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第四百七十章将功折罪

一品富贵最新章节目录
   李顺继续扩张,北抵剑关,南距巫峡,十几个州府全部被他占领。
    然后急攻剑门。
    剑门只有疲兵数百人,正好成都监军宿翰带领属下逃到剑门,与剑门都临上官正奋力御战,大破数千李顺部,只有三百人逃到成都,李顺怒其惊众,悉斩于东门。
    观微知著。
    就从这件事上,那怕他们喊出的口号多少响亮,宋九也认为此人是李自成之流,一旦此人成事,祸害国家,祸害民族!
    试问同样是起义发家的刘邦会做出这种事吗?朱元璋会做出这种事吗?甚至大半也能算是起义军发家的刘秀会不会做出这件事?
    正是两人的英勇奋战,保住了剑门栈道。
    不然朝廷就大麻烦了。
    于是朝廷以上官正为剑州刺史,充剑门兵马部署,宿翰为昭州刺史。
    又让王继恩前去四川**起义军。
    然后又让裴庄与雷有终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刘锡与名臣周渭为西川随军转运使,河北勇将王杲兵趋剑门,尹元由峡路水路并进。
    三月诸军临行,赵匡义一定叮嘱王继恩:“戒前军所至,若贼党敢搞王师,即当诛杀。若偶被胁从而能归顺者,并释之,倍加安抚。”
    接着下诏,让李继隆知定州兼飞狐军,各个堡砦还没有修好呢,必须由李继隆坐镇,张齐贤判太原,将宋九调回。
    ……
    “李将军,此行谨记我一句话,汉武帝扬威大漠,乃是文景二帝多年的积累。若无文景之治,就无汉武扬我大汉之威之时。”
    “然唐太宗何喻?”
    宋九微微一笑,反问道:“李将军,我且问你,不说李靖李绩,就说唐太宗,我朝武功有几人能及之?”
    李继隆默然。
    李世民不仅是一个明君,更是一流名将。
    不要说李继隆,就是赵匡胤在世的时候,也不敢自夸军事能力能及李世民。
    “唐太宗有没有胡人血脉?”
    “有何关系?”
    “有啊,不然何来天可汗之名?至少有了这个血脉,胡人不会因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对唐王室,至少对开始的唐王室产生多大排斥。他是名将,因此能抓住机会。虽屡次击败突厥人,但你再想一想那一次不是抓住机会才开战的。况且唐初产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将领。李靖等人一去世,唐太宗硬伐高丽,最后是什么结果,国家又成为何种光景?”
    “财力?”
    “正是财力。为何我在朝堂上再三说节流,无论怎么开源,若不节流,财帛都浪费地用下去,真到了用钱帛的时候,国库却拿不出钱帛了。当今之即,难道是君王昏庸乎?难道是吕蒙正无能乎?难道魏羽在三司不称职乎?都不是。几年有灾害,又因为战事不停,国库积余不多,勉强支持这场浩大的战役。于是百姓苦疲。”
    “好可惜的机会。”
    “无妨,虽错过,以后还会有。而且凡事有利有弊,巴蜀盗贼蜂起,也有好处……”
    “好处?”李继隆惊讶道。
    “想一想巴蜀的旁户吧。不经此,不大破就不能大立。一旦巴蜀平定,太阳便能普照到那个风景美丽的所在。”
    宋九在李继隆临行前说这番话,就是害怕李继隆好大喜功。
    向上,敢战,是好事。
    但这时候宋朝同样有些苦逼了。
    因此必须要迅速休养息。
    ……
    益王赵元杰尝作假山,花了不少钱。假山成,请僚属观赏,众皆叹其美。唯益王府翊善姚坦不视,赵元杰强迫他看,姚坦说道:“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赵元杰大惊,这可不是好话啊,问其故。
    姚坦答道:“坦在田舍时,见到州县督税,上下相急以剥民,里胥临门,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血流满身,愁苦不聊生。此假山皆民租赋所出,不是血山是什么?”
    赵匡义正好也在命人造一假山,听说后说道:“伤民如此,何用山为!”
    命人将两山一起毁去。
    赵元杰一有错,姚坦便进劝,因此王府上下皆不喜。左右便教赵元杰称病不朝,赵匡义派御医来看,也看不好。于是召乳母入宫问情况,乳母不敢隐瞒,将真相说出。赵匡义大怒道:“吾先端士为王僚属者,固欲辅王为善,今不能用规谏,又诈称病,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未必如此,必尔辈为之谋。”
    于是派人将王府胥吏抓起来,杖数士,又召姚坦说道:“卿居王宫,为群小所嫉,大为不易,卿但能如此,无患谗言,朕必不听也。”
    姚坦从容答道:“臣闻宋公回,以为有边功。但不见自去年至今年,多处百姓流离失所,巴蜀乱象环生。若无此边功,用此钱帛宽民,何来患乎?”
    宋九要回来了,同时还带回来一批立功的将士,有的可能也会调到巴蜀平叛。不过要考虑到前线的情况,哪里更需要将士,特别是拿得出的名将坐镇。
    因此诏书未下,要等宋九回来决定。
    但京城里很热闹,张灯结彩。
    主要毁掉幽州,让赵匡义狠出了一口恶气。
    这个城池让他伤心了,以至每当天气恶劣之时,他的腿伤发作,让他痛得生不如死。
    还有就是感激。
    虽然赵匡义缺点不少,但一个大臣做到宋九这一步,岂能不喜欢?
