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绿色风暴》四章、一命换一命上

大明绿色风暴最新章节目录
   “碎石镇千户所麾下百户西门萧夜,拜见千户大人。”三日后,堡外北校场上,西门萧夜躬身施礼,身后,一溜大车,上百户军户,几十户匠户,黑压压鸦雀无声;面前,正是让他噩梦连连的千户蒋杰。
    身着熊罴武官服饰,佩武德将军的麒麟铜牌,腰佩利剑的千户大人,主管全所军士的调拨、增补、选拔以及军旅防御之事,高头大马,威风凛凛。
    身后,主管佥书事务,分理屯田、营操、验军、巡捕等事的佥书官,也就是副千户李安胜,以及专管军纪的镇抚二员,孙德章、江成,陪侍一旁。
    七个身着画彪武官服饰,佩昭信校尉的狮形铜牌的百户们,避嫌般地远远跟着。
    说是来送行,不如说是示威恐吓来的好。
    按理西门萧夜的下属应有两名总旗,一名司吏,两名总旗分管五名小旗,再往下便是普通的军士,说是百户,正式编制的一百二十人外,还可以雇佣一些杂役伙夫。
    但现在,他没有拿到总旗、司吏甚至小旗的腰牌告身,旗军倒是齐了,也不算光杆百户。
    千户所里配给的物资里,一堆生锈的铁刀,十几杆木杆铁尖长矛,西门萧夜也看不到一杆铁杆长枪,一面铁盾,更别说三眼铳之类的火器了。脏破,甚至带有血迹的鸳鸯战袄,他是捏着鼻子挑选了一些。
    明白了其中问题的西门萧夜,面对佥书官,给什么拿什么,不给的也不多问,农具粮食,十几辆破败的快散了架的牛车,也是装的满满当当,一半都是锅碗瓢盆之类的行李被褥。
    “嗯,西门萧夜百户,石关屯重建的大事,望你能和军户们坚守,卫所会派人再送粮饷,那里的荒地你可以随意开垦,循例税赋三年不收,”在众百户看死人般的目光中,千户蒋杰做的还是很温勳的勉励,至于心里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是,下官毕当竭尽所能,驻守石关,重建石关屯,为卫所把好北面关卡,”目光平静如水的西门萧夜,一身崭新的百户战袄,狮形铜牌闪闪发亮,脚蹬缠有钢丝外套的战靴,腰里挂着的,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制式腰刀。
    面对试图毁掉西门家的仇人,西门萧夜明白,父母亲的离世,和这个笑里藏刀的家伙有直接关系;但牛车上的弟妹,让他强行压制着内心的怒火,面色微微涨红。
    拜别千户礼毕,起身后退两步,萧夜向众人一拱手,转身大步离去。给自家的仇人磕头行礼,萧夜至此以后,发誓不干了。
    看着缓缓离去的人流车队,还有那少年的背影,蒋杰手拈下巴上的几根胡须,心里若有所思,身旁的罗愈飞凑上前来,隐晦地递上一个眼色,“大人,诸事已了,咱们还是回去吧,”
    “哦,呵呵,也是啊,公务繁忙,所里还有杂事要办,回去回去,”收到罗愈飞暗示的蒋杰,心情一时大好,带着一众大小军官,热闹闹返回了宅院。
    对于连石磨都舍不得丢掉的西门萧夜,蒋杰已经不放在心上了,小家子气的人是没有前途的,河汊外的气候也很难生活的下去啊。
    碎石堡往北不到五里地,是大片的碎石残垣,这多年前似乎是城镇废墟的地界,草木稀疏,却也是堡里各军户拣取石料的好地方,碎石堡上大部分军户人家的院墙、房屋,石料都来自这里。
    过了长长的碎石滩,就是大片的上中等良田了,有着平缓的西龙河在侧,来自祁连山的清澈河水,源源不断地灌溉着这里的上千亩水田,附近还有近万亩田地,也因此受益。
    小麦、棉花,是碎石堡军户们的安身立命根本。
    这也正是碎石堡,一向设立在州府的千户所,为什么会就近配置,巨大的粮食棉花收益,在西北地区,肃州卫首屈一指。
    车队过了碎石滩,就有军户稀稀拉拉地开始掉队,从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的一户户抱团离开,行走在队伍前面的西门萧夜,只是关心着牛车上的弟妹,对于那些拉着牛车的军户匠户,根本不带理会。
    “我说萧哥儿,啊不,是萧百户,你咋还不看着点,人再跑可就跑光了,”急匆匆赶到队伍前头的王大力,一把拉住了老牛缰绳,焦急地大声问道。
    粗壮结实的王铁匠,皮肤黝黑,大嗓门老远就能听到他的声音。
    这次被清册出堡的,军户有六十户,匠户倒是不少,足足有四十户;凡是以前和西门烈风交往密切的,关系不错的,蒋杰干脆来了个一刀切,彻底把西门家在碎石堡的影子给抹掉了。
    “王叔,别着急,劝是劝不住的,”靠在牛车上的铺盖卷上,西门萧夜怀里抱着昏睡的弟弟,腿上坐着四处张望的妹妹,淡淡地说道。
    小妹头戴着他的红顶毡军帽,喜笑颜开的模样,让他也开朗了不少。
    “二百石粗粮,三百贯钱,耕牛五头,就是咱们今年到明年夏天的家底,王叔,人多粮少,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很,”眯眼看着远处一道黑线的西龙河,西门萧夜轻轻叹了口气。
    “能走的都走吧,军户们还能佃田找口吃食,可惜的是你们匠户,连偷回堡里的机会也没有了,”平淡的语气,让原本急的一脑门大汗的王大力,愕然地松开了缰绳。
    明朝军户地位很低,甚至低于民户,但军户又是国家的重要兵源之一,因此明朝对军户控制严格,一般的军户必须终身服役,能为文官免去军藉者屈指可数。
