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352章核武[2]

核武皇帝最新章节目录
   复正常运转,帝国也能继续维持经济的增长,并且保持目前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作为帝国总理,他更关系经济上的稳定,政治上的稳定。
    帝国国内的政治转变已经进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光复党和社民党合并为新的社会**党派,以新的社民党出现在帝国的中央政治舞台上。
    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已经基本确定,对于帝国未来的长期稳定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帝国将会进一步的推进经济的自由化,同时扩大社会福利,维持社会的稳定。
    在目前这个阶段结束战争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蒋方震还有其他的一些顾虑,一旦帝国使用了核武器,如果德国还不愿意投降,那又该怎么办。
    关于这一点,皇帝的回答是继续轰。
    说起来简单,军部的压力难免更大一些。
    所以说,中国人是内敛的民族,如果换了苏联和美国,早不知道轰烂德国多少次了。
    蒋方震在稍加考虑之后,还是提问道:“我们似乎还是应该考虑一个更合适的预备方案,如果在六枚核导弹进攻结束,纳粹德国还是没有投降,我们是否要采取陆军的地面进攻结束战争,或者是真的一直轰炸下去。”
    宋彪倒是没有任何疑虑,道:“轰炸,既然做了就不要姑息,一定要做到最后,半途而废不是我们的选择。你今天表现出妇人之仁,未来就无法震慑那些宵小之辈,下手必须要狠,杀鸡给猴看。”
    蒋方震不再敢有质疑,只能点头同意道:“那就这么办吧,在基地方面准备妥当后,本月底之前对德国发起战略进攻。”
    宋彪则道:“后面就是要考虑美国的事情,你们需要尽快拟定好合适的方案,基础的原则还是要限制其他国家限制核武器,先谈判,尽可能联合其他那些没有力量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吧。”
    话是这么说的而已,想要限制其他国家研制核武器是帝国高层目前最重要的议题,各种方案都有,但确实也缺乏那种真正最佳的方案。
    关键在于限制美英法三国,其他都还好办。
    问题是这种限制过于困难,除非帝国拿出真正最为霸道的凶悍劲,一掌拍碎那个挑战的最积极的竞争对手。
    宋彪对于此事也缺乏一个系统的观点,总之是要限制,最好的结果是只有中国拥有核武器,最坏的结果也应该是将英美法三国的核武器限制理论范围,允许他们有,但是不允许他们大规模装备。
    同时,联合此四国一起限制其他国家研制核武器。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为了帝国的利益,帝国也必须如此。
    不过,眼前还有一个更为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到底进攻德国的哪几个城市,这里面还包含对法国的一次进攻,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法国的主力消灭,对德国的进攻则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消灭德国的军工业城市,二是消灭德国在德累斯顿的部队。
    除此之外,是否要攻击柏林还是有疑虑的。
    三个人晚上在皇帝的书房里讨论了很久,究竟是否要轰炸柏林也一直没有最终的结论,顾维钧的考虑是先消灭德军,保留轰炸柏林的威胁,如果德国继续顽抗就轰炸柏林和其他德国大城市。
    ……整个世界都在惊讶帝国的战争实力,从宣战到正式参战,很多国家或许并没有考虑到中华帝国的强悍工业生产能力,但对于J-5、J-6、40、JP70、M35、M20这些著名的武器感到恐怖,帝国为军队提供超过3万辆,组建成世界上最恐怖的钢铁洪流。
    在这洪流的碾压下,连纳粹德军都毫无招架之力。
    从J-345各种改进型号的作战飞机,到J-6、P50这样的跨时代的喷气式作战飞机,德军完全处于一路溃败的状态,根本无法组织任何有效的反击。
    曾经被欧洲人深信的德国陆空第一、中国海军第一的映像被无情集粹,中华帝国在海陆空三军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科技的差距、数量的差距、产能的差距、军人整体素质的差距、人口的差距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差距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比拟的。
    中华帝国用了半个世纪的长途跋涉,一跃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即便是综合实力仅次于中华帝国的美国也完全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
    这是一个恐怖的差距。
    欧洲人和美国人已经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居然存在着如此难以正视的恐怖差距。
    人们曾经信誓旦旦的相信纳粹德军比中国国防军要强大,毕竟存在着不可改写的人种差距,但是结果却让欧罗巴人感到无比震惊。
    在帝国陆军的钢铁洪流面前,德国完全没有任何抵挡之力,如果中德陆军主力对决的第一次,中国国防军只是险胜,后面随着综合实力的差距被扩大,德国已经越来越难抵挡中国。
    每一次的大规模战役结束,德国损失的军事装备和人员都需要半年时间才能重新组织起来,而中国只需要两个月,甚至更短,不断累积的差距扩大到现在,德国陆军的总装备规模已经只相当于中国陆军的1/5。
    中德两国的空军差距更为明显。
    在东欧战线,中国空军的总规模已经扩大到六万架作战飞机,接近德国空军目前规模的十倍规模,在飞机的装备质量和飞行员的作战水平上,双方的差距同样不可小窥。
