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领主时代》第653章袁绍的惶恐

三国领主时代最新章节目录
   朱儁突然放弃中牟诸县挥师北上,部队在河内销声匿迹,去向不明。
    如果朱儁当真向邺城而去,对袁绍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朱儁有没可能赶往邺城?
    当然有!
    无论主观意愿还是客观形势,朱儁都有充足的理由进驻邺城。
    这得从朱儁最近的处境说起。
    朱儁是东汉重臣名将,虽然出身寒门,但在朝廷重臣里面论战功资历,有资格跟他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皇甫嵩。讨伐董卓战役结束后,皇甫嵩被掳去了长安,受制于董卓,朱儁则坚持在中牟反董,继续为汉室天下而战,是故近期朱儁对汉室似乎更重要一些,被许多人视为复兴汉室的希望。
    可声望再高,难掩现实中的窘迫。
    朱儁在中牟屯军讨伐董卓,中牟属河南尹,董卓放弃洛阳时掳走人口,把河南尹祸害得不轻,昔日王都所在变得残破凋零。朱儁勉强占得五个县,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人没人,无奈之下,只得号召各州郡地方诸侯派遣部队过来,共同讨伐董卓。
    以他的威名和人望,原以为诸侯们怎么着都得卖面子,况且是为国家,诸侯们没理由不支持。可惜关东诸侯多拥兵自重,除徐州刺史陶谦够支持,别的诸侯要么虚与委蛇,要么装聋作哑,令朱儁忧愤难平,大失所望。
    若要评选最让朱儁不满的诸侯,袁绍的排名必定很高。
    天子和百官被掳去长安,救国大计依赖关东群雄携手,本该是袁绍这关东盟主发光发热的时候,为大汉朝廷、为天下苍生作出贡献。
    可袁绍压根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公的盟主。
    讨伐董卓结束之后,这货就开始拉帮结派,擅自任命诸侯圈地,开了很坏的先例。随后恩将仇报谋夺了曾经好心收留他的韩馥的冀州还不满意,又趁孙坚攻打董卓未归时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抢地盘,孙坚被迫回师自救。紧接着与公孙瓒大打出手,堪称关东祸乱之源。
    以袁绍种种作为,要不是其叔父袁隗一家老小被董卓所杀,真让人怀疑这厮是不是董卓派到关东的卧底……
    盟主尚且如此自私,别的诸侯怎么可能一心为公?
    现如今关东是二袁相争,袁术阵营起码有个陶谦向中牟派来三千精兵,依附于袁术的孙坚更是关东唯一跟董卓打仗的诸侯,算是为朝廷做了贡献。反观袁绍阵营,即没有部队与董卓作战,也不派兵送粮支援朱儁,还在孙坚屁股后面捅刀子,贡献没有,破坏有干,朱儁自然不会对袁绍有好感。
    关东诸侯各自割据一方,朱儁得不到有力支援,日子非常难过。
    董卓派李傕和郭汜抵御朱儁,朱儁挥师西进被击退,部队得不到补充,钱粮军饷更是捉襟见肘,仅占据了五县之地的朱儁越发艰难。
    李傕、郭汜看准朱儁虚弱,前不久联合张济率领步、骑兵数万人袭击中牟,大败朱儁,并沿途抢掠陈留、颖川两郡所属各县,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人民几乎死尽。
    此役让朱儁损失惨重,依托中牟屯兵变得更加困难。
    强敌在侧,据点残破难以养兵,朱儁放弃中牟并不奇怪。
    关键是朱儁下一步的打算!
    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得找新的容身之地。
    弃中牟往北,河内大部分是王匡地盘,西边几个县被李傕和郭汜占据,没有朱儁容身之处;再往北是上党,上党太守张杨是并州本地人,在上党几年平定了山贼甚有人望,而且张杨和吕布关系非常好,抢了上党不打紧,很可能遭董卓阵营的并州军报复,怎么看都不适合成为新的根据地。
    王匡和张杨都是汉室诸侯,参加过讨董,没有劣迹,以朱儁的立场,其实是没有理由抢夺两人地盘的。事实上,朱儁的确没有抢河内和上党。
    那么朱儁的部队到底在哪里?
    进入河内境后消失,没有北上,没实力西进碰董卓,向南就退回原点,看起来朱儁所部只有向东这个选择。
    河内往东有四处可去,其中就包括陈留郡和颍川郡。
    但陈留和颍川前段时间刚被李傕、郭汜等人劫掠过,其残破程度比中牟好不到哪去。中牟虽然也遭遇战乱,不过朱儁被击败后退守县城,外面的乡镇受损严重,最要紧的县城相对完整,比很多县城都被搜刮过的陈留和颍川好上许多。朱儁如果是想换个地方屯兵,陈留和颍川可以最早排除。
    第三个去处是东郡,可东郡太守是曹操。
    曹操曾经亲自冒险行刺董卓,事败后逃出洛阳“散家财,兴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到目前为止,为东汉朝廷做了很多事,算是为数不多的热血之人。曹操实力比较弱,讨董结束后和袁绍结盟自保,也没有余力给朱儁更多支持,但以朱儁的人望、地位和立场,即便他迫切需要一个栖身之地,也不太可能对曹操下手。
    最后一个去处魏郡。
    陈留郡和颍川郡和袁绍没有没半毛钱关系;东郡属于盟友曹操的地盘,位于兖州,被朱儁占去,板子也不会直接打在袁绍屁股上,最多再给曹操找一块地盘,曹操要是肯直接投到他帐下更好;唯独魏郡,是冀州领地。
    邺城就在魏郡境内,也是冀州州治所在!
