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正文卷第一百章瓦岗寨【求订阅】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最新章节目录
   “新的村正已经上任各村。”
    “皇太极在出征前,已经忙完春耕事宜,倒是便宜了我们。”
    “清镇仓库兵器被皇太极带走,只有长弓200张、强弩150张。”
    “盐镇的粗盐产量目前是5万斤一个月。只要增加盐民数量,产量可达到10万斤。”
    范仲淹与韩非、陈乔共同主持内政,快速消化皇太极的领地。
    孙尚香发现县衙前方的空地人满为患,韩非被张华临时调来执掌刑罚,进行断案,整顿盐县七万人口。
    “我们去看断案好不好?”
    孙尚香好奇,拉着张华去观看韩非断案。
    韩非是法家学者,主张严苛的刑罚,以法治国。
    不过,韩非因为遭到同门的李斯陷害,深感法家无情,也考虑融入老师荀子的儒家思想,外儒内法。
    韩非没有因为张华旁观断案而有所动摇,只是以目光示意,然后对下方原告说道:“你有何冤情,尽管说来。”
    张华视之,原告是一妇人。
    而被告是冯异麾下一个军士。
    孙尚香说道:“依我看啊,一定是军士欺负了这个妇人。你看那个军士五大三粗,而妇人瘦骨嶙峋,妇人岂敢诬告军士?”
    张华摇头:“那可不好说,断案看的是证据,不能先入为主。”
    张华虽然很少断案,但他在穿越过来之前,可是看过不少侦探片。
    断案主张的是疑罪从无。
    只见妇人说道:“民妇在门外晒谷,却被此人的马吃了许多,请大人明断,赔偿民妇损失的谷子,否则民妇将无粮过冬。”
    被告的军士扑通跪了下来,向韩非叩首:“小人冤枉,小人的马没有吃她的谷子!”
    妇人涕泪纵横:“你的马分明吃了我的谷,莫非民妇还会污蔑于你!这可是我们一家子的救命粮食啊!请大人为民妇做主啊!”
    韩非手下辅佐断案的小吏面面相觑。
    原告和被告争执不下,难以判断是非。
    在场围观的众人无不窃窃私语,这件案子不好断啊。
    如果错判了妇人,会令盐县七万人心寒,民心下降。
    如果错判了军士,会令夏镇士卒心寒,士气下降。
    “木兰姐姐,你说哪一方有理?”
    “没有证据,我又如何知道呢。”
    花木兰、梁红玉、柳如是也跟着过来,站在张华身边,也在猜测谁在说谎。
    花木兰代表众女向张华问道:“如果是公子,该如何判?”
    张华视线在妇人和军士身上扫过,最终落在军士的战马上,低声说道:“杀马。”
    众女听到张华的判断,不由错愕。
    柳如是也是聪慧之人,却不明白张华的用意。
    韩非虽然没有听到张华的话,但韩非做出了与张华一样的判断:“杀马,看肠子里有没有尚未消化完的谷子。”
    几个断案的小吏瞪大眼睛,再次向韩非确认:“为了这点小事,真的要杀了一匹良马?”
    韩非语气严肃:“杀,不杀不足以断是非!”
    韩非当着众人的面,还真的令人杀了战马,见马的肠子里没有谷子,于是令人将妇人拿下。
    妇人脸色苍白,她只是想要讹诈一些钱财和粮食,没想到韩非这么狠,还真的将价值不菲的战马杀了。
    “来人,将此刁妇处决!”
    韩非此时用法依然严苛,决定处死诬陷军士的妇人。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啊!民妇罪不至死,罪不至死啊!”
    妇人更没有想到韩非会因为这等小事而动用死刑!
    这下非但没有讹诈到一斗粮食,反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韩非阴沉着脸:“律法无情,既然诬告他人,就应当做好了准备。来人,行刑!”
    韩非现场用刑,当场处死妇人。
    在场围观的数千百姓无不凛然,鸦雀无声。
    一斗粮食,杀一人!
    乱世用重典!
