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绿色风暴》五十六、萧夜的触动

大明绿色风暴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天一早,穿着一身白色丝绸长衣的莉娜,脚踩矮腰软皮靴,跟随着奥拉村长和几个老者,再次前往萧夜的营地,欢迎明人的商队到来;在他们眼里,这只不过是一支被严密护卫的商队而已。
    最重要的是,萧夜手里的镜子和怀表,表明了他是一个足以打交道的商人,虽然他挂着明人军官的头衔。
    在实力为重的草原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
    今天奥拉村长和几位老者,身上的白袍侧面,绣着长短不一的紫色绣带,这是他们在重大场合的正装,也是对客人的尊重。
    萧夜现在才知道,他昨天去过的那个院子,是村落的元老公房,招待贵客的地方,以及村落召开重要会议的地点。
    一行驼队马车,在军士的护卫下,进到了海西人村落。他们的到来,随即就招来了海西人的围观。
    等到萧夜他们到达公房院墙外,马队已经被大量好奇的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见此,萧夜带着小六子他们,退到了人群外看热闹。
    他是一个军户,不善说辞,对做生意的事,本能地有着避讳,只能让手下人去干了。
    村元老公房外的场地上,冒充商人的王虎,带着几个军士,摆开阵势,把一溜摆开七辆马车上的篷布掀开,在大群的海西人的注视下,首先拿出的,是一件件黑色的丝绵大衣。
    站在马车上的王虎,被远处军士们调笑的目光,看的虽然脸色涨红,但百户的威胁远远超过了珍惜脸皮,那采石场里被惩罚过的军士,长时间抱怨的原因他是很清楚的。
    “各位,各位父老乡亲,”王虎拿着一件丝棉大衣,拉开了嗓子大声叫着,马车下莉娜姑娘兴奋地大声翻译;为了一件丝绵大衣的酬劳,莉娜相当的兴奋。
    不过,远远旁观看热闹的萧夜,被王虎的一句父老乡亲,喊的汗毛倒竖满脸的黑线,旁边的军士们,也是瞬间沉寂后,轰然大笑。
    站在萧夜身边的奥拉村长,笑而不语,还好那几个稍懂明话的元老低头数钱袋,没听清王虎的声音。
    一件丝绵大衣换一枚金币,这种打制粗糙的金币,惦着有一两多重,王虎拿着金币,面对第一个顾客,长相低矮的壮汉,不悦地马上提高了价钱,“一件两枚金币,刚才的那件是便宜卖给第一个顾客的,”
    笑话,跑到了千里之外的草原上,十两一件的丝绵大衣,卖一两黄金亏大发了,简直就是白跑了;更让王虎气愤的是,手里的金币明显纯度不够,比起百户所百户夫人手里的那细腻的金锭,一看就不是一个档次,咋滴上面还有这么多的小黑点。
    所以,萧夜面授机宜的价钱,王虎在拿出第二件丝绵大衣的时候,就当即篡改了。灵活处置,百户大人最后的四个字,他是记得很牢固。
    原本涌上来看稀奇的海西人,在听到了莉娜的翻译后,马上掀起阵阵的叹息声,眼热地看着那个幸运儿,兴高采烈地拿走了大衣;两枚金币的价钱,让这些平民们犹豫不决。
    二十枚金币一个的梳妆镜,一枚金币一小瓶的香水,满共就三样昂贵的商品,不论王虎再撕破了喉咙,第二个客户已经是没人敢于出手担当了。
    七辆大车上,丝绵大衣萧夜就装了两大车三百多件;香水五斤,梳妆镜严严实实地装了一箱,六十面,又是一车。
    唯有装点门面的四车茶叶、青盐,被海西人哄抢了个干净,价钱也低的可怜,得到了一小堆的银币;根本没打算用茶叶、青盐赚钱的萧夜,卖出的价钱要是算上军士来回时间的饷银,连一半的本钱也不够。
    让他想不到的是,海西人对于茶叶、青盐的需求,是如此的旺盛。
    这也导致了,海西人对今后前来交易的明商、胡商,有了愤愤的抵触,就盼着石关屯的车队到来。无意间搞了一次倾销的萧夜,也得到了海西平民们的好感。
    四辆空荡荡的马车,留在村元老公房栅栏墙外,三辆马车的货物,加上一辆油布包裹严实的马车,被奥拉村长邀请着,拉到了宽大的院子里;到这时,萧夜才明白,原来贵重交易,还没有开始呢。
    穿着白袍的海西人,披甲的健壮军士,和刚才那些穿着麻布衣服的海西人不同,低声交谈着品论货物,不时有人把钱袋递给王虎,挑走看中的商品。
    不到两柱香的功夫,三大车的货物,渐渐被拿的剩下了几个,守着一大堆钱袋的王虎,眼睛里全是灿灿金光了。
    剩下的那辆马车,自有军士看守,不让好奇心强烈的海西人靠近。
    萧夜也不含糊,七大车里被他装上了满满的烈酒,这种用小麦酿制的高度酒,哪怕是奖励给军士,也是很上脸的好酒了;拿着金币就离开,哪怕是商人也不会做出如此的蠢事,海西人不全都是好鸟。
    何况,萧夜卖货,志不在此,求的是个脸熟罢了。
    就这,近千枚金币,一大袋的银币,王虎才给了负责酿酒的海西人,二十几个粗糙的金币,剩下的装在背囊里随身携带。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自有人带他们去两旁的公房里休息吃饭。
    海西人和明人一样,一天两顿饭,早晨没有吃饭的习惯,但王虎他们已经是饿的饥肠辘辘了。
