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二百二十五章燃烧的澎湖

浴火重生西路军最新章节目录
   鬼子中尉相当专业的质疑证明这条电讯监控驱逐舰使用了无线电定位跟踪、频段监视等专业仪器,这个军官估计是个无线电方面的专家1,。*据说东京遭受轰炸后,狡猾的日本人通过汇总各方面信息发现了通过无线电导航引导飞机夜间抵达目标上空实施轰炸的方法。
    并在武汉进行尝试,准确命中湖北省政府办公楼造成军委会大佬多人负伤。实现这种导航方法简单、操作灵活、不易发现,但必须提前部署到轰炸目标附近不断发射固定频段的无线电波。为防止敌人使用这一方法对皇军重要目标实施偷袭,成立了专门的电侦机构。
    这下被专业人员堵在船上还真没法解释了,军事技术的提升总是伴随着敌对双方技术的创新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项有威胁的新技术出现很快会导致对应的制约性技术应运而生,没有创新技术作保证难免会像今天这样被动,回去一定要把雷达搞出来1,。
    眼下蒙混过关显然不可能,陈海松看到周围的水手已经到位,他摘掉自己的帽子擦了把脸发出了行动信号,平静地看了看一脸戒备手握指挥刀柄的中尉嘴里解嘲地说:“中尉真不简单,是学无线电专业的吧。”说着话伸手捏住了对方的脖子。
    旁边被步枪逼住的水手已经抢先出手,两个胳膊一扬三把锋利的袖刀又准又狠扎进端枪警戒的三个鬼子士兵的咽喉上。只剩下刀柄微微颤动。一击毙敌的水手根本不理抱着咽喉委顿倒地的鬼子。一个箭步挡在陈海松身前,手里多了两把带消音器的20响驳壳枪指向敌舰。
    另外两个稍远的水手看到行动指令后毫不在意身后还有三个端着枪的鬼子士兵,拔出驳壳枪对着驱逐舰连续射击,枪口火光迸发,对面驱逐舰顶层甲板上六七个转动着高射机枪对着货轮警戒的鬼子纷纷中弹栽倒在地,枪口一抬瞭望塔里的两个瞭望兵也没了动静。
    处在运输舰中部的两个水手在陈海松出手的瞬间已经飞身跃下,无声地落在相差快3米的驱逐舰尾部甲板上,就地一滚手里已经多了一把20响驳壳枪,打倒船头上两个持枪鬼子相互掩护着冲进舰桥指挥台。
    还不知道外面发生巨变的航海长、值班参谋、领航员、舵轮手甚至没有发现敌人闯入就被杳然而至的子弹打碎脑壳,摔倒在地。两个袭击者进来检查一番。全部解决。也不停留拉开后边的舱门进入船体内部,一个舱室一个舱室地开始搜寻猎物。
    随着运输舰顶层甲板上的周强掐死两个控制制高点的鬼子兵,瞭望台上的狙击手干掉了船尾的两个警戒兵,登上运输舰的八个鬼子只剩下陈海松手里的无线电专家没舍得杀。其他的都被长于近战搏击的特种兵们用手、用刀、用枪送回了东洋。
    被制住的年轻中尉,绝望地品味着死亡慢慢袭来的恐惧、痛苦、惊悚。陈海松想把他收为己用有意识地施加了力度和精神恐吓,感觉上的濒死状态让这个从没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24、5岁的海军中尉彻底崩溃,裤子湿了一大片,放弃了挣扎,嘴里发出‘饶命’的呼喊1,。*
    陈海松很满意地把手上的劲松开一些,顺势把跟他差不多高的中尉拉到面前很威严地盯着他的眼睛看了五秒钟,嘴里慢慢说道:“我是陈海松,你必须服从我的命令!”
    中尉脑海里浮现出面前这个人神勇无比、能力无穷、堪比天神的记忆,恭敬地立正想弯腰鞠躬却被有力的大手阻止。连忙张嘴费力地吐出:“嗨依!”