    朱儁若进兵魏郡,就意味着这位名将决定和袁绍争夺冀州!
    冀州,天下之重资,河北富饶之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从寻找根据地的角度来看,冀州明显比颍川、陈留和东郡等地合适。
    要知道袁绍入主冀州的手段有失光明磊落,原冀州刺史虽然比较平庸,好歹收留了袁绍,把冀州人口最多的渤海郡借给袁绍安身,州府还持续向渤海输送钱粮物资,支持袁绍编练军队以讨伐董卓。
    韩馥对袁绍仁至义尽,换来的是袁绍鸠占鹊巢。
    袁绍纯粹是吃碗面翻碗底。
    在仍然崇尚“信义”的时代,行为为人不齿,这也是以其显赫出身和关东盟主身份夺占冀州后,未能迅速获得冀州军民认同的重要原因。朱儁要是跑来抢冀州,估计关东诸侯谁都不敢替袁绍张目,这些诸侯在朱儁面前都不够份量。至于民间的看法,大概是“大快人心”、“正该如此”之类。
    更重要的是,邺城被叛军和黑山军攻陷,不在袁绍手里!
    朱儁若进兵魏郡并顺势攻占邺城,可以说是平叛,然后占着魏郡不放,袁绍能怎么办?仔细想想,除了捏着鼻子咽下这苦果,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朱儁不仅是朝中重臣名将,人家还长期坚守在抵抗董卓的第一线,做的事情比你袁绍高尚一百倍,如今中牟不能呆了,跑冀州占块地盘屯军有问题?
    袁绍还未能彻底收服民心。
    以朱儁的声望和威信,陆续策反冀州其它郡国,相信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一旦朱儁出现在魏郡,极有可能对袁绍造成毁灭性打击。
    河内太守王匡,想必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偷偷派人向袁绍通风报信。毕竟是一起参加过讨伐董卓的诸侯,地盘连着,前段时间一起蚕食黑山军的经历相当愉快,私下里跟袁绍提个醒也是应该的。
    王匡轻轻松松在袁绍处结个善缘。
    当然,倘若朱儁果真奔魏郡去了,无论成事与否,王匡都不可能站在朱儁的对面,朱儁这样的朝廷重臣、大佬级人物,根本不是王匡惹得起的。
    朱儁部的失踪,让袁绍惊惶不安。
    朱儁残部仅一万余人,兵力远不及冀州府,但朱儁手下有陶谦送去的三千精兵,据说是著名的丹阳兵,且朱儁是朝廷宿将,统兵能力极强,这支部队战斗力不会差。袁绍兵力多,可他正与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冀州北部、渤海以西得分兵对峙,能调动的部队并不是太多,真要和朱儁开战,他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唔,虽说朱儁所部尚未现身,但袁绍已认定朱儁可能去魏郡。
    事关重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基于这一前提,田丰提到另一个关键点:朱儁为什么来得那么快?
    王匡给的消息称,朱儁放弃中牟发生在半个月前。
    那个时候邺城还没有出状况。
    如果朱儁目标是魏郡,说明他提前多日动身,要么是适逢其会,要么跟邺城陷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叛军勾结黑山军,背后有没有朱儁的影子?
    叛军是冀州旧部,未必对韩馥多忠诚,搞不好是看不惯袁绍恩将仇报,想替韩馥报仇也说不定。
    顺便说一说韩馥的下落。
    韩馥迫让冀州后,袁绍安排了个奋武将军虚职给他,无兵也没有官属。袁绍手下有个叫朱汉的都官从事,曾经被韩馥亲慢,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擅自发兵包围韩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袁绍立即逮捕朱汉,将他处死,但是韩馥已经吓怕了。
    韩馥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馥就去投奔陈留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馥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
    韩馥自杀是在191年底,到现在已传遍冀州。
    很多冀州人将韩馥的死归咎于袁绍。
    甭管袁绍有没说要张邈弄死韩馥,韩馥受让冀州后被投闲置散是事实,其子被袁绍部下打断双腿是事实,即使最后是自杀,也跟袁绍有直接关系。
    魏郡叛军勾结黑山军作乱,很难说是否有替韩馥报仇的原因在里面。
    对不齿袁绍作为的人而言,把冀州让给其他任何人,都比继续被袁绍盘踞好。但袁绍出身高门,汝南袁氏是高门中的高门,袁绍又有关东盟主光环加持,除了袁术集团之外,别的关东诸侯未必敢趟冀州这潭浑水。并非诸侯的朱儁,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选。
    至于黑山军为何参与其中,那就更简单了,黑山军与袁绍的仇深了去,袁绍在冀州对黑山军是个大威胁,蚕食讨伐是一定的。界桥之战时,黑山军就曾派人帮助公孙瓒,趁龙凑之战打响,配合魏郡叛军把袁绍老巢端掉,哪怕没有好处,黑山军也会踊跃参加。
    朱儁对袁绍不满且需要栖身之地,冀州叛军和黑山军痛恨袁绍。
    稍有串连,很容易达成一致。
    黑山军行贼寇之事,张燕率兵侵犯河内威逼洛阳时,击退张燕的正是朱儁,但那是奉朝廷之命,两人并无私仇。张燕的平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