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谜最新章节目录
对于眼下西湖整治工程的工程量,王木木很有想法。作为苏轼的一生最被人称赞的惠民工程西湖的整治,在规划设计、工程组织、项目目的、施工管理等处都大有问题。比如,在工程的预决算上,明显有重大贪墨的明显的嫌疑。
后人在提及苏轼整治西湖时,常常欣佩苏大人的手笔大,为杭州人民搞了个很大的工程,这工程大到已经需要朝廷批准,并要中央财政支持,苏轼为此还特事特办的从皇帝那里因为整治西湖的需要弄来了二百张度牒(也有说一百张的,也有说三百张的)。一般比较一致的记载,苏轼在整治西湖时,动用了二十多万民工。
王木木在想,20多万,应是人次。理论上可以理解为20人干了一万多天,或是一万人干了20多天。这20多万人次,人工不可谓不大,但是对于偌大的这西湖来说,这点劳务,实在太少。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照材料,就是明正德三年的那次疏浚西湖。
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力排众议,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即杨公堤;又在外湖旧三塔塔基四周,筑一方圆形堤埂,埂外仿苏轼三塔建空心石塔3座。
看工程量,明朝这次起出的湖泥能使湖中已有的苏堤加宽一倍,还筑有两堤。这说明这次出的湖泥应该与苏轼这次的疏浚量基本相当。看几何尺寸,苏堤的增量也基本相当于其本体,新筑的两堤的体量,略小于苏轼工程的填充量,总体可粗略视作相当,这也能理解为在“复唐宋之旧”吧。
但是,你看看,在工程量相当的前提下,明杨孟瑛当时动用了多少人力?“为夫六百七十万”,是苏轼的“二十万多”的33倍!
明杨孟瑛的“为夫六百七十万”这里也作人次计,那么,因为杨孟瑛的项目是“为佣一百五十二日”,因此可理解为日下湖的作业人员在多人。同量类比,如果苏轼的疏浚也是这个日下湖人的规模的话(明杨孟瑛仿苏轼之为,故可作此类推;而实际上,后人的疏浚量在当时的疏浚指导思想下,当只会比前人少,而不会多于前朝的工程量),那,用20万一除,则苏轼的疏浚工程也就一共花了四天半多一些,圆整为五天,呵呵,这不就是一场闹剧吗?一个落入史载的大工程,也就热闹了一个小长假,可笑不?所以啊,这个西湖疏浚,不就是将疏浚作为一个题材,在此大旗下的为所欲为?在项目的掩护下,做本来想做却又无从开口的事情?
现在,王木木想把事情搞搞清楚,他实地踏勘了工地,眼见的苏堤的长约八百八十丈、宽约五丈,宋时一尺合,故这苏堤长约2788米,宽约米。而王木木在前世所见的苏堤长为2797米,宽为30-40米,高出湖面0.4米。两相比较,长度差约9米,这就应该是“回”字中大小两“口”间的间距。而宽度则要相差一倍以上,这宽出来的苏堤主要是在明杨孟瑛疏浚西湖后形成的。
历史也记载,在苏轼后的杭州府的各任领导,几次大的疏浚西湖,其基本作法都是以苏轼为楷模,都是将湖泥起出后并不上岸,更不远运。都是将湖泥在西湖中原地消化的,比如,明杨孟瑛是将湖泥加宽苏堤和筑了两条长堤(杨公堤)。比如,清雍正五年1727年,巡抚浙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筑堰各四座。又比如清嘉庆五年1800年,阮元疏浚西湖,湖泥则被阮元堆筑出了个阮公墩,等,人家有堤我有墩,均是湖中淤泥大挪移,一脉相承。
现在,王木木看着西湖,在给苏大人估工。王木木算来算去这苏大人的20万工根本干不了什么事!我们且不计填充于前文所述的“回”字间隙中的湖泥,就只论相当于总量一半的苏堤的土方量,就能看到这次西湖的疏浚是多么的荒唐了!
你看,2788米的苏堤,面宽米,两边坡度以45度计,湖深以平均湖深2.28米计(其实近堤处湖水浅,湖中央才最深),则苏堤的土方量为立方,如以王木木眼见的人下湖作业计,则平均每人只需移泥9.6立方的泥!现在这种状况,一天就能完事!就是把“回”字中的间隙算进去,翻个倍,也人均20方不到,也辛苦点一天可以完事!