    因此准备隆重地欢迎宋九。
    姚坦进谏便是指出这件事做得不对。
    倒不是他刻意找宋九麻烦,他还没那资格,然而不能好大喜功,不顾老百姓一味开边了。
    赵匡义叹息一声,说道:“明天朕告诉你答案。”
    风刮过了,没有保密的必要。
    赵匡义第二天刻意将两府两制三司以及其他重要的官员,包括姚坦,一起喊到西府,将那个计划打开。
    然后赵匡义面色沉重地说:“宋公有功,朕都不忌也,诸卿就勿要忌其功。朕不欲使宋公心寒,也不欲使天下功臣心寒。之所以得功,乃是朝廷谋定而后动。若非盗贼,北方未必不可平……”
    赵匡义说完了不由地摇头。
    就是到这地步,赵匡义与李继隆一样,还是想打一打,使辽国彻底的雪上加霜。毕竟辽国才是最大的边患。
    然而宋九说了,赵匡义便收回了这个想法。
    因此又说道:“宋公言不能再用兵,朕也听取了,然每当想起,心中也十分惆怅,这样的良机并不多啊。不过朕亦不想子民饱受创伤……”
    “陛下英明。”
    大多数人附和。
    不过吕蒙正等少数人同样很是惆怅,若是让他们站在宋九的角度,如何选?
    如果不是考虑到百姓,乘势再刮一场风,很可能就会建下奇功伟业,名垂青史,然而放弃了。
    但宋九没有这种后悔。
    古胜州神武军飞狐军建制,这三个要地要么是群蕃杂居的凶悍场所,要么就是易守难攻的山区,加上诸多高大坚固的砦堡关卡竖起,边境从地形上已占据有利的位置。
    一些军事改革落实,军队会变得更强大。
    连番大捷,以及政策**风向的改变,宋朝不会象史上那样重文黜武,渐渐内取保守。
    西北安定,再无西夏这个隐患。
    即便不催毁幽州数州城,掳走近半百姓,宋辽强弱之势已经开始互换了。
    与张齐贤交接后,宋九带着家人迅速返回京城。
    快要到京城了。
    大苏兴奋地问:“官人,这一回朝廷得封你什么官职啊?”
    “重要吗?”
    窅娘抿起小嘴乐。
    小苏道:“应当是真正的首相吧。”
    宋九至今未担任真正的首相,成了宋朝一大风景与奇闻。
    “见好就收吧。”
    “谁敢对官人不利?”
    宋九摇头。
    莫要小看了这些人。如史上的小寇,澶渊之盟后,功劳大不大?肯定比自己大吧。然而不谦虚,于是上上下下。不过这个小寇现在还未成长起来吧。
    寇准一度的折腾,让宋九有些火大。
    然而他还没有看到小寇的姓格,认为他未成长起来,就象吕蒙正,第一次为首相,虽还行,多少也有些不称职。然而现在担任首相了,赫然有名相风采。
    小寇如何,他迟早会领略到其滋味。
    大小苏不会想那么多,她们幸福满满,昔曰潘家陪嫁诸女,都让宋九送人了。只有她们爱慕宋九才华,东不成西不就,一直到陪玉苹去辽国。这一生以为再也不能回来了,没成想不但回来了,还得偿心愿。
    这让她们很开心,左右搂着宋九胳膊紧紧不放。
    终于回京城了。
    尽管宋九很低调,然而京城百姓听闻他回来,还是夹道欢迎。无数百姓涌过来,高呼宋公。
    宋九无奈,立即去中书述职。
    赵匡义却率领群臣迎到了宣德门前,是出皇城迎接的。
    一见面拉住宋九的手说道:“宋公,朕又有两年多未见你了,心中十分挂念。”
    以前他与宋九交谈时,宋九曾开玩笑,说吕馀庆是宋朝的救火衙役,哪里有危险哪里去。赵匡义大乐。
    但现在宋九才是宋朝的救火衙役。
    并且宋九为人低调,不夸功,让赵匡义更欢喜。
    宋九呆住了,喃喃道:“宋公……”
    有些蒙头。别人喊无所谓,可老人家你不能当着诸臣的面喊啊。
    “当居之。”
    宋九先是苦笑,说道:“陛下,有一种杀人,名曰捧杀。陛下莫要捧杀臣,还是让臣有始有终吧。”
    有的大臣眼红,有的大臣听了这句话后偷乐。
    宋九又道:“并且臣一路回来,心中有愧有罪。”
    轮到赵匡义蒙住了。
    “陛下,此次谋划,乃崔彦进首先提议,由陛下居中谋策,群臣出力辅划,到前线又是诸将士浴血奋战,举国百姓血汗钱帛支持,不知多少人家因此流离失所,然臣一路回来,看到许多流民,却由臣居首功,臣心中有愧,更是不安。”
    “王继恩去西川,陛下诏曰,戒前军所至,若贼党敢搞王师,即当诛杀。若偶被胁从而能归顺者,并释之,倍加安抚。何故,不知者不罪,不主动者不罪。但四川之豪绅凶恶,臣早有所闻,也隐约感到出大事情。然而臣先是在中书为副宰,后来居西府之首枢,又一度权领三司,却没有想出良策应付。以至有今天之巨变,无数百姓遭到殃及,更导致朝廷失去一举定北寇之良机,岂能无罪?”
    说完宋九伏了下去。
    “这个罪……也不能怪卿啊,快快请起吧。”
    但宋九说的不是这个。
    当真有罪啊?
    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