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主游戏:百倍人口》正文卷第12章秦赵议和,质子秦异人[2]

全球领主游戏:百倍人口最新章节目录
   ,没有打起来。
    最大的一次冲突,也只是张辽试探性地对赵国发动了一次进攻,双方加起来出动的兵力都不到五万人。
    在廉颇严密的防御之下,张辽没能占到太大的便宜,很干脆地放弃了进攻,撤回长平。
    本想趁着秦、赵大战的机会占点便宜。
    但廉颇的防守实在太强,没有给张辽半点机会。
    既然占不到便宜,自然是要立即撤军,免得陷入泥潭之中。
    除了张辽之外。
    张郃和楚国、吕蒙和齐国之间,也都有过几次试探性的交手,但也就仅此而已,都没能真正打起来。
    楚国在垂沙之战中的损失惨重,至今都没能恢复元气。
    齐国的主要注意力在燕国、宋国身上,也没有太多心思盯着中原。
    在历史上,齐湣王在军事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垂沙之战四国伐楚,楚国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函谷关之战五国攻秦,秦国同样大败,险些丢掉了函谷关。
    所幸樗里疾临危受命,大破韩、赵,瓦解了五国联盟,这才为秦国挽回了些许的损失。
    而后,在齐湣王的主持下,齐国又打残了燕国,吞并宋国。
    但可惜,也正是因为树敌太多,最终引来了五国伐齐,损失惨重。
    这个时期,齐湣王已经和燕国打了一次,主要精力都放在宋国身上。
    宋国不敢面对强大的齐国,四处派人救援。
    但可惜的是,愿意出手帮助他们的人几乎没有,最多只是口头上表示一下支持。
    甚至于,赵国还打算拉上秦霄一起,和齐国一同瓜分宋国。
    作为战国七雄之外唯一一个弱小国家,宋国的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反正早晚都要灭国,为什么不插一手,捞点好处呢?
    若是宋国全部都被齐国吞并,对其它国家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一个过于强大的齐国,不符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
    赵王的使者早已到了洛京,想要联合秦霄出兵宋国,抢占一部分好处。
    秦霄也有些心动。
    主要是灭掉宋国之后,能够触发【征战四方】的特性加成,增加一些属性。
    不过,犹豫了一阵,秦霄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主要是另一件事,要牵扯秦霄大量的精力。
    经过了五年的漫长大战,秦、赵两国都已经不愿意再打下去。
    赵国占据了河东之地数十座城池,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黄河一步。
    秦军以少梁为依托,想要反击,却也很难起到什么成效。
    这个时期的赵国,刚刚完成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不久,又有廉颇、赵奢两位顶尖名将,军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甚至比起巅峰时期的秦国来说,也没有弱太多。
    再加上秦国在灭周之战中损失惨重,一时没有恢复元气,被赵国占了不少便宜也是正常。
    这几年来,秦国倒是慢慢恢复了一些实力,但赵国的先发优势太大了,秦国想要夺回河东之地,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到的。
    打了五年,秦、赵两国消耗都很大,需要时间重新积蓄国力。
    这种情况下,秦、赵两国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便能促成议和。
    而这个“契机”,恰好,也是秦霄期待已久的。
    在大军的护送下,郭嘉代表秦霄出使秦国,很快便带回来一个消息。
    秦昭襄王嬴稷同意与秦霄会面,地点则是在安邑。
    安邑是魏国旧都,如今属于秦国,但距离洛京很近,周围视野开阔,没有适合布置伏兵的地方。
    从这个地点来看,嬴稷显然是将秦霄当做一方诸侯来对待了。
    战国时期的传统,诸侯会盟,地点要么在两国边境附近,要么就在第三方国家。
    毕竟大家互相都不信任,我去你的地盘上,被你派大军抓起来威胁怎么办?
    谁都不信任谁,那就只能在边境见面了。
    而且这个会面的地点也有讲究,必须要一望无际,视野开阔,不能有复杂的地形,以免有人提前设下伏兵。
    同时,会面的时候,双方都只会携带少量护卫,人数需大致相当,大军也不得靠近,以示诚意。
    仅仅只从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之中,就可以感受到战国诸侯之间那股浓浓的不信任感。
    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这,便是战国。
    秦昭襄王十九年。
    秦霄如约来到安邑以东五十里的平原上,与秦昭襄王嬴稷会盟。
    会盟的地点提前布置完毕,在旷野上搭建起了一座凉亭模样的建筑,摆好案几、美酒和干果。
    除了贴身的十名随从之外,两人的亲军都停留在百米之外互相戒备。
    而更远处,三里之外,则是黑压压的大军。
    两军对峙,双方的“王”,则是在两军之间饮酒畅谈,看上去颇有一副指点江山的气势。
    “秦王!”
    秦霄入座,对嬴稷象征性地拱了拱手,以示敬意。
    嬴稷同样对秦霄拱手致意,笑道:“我该称你韩王呢?还是魏王?”
