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第第六百二十四章第二场

文艺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天才壹秒記住『笔下文学 qu 】
    紧跟着,戛纳的前选片人阿尔伯特道:“葛文先生讲的我深表赞同。不过我想接着张先生的话题。他刚才说电影与市场的共生性,这个非常有意思。我觉得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探索与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二阶段从《冬春的日子》到《三峡好人》。这其中的共存关系,张先生已经讲的很清楚,我想说的是第三阶段,就是从现在到后十年。其实不仅是中国电影,全世界的影视产业除了好莱坞的特效片,都在面临着一种回归——讲故事的回归。”
    他顿了顿。继续道:“现在的观众需要看一个好故事,这是我们自幼就有的本能。你可以拍那些冷门的题材,运用古怪的技巧,但它们只能在电影节上做几天的宠儿。马上又会打回原形。而我恰恰认为,中国大部分的导演很缺乏讲故事的能力。现在已经是第三个阶段,你还在用第二个甚至第一个阶段的手法去创作,市场当然不接受。”
    话音方落,程颖便拽过麦克风,接口道:“我一直跟着公司跑海外。跑发行,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先说国内的感受,当年《香火》出来的时候,评论界一片叫好。但它的对象只在电影界和文化界,那些所谓的精英分子。到了《石头》时期,国内正逐步建立市场,走进影院的都是城市主流知识分子,比如大学生、上班族这些人。他们对政治形态探讨的较低,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我花钱看了电影,你得给我一种满足感,不然我就觉得冤枉。
    然后说说海外,刚才几位都提到了《三峡好人》,我也持相同态度。西方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审美早就到了一个饱和度,急需转型。像去年跑《金碧辉煌》的时候,多数观众的反应是,哎,怎么又是这套!同样的题材,他们甚至愿意去看越南、以色列这些小国家的作品,因为有新鲜感。”
    “我补充一点,中国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那些电影人往往拎着片子跑遍三大影展,然后问我们能否做发行,这太难了。一个专业的发行公司应该在制作初期就介入其中,一部电影应该参加哪些电影节、如何参加都是有策略的。”
    杜特龙更是直接打脸,道:“我建议年轻导演向王佳卫学习,多走走世界各地的影院,了解一下电影的世界语言,不要固步自封。”
    “……”
    一席话说的大家无言以对,尤其怀着理想带着梦的孩子们,都以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可谁能想到,那旗帜高张的下面还藏着如许弊病。
    此时,始终没开口的市川尚三,还慢悠悠的补刀:“与其我们探讨这个话题,不如你们先问问自己,作为观众,为什么不愿意看自己国家的电影?像《孔雀》和《盲井》,都是公认的佳作,但除了在场的这些资深影迷,如果做一项普遍调查,你们觉得会有多少人看过?”
    “……”
    台下更是沉默。
    你妹!
    我找你们砸场子来了?
    褚青连忙要过话筒,站起身,直面着那些年轻人,笑道:“你们不用想得太复杂,其实很简单,电影就是有什么拍什么。像以前没有汽车,我们就拍不了公路片。以前没有特效,我们就只能看《小龙人》。以前没有网络,我们连植入广告都显得很蠢。所以不用气馁,你爱电影,就要给它时间发展。
    当然,你们记住一句话:无论拍什么作品,不要总关注中国的过去,我们还有现在和未来!”
    ……
    电影局,晴。
    佟岗坐在办公桌后面,正审阅着一摞文件。这些不是普通的文件,而是要呈报给总局的内参。既然是内参,自然有许多心惊肉跳的隐秘消息。
    而手里拿的这份,是关于国内院线调查以及加大政策扶持的建议,一般文员可写不出来,由一批改正归邪的笔杆子专门负责,俗称“电影师爷”。
    他又扫了一遍,觉得没有差错,便放在左手边——表示可以呈报。随后,他拿起第二份,不禁皱了皱眉:《关于“电影力量”活动汇总及媒体、业内评价摘选》
    啧!这孙子就会找事!
    佟局耐着性子翻开第一页,上面是对活动全程的详细描述,重点介绍了那两场交流会,包括嘉宾的发言都一清二楚。
    执笔人写的很客观,尽量不夹杂个人情绪,不过佟局还是察觉出一点,这位师爷大加赞赏的态度。
    他看得非常慢,比上一份还要细致,待翻至页尾,掩卷片刻,才提笔批注:略显偏激,务实懂分寸,有才干,乐于促进内外交流。筹办京城电影节一事,再请考量。
    然后,缓缓放在了左手边。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