如以明人仿效苏轼的劳务规模人计,把苏堤和“回”加一起,也仅需人均移泥5立方多!半天的事!
所以,前述的一个小长假,5天的工作量,已经是有5倍的水分了!
至于这个年代的民工移泥的效率,这里,王木木已经低估了!
你看,湖中的作业人员,他们把湖泥从湖底起出,或者将人家农户的湖田扒掉(这样的工作量更小),把产生的泥放在一些小船和大木盆中,如此就能很轻松地完成湖泥在水中的平行移动。当船中的湖泥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已知目的地也是西湖的某一处,所以只要将船侧翻即可,如此,99%以上的湖泥就能这样轻松地被计工分。这个工作量大大小于陆上的土方活,也大大小于要上岸和驳运的甩濠活,只不过在本地湖水中的一些水中作业,捣捣湖水而已。
其实,真正要认真疏浚排泥甩壕,像后世,起淤泥,作绿肥,撒农田,那么,其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湖中起泥→湖中运泥→湖泥上岸→湖泥外运→湖泥落地。在这些环节中,其实最辛苦最吃人工的是“湖泥上岸”和“湖泥外运”,即使这“湖泥外运”仅需二里路(这是消化巨量湖泥的最短距离了),那么,经测算,现在疏浚中所用的“湖中起泥”、“湖中运泥”、“湖中落泥”三项合计也不到上岸排泥的总劳务的半成(5%)。
现在,王木木从另一头工程款项上在思考这苏大人西湖工程的问题了。史载,苏轼为这次整治西湖,筹备了救荒余款万缗,粮万石,度牒200道(这里取200之说,是100加100,理由后面会介绍)。一缗钱就是一贯钱。那么这项目的工程款之一是一万贯现钱。
另,“粮万石”,折银算,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米即59.2公斤。宋仁宗年间,一石米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所以,现是宋哲宗时,可以每石900文计。
至于度牒,宋代度牒,不仅有法定的价格,而且它的价格还随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与日俱增。所以,在宋,度牒可以作为货币来应用的。在宋,度牒贱卖时也可价二三十贯钱一道,贵时则要八**九百贯钱一道。元丰七年(1084)著令度牒每道为钱百三十千,夔州路至三百千,以次减为百九十千,现在的元佑年间定价为三百千。故苏轼要来的200道度牒能计贯。至于现在外面在传这次苏大人得“一百道僧人的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这明显是既做少了流星,又贱卖了单价!个中原委,敛财之道,大家都懂,这里不再赘述了。
故,合计,苏大人此次西湖整治工程在账面上耗财合计为七万七千贯。也即可支出数为贯。
细分支出,在这项西湖整治工程中,基本上没有材料费、税务费、附加费和前期准备费等,只有人工费。如此,可以算一下,以20万人计,人均,劳作一天,即可得395文或更多,是正常情况下的人工标准的十倍以上了。在宋,可购米公斤米。这是很不正常的暴利行当了,基本上相当于在抢商店了。
以前数据推算,在此工程中,每人日劳务费大致能在395~790文间。而在宋,按记载,一般的,城镇居民每户月收入约为20贯左右,即日收入为666文左右,以一户10人计,人日均为66.6文。所以,数据键相吻,上述概算应能成立。也就是说,按市场价格,苏大人筹来的款项已大大的够工程开销了。
但是,所有下湖作业的人,在这个年代都是下贱的活计,当然不能以普通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核计,其时,按《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言,下层百姓每人日花费约是三十文,这年代一二文钱便可买到够四五个人吃的小吃,这样的工程,在明代,人均收入连4文都不到。这样算来,这个日支出395文真是“吃老公”了。那么“老公”的肉是被谁给吃了?或说,主要是被谁给吃了?王木木真不敢说出来,因为他刚知道,这次工程款是采取“以工代赈”的财务方法。这还是学着范仲淹在皇佑二年(1050年)吴中大饥荒时的做法,如果,下湖的人工全是如一些记载报导劳务费全是“以工代赈”的话,这前述的苏大人的贯就是重复入账了。这里面,就太龌龊了,与苏大人的光辉形象无论如何是匹配不起来的。本来,,,偷去吧,偷去吧,大家的偷去吧!人家会贪是人家有能耐,人家敢偷是人家敢赌博,人家能贪是人家有靠山,这,非现在的王木木能管得了的,只是,这些人贪的,其中发自国库的钱,一半来自王木木的贡款,所以,王木木很是不爽!