    军户的待遇也十分低下。每军户除出一余丁到卫所充军外,还得多出一丁,随军服劳役。
    军丁前往卫所服役,其军装和旅途所需费用一律由家庭承担。军丁在卫所服役期间,衣着自备,粮饷也不因生儿育女、人口增添而增加。军户也不因提供军丁而免除一些徭役,其生活状况不及民户。
    不仅家人如此,到卫所的军丁也不比家人强多少。军丁受到军官们的层层盘剥,军粮也常被军官克扣,或拖欠不放。
    服役期间的军丁还是被政府、官宦权贵们奴役做苦工的对象。一些重大工程往往由军丁完成,如修筑宫殿、皇陵、疏浚河道等。
    在一些卫所,军士们的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将官们让军士为他们种田耕地,甚至让军士为他们捕鱼采木,贩/卖私货。军士已渐渐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和苦工。
    卫军规定,军士必须有妻室,不得独身。因为军士不仅有服役的义务,而且还肩负着为卫所生育下一代军人的责任。为此,军户的子女不得外嫁民户,以免人员外流。民户子女一旦与军户通婚,则终身没入军户。
    严酷的军法管制和约束,粮饷不足以度日,导致军卒大批逃亡,军户逃避军役现象更是日趋严重。
    “呜呜,”赶车的坤叔冲着王铁匠哼哼两声,挥动着草绳,继续赶着老牛上路。
    “人可以走,但是粮食必须留下,王叔,这些事你经管着吧,将来司吏的职位,就留给你了,”牛车上,西门萧夜随口的吩咐,让王大力禁不住喜出望外。
    说着话,萧夜从怀里拿出名册,丢给了王大力,“人走名勾,你看着办吧。”
    有了西门萧夜百户的授权,临时司吏王大力操起随身的铁锤,吆喝起了几个要好的匠户汉子,开始一本正经地维护起秩序来,反倒让那些准备开溜的军户们踌躇着缩起了脖子。
    匠户们心里亮清的很,既然被典记在了西门萧夜百户帐下,除非这个年轻的百户身死事消,否则挨饿挨冻就是命不好了,怨不得别人;偷回碎石堡?别想了,军户们能佃田耕种,自己手上的手艺,没人能看的上。
    千户大人的刀子也不是看着玩的,一旦讲起军令军纪来,杀十几个匠户人头示众那不是多难的事。
    跟着西门百户或许还能混口吃食,一旦偷跑了,抓回来可就连累一家妇幼了。无可奈何的匠户们,也只能壮起胆子,跟着车队向前走了。
    但是,夜宿在西龙河畔的一晚,王大力沮丧地发现,军户们已经跑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是曾经跟着西门烈风的伤残老部下,明知再回碎石堡里不会有好下场的,也就十来户五十几号人头了。
    加上匠户们的近二百号老少,里面的青壮满打满算,还不到六十人;好在他们哥几个守夜看的紧,要不然那些人拉的牛车,也都被连夜拖跑了。
    二百石粗粮,二百三十九张嘴,就王大力那粗笨的脑袋,也能算计出来,一天三石的消耗量,用不到三个月,就已经是该找野菜吃了。
    那些经年以种田为生的军户们,怎能不看的更清楚,难怪这一晚上都不愿意多待,情愿跑回碎石堡受罚,也不跟着去石关了。
    天蒙蒙亮,王大力朦胧间看见西门百户拎着一杆短手铳模样的家伙,走进了不远处的草甸,赶忙把身边睡意连天的匠户叫醒,开始打水烧饭。
    西龙河以北,就是大片的草甸,稀疏的矮树林。再往北,翻过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就能看见北方的草原了。
    草甸里,西门萧夜摸着手里沉甸甸的精钢军弩,“咔吧”扳动下侧拉杆,弩匣里,一根短小的弩/箭滑出箭匣,稳稳地被卡在了铳管封闭凹槽里;这种没有弩弦,用强力弹簧击发的武器,他还没有试用,走到这里正是为了练习一下如何使用。
    “啪、啪、啪,”连续扳动机括,三支弩/箭从望山瞄准,到发射击中目标,三十步的距离上,西门萧夜很快掌握了射击要领;要知道,跟着西门烈风,他可是连火药鸟铳都玩的手熟,何况这冷兵器了。
    这种手铳式弩/箭,要不是磨盘图案上有名字,西门萧夜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看似手铳的物件,竟然能一口气连发十支短箭。
    全身寒光闪闪的短箭,四寸长,三棱重头短杆,三十步的距离几乎是箭不虚发,左右超不出巴掌大的误差,足以让西门萧夜欣喜若狂了。
    要是再加以勤练,不远的将来,那可是指哪打哪箭无虚发了;那些训练了两年以上的弓箭手,虽然在射程上能达到七八十步远,但精准度西门萧夜还是不可置否。
    不过,三十步以外,短箭的准头就有点飘了,西门萧夜无奈地记下了有效射程。
    收回短箭,拆下箭匣,小小的一个拨片,竟然能把沉重的箭匣稳稳卡住,西门萧夜很是惊叹设计匠户的手艺;费力地把短箭一支支压回箭匣,新任百户找了半天猎物,很无奈地空手而回。
    连发军弩挂在腰上,西门萧夜返回车队,和弟妹一起吃了简单的早饭后,众人开始准备过河了。牛车现在空闲了将近一半,新百户大人慈悲,让老幼妇孺坐车,自家青壮拉着上路。
    这两年的西龙河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