    因为双方的武器装备有极大的相通姓,都是以公制单位为主的划分标准,随着每一次的大规模胜利和缴获,中国陆军在欧洲战场的火炮总数已经超过12万门,而德国所剩下的火炮已经不足3万门。
    和德国不同,中国陆军的火炮中约有1/4是自行火炮,1/2是牵引式火炮,这使得中国陆军的火炮部队拥有更高的机动作战能力。
    两个大陆军主义的大国对撞,终究还是以火炮、坦克、步枪、人数、弹药来决定最后胜负,在这些数据上,德国完全处于绝对弱势的下风。
    其实在1942年的7月,在中国占领捷克之后,世界上已经普遍有了新的共识,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结束了,中国国防军攻克德国只剩下时间的问题。
    没有人会想到,结局会完全超出大家的预料之外。
    ……关于英美德三国研制核武器的问题,英国在原子弹的研究上已经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但是距离最终成功还有较为遥远的距离,而美国的研制计划也在进行,相对英国还要差一些,因为美国并没有遭受到战争的威胁,对于原子弹的威力也缺乏一个准确的评估。
    真正进度最快,且仅次于中国的是德国。
    不过,德国的原子弹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去年的11月,裕华皇储抵达美国同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丘吉尔首相会晤,就原子弹问题进行了第一次的探讨,虽然裕华皇储没有确认中国已经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也初步证实中国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且,中方认为在德国完成原子弹之前就会结束战争。
    通过这样的表态,裕华皇储希望美国和英国暂停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结果适得其反,美英两国反而都加大了原子弹的研制规划,并且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甚至有联合研制的意图。
    战争虽然还没有结束,关于原子弹的问题却已经复杂化。
    ……在确定适用核导弹进攻德国之事后,顾维钧这几天一直在安排财务部将国际世界的主要各国的财政状况进行新的统计,希望在近期掌握最新的情况,以确认战后需要对英法和欧洲给予援助的规模,以及战争债务的长期牵制力度的平衡。
    没有苏联那种冷战威胁,没有一个国家会放过对德国的战争索赔。
    连帝国都绝对没有这样的计划,更别提深受重创,并且拖欠了中国一屁股烂债的英法两国。
    顾维钧已经拟定了一个长达五十年的战争还款计划,一方面要牵制住英法,减少德国需要赔偿的数额,一方面要持续的遏制住英法,同时不至于将英法拖垮,对世界经济造成更大的损伤。
    除了要考虑财政上的问题,顾维钧在自己任内的最后三年,还试图制定一个更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纲领,作为执政党的长期目标,推进帝国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个长期计划的核心就是要推进新产业和高科技的发展,推进高校教育的普及化进程。
    帝国已经有了这样的基础,未来,帝国将考虑在五年后为超过50%的适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且逐步将这一规模扩大到70%,在三十年后,帝国将向90%以上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随着人口素质提升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专所占的比例将有所下降,和学士教育到50%对50%的程度,但在长期的时间内,帝国还是维持高专教育的优先普及化,以保证帝国的高技术工业人才的充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对高技术工业人才需求会呈现自然的下降。
    顾维钧判断着这个趋势,感觉很难把握,对帝国来说,发展速度过快,终究会导致人才的断代和被淘汰,这将会导致国家发展和社会的不稳定。
    需要保证就业。
    这是每个国家都必须维持的底线问题。
    想要维持帝国工业的长期发展,帝国必须给予亚洲国家和其他欠发达国家更多支持,加快这些国家的发展,同时减缓欧洲的恢复速度,并且对美国工业保持着长期的压迫和竞争。
    只有这样,帝国才能持续维持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顾维钧的这份长期规划在制定过程中,一直不断的向皇帝汇报。
    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华帝国来说已经基本接近尾声,结果很快就将分晓,但对于这个庞大帝国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只意味着中华帝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开始。
    帝国正在适应这个过程,并且要利用这个优势地位不断稳固自己对世界的统治。
    打铁还需自身硬。
    想要牢固的把持着世界霸主的宝座,最重要的就是维持自身的强大实力。
    不过,亚洲的发展总是存在着极大的制约姓,在中亚缺乏工业化的便利条件,亚洲,特别是中西亚地区的泛真主教体系对于工业化发展也是极大的制约。
    伊朗现在发展的算是非常好的,在西亚国家中独树一帜,这无非是三个原因,一是帝国的鼎力支持;二是伊朗的资源丰富;三是伊朗的世俗化。
    没有世俗化的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浮云。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