    这件事传开之后,境内肃然,被并入张华势力的七万人口无不闻风丧胆,治安普遍提升。
    韩非又断了几个案件,前后杀四人。
    断案之后,遣散众人,清镇居民还心有余悸。
    梁红玉、柳如是看向张华的眼神,已经充满了崇拜。
    张华在断案现场,在没有与韩非串通的前提下,却准确地做出与韩非一致的决定,让梁红玉、柳如是对张华更加崇敬。
    至于花木兰,认为张华无所不能,理所当然。
    孙尚香不解:“为了一斗粮食,杀了一匹马、一个人,值得吗?既然那妇人索要一斗粮食,给她便是。”
    张华摇头:“错了,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韩非要的是杀一儆百,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让这座镇子的平民知道律法的严厉。要是放纵此妇人刁难我们的军士,不但会有损县衙的威严,也会令众将士寒心。”
    孙尚香恍然大悟,看向张华的眼神,也透露出一丝崇拜:“原来如此,我承认你比我想象中厉害那么一点点。”
    张华在彻底平定新占领的领地之后,重新部署兵力。
    “耿恭、种师中驻守盐镇,防备金兀术。冯异驻守清镇,防备公子扶苏。王凤、桓诞移驻石镇。”
    张华的领地一共有三个县,四座镇子。
    四座镇子都是一级镇子,上万人口。
    在完成部署之后,张华领兵返回夏镇,由范仲淹、陈乔治理盐县以及募兵。
    盐县招募的是低阶士兵,而夏镇拥有各种高级兵营,范仲淹从盐县挑选根骨上佳的青壮前往夏镇训练成虎士、长水胡骑、铁鹰斥候、神臂弓兵、乞活军等中高阶兵种。
    虎士百里挑一,盐县七万人口,大概七百青壮有资格成为虎士。
    不过,虎士需要大量精良装备,张华一时半会,还无法生产七百虎士需要的装备。
    七百虎士,在许褚的统帅下,个个以一敌十,只要不中计,足以正面硬撼七千敌军。
    可惜的是,重甲兵种太烧钱了。
    好在夏镇有六级铁矿资源,才能逐渐攒出虎士需要的重甲装备。
    “准备资源,建造九级文化建筑‘武侯祠’。”
    张华吞并皇太极势力,获得了一笔金银,于是开始在夏镇建造武侯祠。
    武侯祠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提升文臣武将的忠诚度,第二个作用是减少战争对民心的影响。
    武侯祠的两个功能,都是张华需要的效果。
    招揽梁红玉、耿恭、范仲淹,张华的部下越来越多,张华没有精力逐一培养好感度。
    战争对民心的影响极大。
    张华击败皇太极,损失上千人,山谷民心普遍下降。
    武侯祠在这个时候就有用了。
    明朝御用工匠蒯祥在资源到位之后,立即开始建造武侯祠。
    武侯祠虽然是九级文化建筑,但需要的资源不算多。
    “没想到范仲淹还有这种级别的建筑图纸。”
    张华回到夏镇县衙,取出范仲淹上呈的建筑图纸。
    这是古华夏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的图纸,与武侯祠一样,是九级文化建筑。
    应天书院原本是五代十国后晋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的睢阳学舍,到了北宋,应天书院升为府学。
    后来范仲淹曾经主持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张华没想到的是范仲淹携带的初始道具,竟然是应天书院的建造图纸。
    【图纸】:应天书院
    【等级】:九级文化建筑
    【功能】:北宋南京国子监,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在应天书院攻读的生员,更容易成才,有较大概率提升除了武力以外的基础属性,有较大概率领悟更高品质的内政天赋。
    因为范仲淹一改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因此,应天书院的生员还有较小概率领悟军事、谋略天赋。该建筑主要用于培养文臣,也有概率培养儒将。
    【建造费用】:白银两、石料单位、木料5000单位、铁矿500单位
    【容纳上限】:2000生员(人数越多,需要的讲师越多,否则提升属性、领悟天赋的概率下降)
    【前置条件】:需一名大儒任判南京国子监(领地满足该条件的文臣:范仲淹、陈乔)
    【建造周期】:120天
    应天书院是一座国子监级别的建筑,已经是最高学府,生员竟然还可能领悟军事天赋。
    范仲淹执教的应天书院,培养文臣、儒将。
    范仲淹本人就是儒将。
    但应天书院的建造费用太贵了,需要5万两白银。
    而且这还不计应天书院的讲师的俸禄以及各种人员的支出、应天书院的维护费用。
    如果2000生员的话,应天书院每个月支出的白银就超过几千两。
    应天书院是用来培养人才的建筑,因此应天书院纯粹是支出部门。
    目前张华还真的建不起应天书院,更养不起那么多士子。
    按照张华的估计,除非领地人口增加十倍,才需要建造一座国子监。
    迄今为止,三个县的县学已经是最高学府。
    弓弩造箭院、武侯祠这两座高级建筑都在建造中。
    “现在平原的格局已经很明显了。”
    “平原西边是我的势力范围,人口15万。”
    “中间是公子扶苏的势力范围,人口12万。”
    “北部是金兀术的势力范围,人口不明,大约在10~20万之间。”
    “东部是瓦岗寨的势力范围,人口不明。”
    张华铺开大平原的地图。
    平原上,皇太极、张士诚、梁家堡等势力灭亡,几个大势力脱颖而出,平原呈现四大势力割据的局面。
    与张华接壤的势力是公子扶苏、金兀术。
    公子扶苏是张华的盟友,金兀术是死敌。
    金兀术占据夏镇北边的山谷,又出兵攻陷梁家堡等几个小势力,吞并皇太极几座村庄,势头强劲。
    张华难以判断金兀术领地的确切人口。
    “如果出兵攻打金兀术,公子扶苏是否会背约?”
    张华与公子扶苏约定出兵攻打皇太极,皇太极势力已灭,两股势力接壤,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陈宫为张华分析道:“公子扶苏讲究道义,他不会背刺盟约。但蒙恬是兵家,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