    交易顺利完成,萧夜高兴之下,大方地叫过莉娜姑娘,把包着一面梳妆镜,几瓶香水的小布包,随手递给了她,“谢谢你的帮助,”
    价值二十几枚金币的货物,在村里就是娶妻的彩礼也比不上了,面红耳赤的莉娜,绞着双手站在那里,偷眼看着自己的爷爷。
    “百户好意,你拿着吧,他的意思不是那样的,”笑着对孙女说了句拉丁语,挥手让她离去,奥拉村长拉着萧夜,去到外面参观自己的村落了;他是一个兵士也不带,萧夜只能硬着头皮留下了亲卫。
    奥拉村长口里的公房外,正对面是一条宽敞的大道,三百多步长直达栅门口,两旁整齐的木板房,里面的道路就狭窄的多了,忙而不乱的海西人,嘈杂地干着手头上的活计。
    裁缝铺、制鞋店、酒肆、皮货店,有序地集中在村里四处,也能显示出奥拉村长良好的掌控力。
    不过,明显和房屋数量不符的人群,显得村里很是空旷,萧夜虽然狐疑,却是没有多问。
    奥拉村长的家是一个普通的木板房,小院里堆着高高的柴垛,这粗细不一的劈柴,萧夜一眼看过,就知道,附近肯定有大片的树林,否则根本找不到如此多的柴火。
    当然,村长家里的餐桌上,精致的陶瓷茶杯、碗碟,一看就是从内地运过来的。
    火炉旁一个穿着粗布短衣的女仆,正忙着往餐桌上端大盘的熟肉,黑黄的硬“馒头,”精致的酒壶、酒杯。莉娜已经端坐在餐桌一头,面前摆好了刀叉餐布。
    虽然不清楚为何类似官署的公房里,宴席上粗劣的事食物,和家里差别如此之大,但萧夜面对两个笑吟吟的主人,还是自觉地把疑问遗忘了。
    饭后喝过一众绿菜汤,再喝了热茶,奥拉村长这才带着萧夜,出门骑上马,慢悠悠向村后走去。
    村后的栅栏外,已经是靠近山脚的丘陵了,大片被开垦出来的田地里,整齐的麦苗,让萧夜精神一振,这种一眼看不到边的麦田,他是想也想不到,会在广袤的草原深处里出现。
    出了村落,沿着一条小河走上了山丘,驻马高处,看着面前大片的良田,那落入眼底的村落,萧夜很是羡慕这个治下有方的村长。
    “我的村落还算繁华吧,”脸上带着淡淡傲然的奥拉村长,转脸看看萧夜,“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我们总算是在这里站住了脚步,”
    “为了这个村落,海西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不时掠村而过的大群鞑靼人骑兵,奥拉村长伤感地抬起满是斑纹的手掌,遥遥指着西北方,“我们,是从那里过来的,”
    “西北千里外,草原尽头,穿过沙漠戈壁,是一望无际的山丘险领,再过去,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深林,宽阔的河流,还有和我们一样勤劳的海西人了。”
    “百年前祖辈们是英勇的军团勇士,我们的家乡,在数千里以外的大洋沿岸,那里盛产柔腻的油料,还有红色的葡萄酒,”
    在奥拉村长低声的讲述中,萧夜知道了,他们这些海西人军团,来自遥远的西北方,奉命开拓疆土传播教义,没想到遇到了地震山崩,伤亡惨重。
    军法无情,为了躲避执政官和元老院的追责,整整一个军团的官兵,到达这里的时候,剩下了不到一半的兵力。
    还好,官兵们带走了自己的家眷,找到了这个适宜居住的山脚,这才开始修建村落,繁衍生息。
    “听我父亲说,帝.团满编4200人,军团分10个分队,一分队420人一队又分几小队,拥有60人弓弩队,120人长枪队,120人重装步兵队,120人轻装步兵队,每一队由一百夫长指挥,有6人一组的旗手队,负责带领军团。”讲述着父辈的荣耀,奥拉村长兴奋起来,比划着手脚。
    “帝.团满编有6000人,配备骑兵120人,发石车60多座。第一分队为720人,作为主力配置,其余分队480人,一小队80人。军团旗帜为鹫,每分队有自己不同的旗帜。”
    “可惜啊,祖辈的荣耀不再,在草原上,我们的骑兵战不过鞑靼人,今年已经有了两次接战,胜负难分,”感叹着的奥拉村长,没有告诉萧夜,要不是他们有坚固的栅栏,数量众多的投石车,恐怕鞑靼人不会轻易地退走。
    他更没有告诉萧夜的,是这个损失惨重的军团,百年前已经退无可退了。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军队丢失了安纳托利亚这个重要的马匹盛产地,东罗马的核心部队--拜占庭骑兵的建设受到巨大影响,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1461年拜占庭灭亡。
    就算如此,奥拉村长的话,也让萧夜禁不住暗吸口凉气,如果不是他突发奇想地要来找个代理人,恐怕他永远不会知道,在距离他上千里外的草原上,会有着这般军团的后裔。
    但是,见过了那皮甲、链子甲、防护严密的头盔,短剑、斧头和盾牌,以及可以投掷的短矛,笨重的投石机,萧夜不用想也能猜出,对上机动灵活,擅长骑射的鞑子,海西人能守住村落已经不错了。
    什夫长、百夫长的编制,萧夜能够理解,和鞑子骑兵编制类似,但这些以步兵为主的海西人,不知道在草原上如何对阵鞑子的骑兵队。
    也许,这也是他们困守于此的原因吧。否则的话,草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