关于这次西湖整治是用“以工代赈”的财务概念,王木木在前世的教育和阅读中,早已根深蒂固。其中,一些文章这样写:“……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
“苏轼把这些“度牒”换成了钱。钱不够,苏轼又写字作画义卖筹款,同时提出以工代赈,动员大家参与疏浚西湖工程……”
“作为杭州太守,他在全力对付饥荒和疾疫两大灾害的同时,还把疏浚西湖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经过调查踏勘,苏轼决定用“以工代赈”的……”
“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程开工。苏轼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二十万民夫下湖淘浚……”
“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程开始了。没有资金,苏东坡把朝廷给他的一百道僧人的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并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等等等等,虽其中有些说法有出入,但有“以工代赈”却是一致的。这里,有说是以今日的“
小说推荐
- 纵横宋末
- 胡人疯狂纵马南下,朝廷又不停自毁长城,即将崩溃的大宋经济。一个私生弃子为了证明自己,兴办作坊,文斗奸臣,武抗胡人。然而没有料到爹爹竟然如此对待他群
- 宋魂连载中
- 最新章:第五百五十六章僧俗之争[2]
- 宋阀
- r。今天是大年三十,明年是大年初一,又恰逢情人节,默然祝愿所有书友:九牛迎二虎,牛气冲天走进虎虎生威新年景;一天逢双节,爱情甜蜜增添欢乐如意大春节。尽管今天过大年,但默然依然会坚持更新,敬请期待
- 宋默然已完本
- 最新章:大结局[2]
- 谜途
- 稳定持续更新中…这里没有玄幻,却不缺少离奇。这里没有狗血,却有真情流露。一本正经的小说,不水文不做作,平凡里讲述离奇,平淡中品味人生。纵横签约作者三不,真情奉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意见和建议,谢谢
- 三不连载中
- 最新章:第二百一十三章尾声
- 此宋词非彼宋词
- 【自作多情校霸男主VS体弱乖巧富家千金】宋词在三中有个响当当的称号“如玉恶霸”原因是宋长得好看,担得起陌上人如玉的风采,偏偏打架巨吊,是三中公认的恶霸。直到某天宋词发烧晕倒在宋华年家门口被救,从此惊鸿一瞥,死缠烂打要以身相许。宋华年有篇作文,开篇第一句就是:我喜欢宋词,以至于宋词自动忽略了后面的选集
- 闻言七九连载中
- 最新章:第一卷番外:宋一柱小朋友(全本完)
- 嫡子很毒
- 云家村是大楚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庄,离最近的城镇也有五十里地整个村子大概有不到百户人家,村民们自给自足,很少与外界接触。近日,有两个外地人闯入了这宁静的小村庄,他们应该是逃难而来。村民们本不愿意接纳他们,想将其赶出,可耐不住其中一位男子的苦苦哀求,跟他一起而来的另一人身负重伤,实在不易舟车劳顿,最终村民
- 谜虞连载中
- 最新章:496
- 谜魔
- 九狱入凡尘,魔气化此身,阴阳道法葬天葬地葬苍生,弑尽逆我之人,邪魔共尊,神域共伐,世间谜魔
- 落得无悔连载中
- 最新章:第五十二章引荐(1)
- 天脉谜踪
- 晋阳王朝历代君主短命而亡引起了诸多猜测,隐藏于迷雾之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在这里,会写花前月下,也写烈马狂歌;会写春风得意,也写事与愿违;会写纵横捭阖的洒脱,也写垂拱落幕的黯然。精彩,开启
- 枕风眠已完本
- 最新章:第二百九十三章何诺一生,不弱于人(大结局)
- 万道吞天决
- 原本被同门视为废物的陈轩,某一天记忆觉醒,原来他是一代吞天大帝转世重修之身。归来之日,战天骄,灭强敌,他将再次踏上万界之巅
- 虾谜连载中
- 最新章:正文卷第67章有人背黑锅
- 谜海寻踪
- 那天的天气出了奇的好,连续一周的连绵不绝的雨水终于在那天早晨暂时停止,乌云散去,露出了久违的太阳。所以即使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五点,屋外还是那么明亮。爷爷搬了一把竹制椅子就这么坐在了门前一棵老槐树下,拿出一柄玉质烟斗,从口袋里掏出烟丝认真的放了起来,随即拿出火柴点燃烟丝,舒适的靠在椅子上吞云吐雾开来。傍
- 鬼无颜已完本
- 最新章:第五卷黄金之国278章大结局(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