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长城》457经济之与苏联的合作[2]

海上长城最新章节目录
   是工程量却是极大,造价极高。
    美国的战机都是财团企业生产的,没有老板肯花大价钱去建造这种设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投资建设大型风洞。至于德国神马的,有个小风洞就不错了,根本就投资不起全尺寸风洞。
    苏联这种体制却不怎么考虑经济效益,于是乎早早的就建了一个大型风洞。事实证明。苏联这种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思维在这个项目上是正确的。
    要不是这个大型风洞,就苏联的航空工业基础根本不可能在二战中,和二战后迅速设计制造出诸多先进飞机。
    科研的过程是没有一帆风顺的,苏联能建造出大型风洞,自然是走了大量弯路,耗费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于这种技术当然是保密的重点。
    同样的,美国对此也是保密非常,李广不认为海唐国能从美国得到这项技术。
    在海唐国开发战机的起步阶段,李广首先就想到了风洞的重要姓,李广可不想走弯路。要知道,越是大工程,稍稍的走一点弯路就是无数的资金。
    那么苏联,就是海唐国唯一的此项技术的来源地了。
    苏联不舍得,但是却无奈。现在的印度洋几乎是海唐国海军一家独大,别说苏联需要海抗军护航,如果海抗军玩点什么不为人知的花招,苏联也只能是忍气吞声。王绪才在谈判桌上根本不要脸面,对上一贯不要脸只要利益的苏联,倒是棋逢对手。形势比人强,苏联不得不屈服。
    经过几轮谈判,苏联派出了一个专家组,帮海唐国设计建造一个风洞群(设计战机不是一个风洞就可以的。)
    其中最牛的一个项目是十八米乘十二米大型全尺寸风洞。这个项目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而最先进的一个风洞,虽然不是全尺寸的大型风洞,截面比较小,但仍然是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跨音速风洞。这玩意苏联美国统统没有,没有苏联专家引路和辛勤工作,海唐国想自行开发这样的项目,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还不知道要消耗几多资金。
    计划是非常的好,但是资金的消耗也是绝对巨大的。而且现在是战争期间,不用考虑这个项目怕是在战争结束前都难以完工,也就是说不可能为这场战争服务。
    这就是李广难以下决心的原因所在。
    有些设备,有些技术,有些人才,李广是打定主意要从曰本和德国抢了。但是这种技术,等到战争结束,想从苏联这里捞到这种级别的技术,纯粹做梦。而海唐国要是想在世界舞台上笑傲风云,必须在某些项目上有先发优势。
    李广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下笔签字。这一签字就是十亿唐元,而且还只是一年的费用。
    除此之外,海唐国和苏联还有两个技术合作研发项目。不过这两个项目,李广签字就爽利的多了。
    其中一个是炮钢的冶炼。在二战时期,甚至是以后的数十年中,苏联如果说有某一项技术绝对领先的话,那就是大炮的制造,其中炮用合金钢的冶炼工艺乃是最为核心的技术。
    从苏联和德国火炮在战场上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德**事工业够发达,但是德国的大炮却不比苏联的火炮技术高明。苏联的火炮看似粗糙,但是其炮管的耐用程度,不仅是德国连美国英国都望尘莫及,本来法国的火炮技术或许能和苏联比一比,但是法国很悲剧的投降,因此苏联在这方面相当有优势。
    而合金钢炮钢的冶炼,和非常多的工业技术一样,重要的不是理论,甚至不是能写到规程中的工艺技术,而是浸透在工艺技术中的工人经验。海唐国有电炉,也有各种钢材和配料,但是如果没有成熟的工艺流程以及足够经验的技工,生产出来的炮钢简直如同垃圾。
    而合金钢的冶炼技术,可不仅仅是能用在大炮上,各种工业都能用到。所以,这项技术也被海唐国从苏联手中敲诈而来,苏联派出了一个几十人的技术队伍帮海唐国完善铸造合金的冶炼。
    海唐国在这项合作中,后来夹带了一项私活,耐热高强度合金的冶炼。这玩意是为了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做技术储备的。
    至于另一项技术--喀秋莎火箭炮。
    唯有这一项算得上是两国共同研发。原因是,海唐国的科研人员自从得到了苏联的火箭炮样品,自己虽不能准确分析其成分,但是只要花钱,美国科技人员轻松就能破解。因此,海唐国不仅掌握了固体燃料的生产技术,而且由于材料的丰富(能从美国购买),山寨出来的火箭炮比起苏联原装的精准度还要高。
    现在两国的技术人员在取长补短,希望能设计出更加适合战场的火箭炮。
    而海唐国承接了部分苏联火箭炮固体燃料的生产任务,也创造不少效益。
    双方合作之外,海唐国最近造出了对付坦克的单兵利器--火箭筒。要是没有苏联的火箭炮技术,仅仅凭海唐国自己研发,怕是会很艰难的。从四四年开始,海唐国的火箭筒由于姓能的优良,替代了美国的巴祖卡,成为盟军战场上必不可少的陆军装备。这款口径四十毫米的火箭筒,以“铁矛”的大名称雄世界。
    这款武器被海唐国技术人员发扬光大,甚至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海唐国出口武器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就是铁矛火箭筒。
    这些项目都是有利于海唐国长期发展的,甚至很快就能见到利润,但是眼前却需要投入。
    钱啊,还是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