    秦霄在韩、魏两国的权势很大。
    两国的朝堂虽然还保留着,但大部分权利都归于秦霄。
    嬴稷这句话,看上去带有讥讽的意味,实则是试探秦霄的野心如何。
    “直接叫我秦霄就好。”
    秦霄假装没听明白嬴稷的试探,笑呵呵地回了一句,便转口道:“听说秦王想要让我从中说和,与赵国议和?”
    “明明是你的使臣提出来的要求!”
    嬴稷心里想的当然是赶快结束和赵国的战争,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但在秦霄面前,他嘴上却是不肯认输,反问道:“足下身为秦国少良造,为何帮寡人的敌人说话?”
    这是质问秦霄的立场了。
    秦霄笑了笑,反问道:“我身为秦国少良造,秦王可曾信任过我?”
    秦霄这句话,直接将问题抛回给了嬴稷。
    既然你不信任我,我为什么要帮你卖命?
    嬴稷沉默了片刻,没有回答秦霄的这个问题,而是问道:“你有什么提议?”
    “如今齐国坐大,燕国已经半残,宋国岌岌可危。秦、赵继续打下去,只会便宜了齐国。若是齐国吞并燕、宋,占领东部,则有吞并天下之势。”
    秦霄想了想,继续说道:“我愿从中调解,秦、赵就此罢手,再加上韩、魏、燕、楚……嗯,楚国就算了。五国伐齐,共同瓜分齐国,再灭楚国之后,再各自争雄,岂不比秦、赵之间打个你死我活,要划算得多吗?”
    虽然已经完成了灭周的主线任务,已经有了一个“保底”。
    但秦霄还是想尝试一下,完成副本的第一个主线任务,五场史诗大战。
    其中,五国伐齐,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一旦能够促成五国伐齐,后边的三场大战,就容易得多了。
    鄢郢之战秦国伐楚、华阳之战是秦国、韩国对抗赵国、魏国,最后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展开。
    秦霄控制着韩、魏两国,想要推动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成功的把握很大。
    而通过这一场场战争,秦霄左右摇摆一番,也能尽可能让七国之间的实力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将“大统一”的时间推迟到秦始皇嬴政那一代。
    其中的关键,便是推动五国伐齐这件大事。
    “五国伐齐?”
    嬴稷一听,立即便来了兴趣。
    但他在表面上还是做出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反驳道:“秦国和齐国之间又不接壤,伐齐,对秦国有什么好处?不如坐山观虎斗,看你们打个你死我活!”
    话这么说是没错。
    秦国和齐国之间隔着三晋,即便灭掉齐国,秦国能得到的直接利益也不多。
    但,以嬴稷的战略眼光,肯定不会看不到齐国的威胁。
    如今,齐国崛起的势头如此明显,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肯定是想要打压齐国的。
    哪怕秦国不赚任何好处,只要能把齐国崛起的势头给打下去,都是值得的。
    但,嬴稷却不愿这么干脆地让步。
    或多或少,总要为秦国争取一些利益。
    或者退一步说,借此来逼迫秦霄,让他在秦、赵议和这件事上,想方设法让赵国多做一些让步。
    比如说“退还”河东之地给秦国。
    秦霄不清楚嬴稷想要的是什么,但却也知道他是在借机讨要好处。
    思索片刻,秦霄开口道:“齐国确实和秦国不接壤,占领一块飞地,不符合秦国的利益。”
    “就是说嘛。”
    嬴稷双手一摊:“隔着那么远,寡人又管理不过来,还容易被别的国家抢走,要来何用?”
    “这样吧。”
    秦霄心念一转,提议道:“只要秦国在伐齐这件事上出力够多,无论结果如何,事后,我支持秦国伐楚,如何?”
    顿了顿,秦霄继续道:“垂沙之战后,楚国至今未能恢复元气。即便再给他三五年,也很难恢复。五国伐齐之后,秦国的损失,完全可以从楚国来弥补!”
    提出这个提议,完全就是为了鄢郢之战做打算。
    当然,对秦国来说,能得到秦霄的实质性支持,从楚国身上割下一大块肉来,绝对是有很大好处的。
    嬴稷完全没想到,秦霄会提出这么一个提议来。
    但仔细一想,这事,好像能成啊!
    楚国虽然地处南荒,但质量不足,可以用数量来弥补嘛!
    (注:南方长江流域这时候是水灾比较多的,土地质量和人口密度远远不如黄河流域的中原。所以看战国地图上,楚国的面积最大,但国力其实一直不算第一梯队。)
    想到这,嬴稷立刻就精神了起来:“你打算如何支持寡人出兵?”
    “派兵与秦联合伐楚,具体各自出兵多少,利益如何分配,就让下边的人去谈好了。”
    秦霄随口带过这个话题,笑道:“重点在于,先伐齐、后伐楚,这个提议,秦王是否满意?”
    上位者,只需要讨论出一个大的方向。
    细枝末节的问题,完全可以交给下边的人去商议,也免得伤了和气。
    若是下边的人谈崩了,还有挽回的机会。
    如果一上来就是双方领头人之间的谈判,一旦谈崩了,就连缓和的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