    陈海松这才松开手,询问他的情况,得知此人是东京大学理学院电子学系毕业的加藤隆一,师从该校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得到恩师赏识保荐进入研究院深造参与科研,目前承接海军一项科研任务,探寻及早发现来袭敌机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
    陈海松知道1936年英国修建用于实战的探测雷达后,世界各大强国纷纷开始研究自己的无线电探测系统,日本有明治维新以来现代科学人才的雄厚积累,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并研制成功性能相当先进可靠的空腔磁电管。可以稳定的发射10cm波长的电磁波。
    这个关键技术就连工业发达的德国都没有,临近战败才研发出来。而在武士道精神横行、互不买账的日本陆海军里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被束之高阁没有围绕它进行系统开发,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匆忙搞出了些远远落后于美国的相当原始的雷达探测装置,吃了大亏。
    中国地域辽阔、陆地边境、海岸线漫长。空军力量薄弱,没有远程雷达探测系统就无法阻止敌人的空中打击。无法集中兵力进行空中伏击,以弱胜强。
    这个鬼子军官虽然年轻,专业知识很扎实,也参与研究了空腔磁电管,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张掖航空研究院苏联专家的无线电方面的技术相互融合,再加上自己的原理点拨一定能研究出领先苏联、日本,不弱于美国、英国的雷达技术1,。
    他们谈话之时,下去了十几个特种兵的驱逐舰上的战斗毫无悬念的胜利结束。一个特种兵顺着软梯爬上来报告战果让陈海松松了一口气,不由得摇了摇头心中一阵苦笑。
    突袭作战尚未开始,自己这倒是先上演了一场电子遭遇战,要不是加藤没有作战经验,跑到船上来调查,换成老辣些的鬼子,直接就开炮炸船了,还好运气不错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他命令无线电小组继续工作。伸手揽住加藤的腰。纵身跳下船舷轻轻落在驱逐舰甲板上,这突然的疯狂举动哪里是一个走出校门不久的文弱书生所能承受的,裤子上的水印更大了。
    直到陈海松松开他的腰,他才茫然地睁开紧闭的双眼,脸色煞白颤抖着看看高大的运输舰,想不通自己怎么一下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驱逐舰上,对天神般存在的陈海松更加敬畏。
    陈海松平静地说想看看他的探测仪器,加藤顾不上湿热的裤裆忙不迭地头前带路,踩着狭窄的舰上扶梯上到顶层一间较为宽敞的舱室里,自己的助手、两个通讯兵被击昏在地。
    陈海松饶有兴趣地看着摆在两张大桌子上许多真空电子管组成的电子装置。经过加藤的讲解,总算弄明白了这套鬼子的远程侦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相聚一百公里左右的两端各有一条船,一条船上安装无线电波发射器。另一条船上安装电波接收器。
    当有飞机在两端间的无线电波束中通过时,接收器会有异常信号,从而发现天空中的飞行物,不过这套装置还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连飞机距离都测不了,仅仅知道有飞机在这条线上经过,再通过无线电等方式确认是否是己方飞机,如果是敌人飞机通知空军前去搜索。
    这比自己想象中的雷达原始多了,不过能发射,能接收就行,总比咱们毫无头绪来的先进1,。送回张掖可以用来参考,进行合并改装,或许能折腾出早期雷达,再改进其发射功率、电磁波长、信号放大器、显示屏板等从而提高接收灵敏度。
    他拍拍心中忐忑的加藤的肩膀,鼓励他说还算不错,可以进一步改进,将来如果能把发射部分、接收部分整合在一起,通过接收飞机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来确定飞机的方向、距离、速度就完美了,中国西北张掖有个专门研究雷达的部门,你可以去那里继续研究。
    痴迷无线电研究又受到天神鼓舞的加藤很是高兴。满口答应,同意发电报叫回目前位于厦门附近海域的安装了接收装置的驱逐舰,直接赶往南澳岛与这条装了发射装置的船汇合。
    陈海松又问他如何侦测到异常无线电信号并准确确定其位置的。加藤有些得意地指着舱室一角一台滴滴作响的电子装置说自己喜欢无线电,喜欢监听各种无线电波,尤其喜欢监听短波无线电信号。就自己利用实验室里的电子元件制造了这台检测设备。
    陈海松走过去看见一堆电子管中间一个方位仪,旁边一个调频转钮。现在正在无线电小组工作频段上,通过接收机放大器等把电磁信号转换成磁力吸引转盘上磁针指示出方向。
    设计虽然原始、粗糙,不失为匠心独运、简便可靠,很有开发使用价值。没想到真的找到一个无线电专家,这一趟险没有白冒。他让惊吓过度的加藤回舱室换衣服好好睡一觉。
    一番折腾下来快三点了,陈海松命令两条船处理掉鬼子尸体、关闭灯火、小心戒备,又回到运输舰高高的舰桥上。负责对海港进行监视的周强报告说港区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有几条运输船加完油和煤离开了港区,看来其他地方有小型码头,敌人的登船有可能是分散进行。
    陈海松举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心里推算着敌人三个师团一次投入四个旅团大约三万五千左右,需要大小运输舰、货运轮船120条,这也是驻华日军海上运输能力的极限,而海港里有差不多90艘,已经超过了他干掉一半运力的期盼,足够阻止鬼子登陆计划的实施1,。
    自己虽然有150架飞机,一半是战斗机,轰炸机只有70余架携弹有限,对付这九十条船、码头设施已经很吃力,不能再分兵了。命令无线电组给突击集群发报集中全力摧毁码头和运输船队,战斗机注意清除地面高炮、机枪,压制附近的驱逐舰。
    很快从三灶岛出发的12架战斗侦察机、30架战斗机、27架轰炸机从高空向东北飞到台湾上空,然后拐头向东,从敌人根本想不到的大后方的方向骤然而至,追寻着无线电波找到了茫茫大海中的一片岛屿、岛屿中间灯火通明、舰船林立的港湾。
    几架高速战斗机迅速扑向正在巡逻的两架日本战斗侦察机。其他的判明目标后分成几队压低机头俯冲而下。刺耳的尖啸声顿时让人声嘈杂的港湾安静下来。
    满头大汗辛苦装卸的鬼子水兵、辎重兵、台湾、朝鲜劳工诧异地望向东方,几大群大大小小的乌鸦高速俯冲带着死神的召唤扑向最繁忙地运输舰泊地、油煤补充地、弹药补充地。
    撒下一串串机枪子弹、投下一颗颗100公斤的高爆航弹、高爆燃烧弹,凌乱地落在船上、码头上、海里,幻化出耀眼的闪光、震耳的轰响、冲天的火光、高大的水柱。
    随之飞起的是跃出水面的船头、大块的甲板,粗大的桅杆、吊塔,整辆的汽车、无数的木箱、铁箱,轻的像一根鸡毛似的士兵们、劳工们的躯体。
    几个主要码头几乎同时受到攻击,毫无征兆地笼罩在硝烟、火光、碎片、连续的爆炸中。港务长官森井大佐呆呆地看着瞬间发生的变化惊得目瞪口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