打量着自身,不禁充满了好奇。
    他走出庙宇,发现孔子等人已经不在了,只有王阳明一人在此,不禁好奇询问。
    王阳明道:“我等要去天外天世界以及起源之地。
    这一枚符篆之中记录了我心学一脉的所有学问。
    你若有不解之处,可以向符篆之中询问。
    为师以心印神通灌注了自身感悟,你问它,犹如我在为你解答一般。”
    洪易接过符篆,忍不住问:“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他自幼孤苦,母亲死后,父亲对自己不理不睬,动辄严加责骂惩罚。
    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