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长城》381蝴蝶的翅膀

海上长城最新章节目录
   一直以来,李广都在期盼世界大战朝着有利于中国,有利于海抗军的方向转变。虽然在李广的视野所及,的确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却没有发现二战的进程有大幅度改变的迹象。
    但是在四二年的八月份,世界战场上有几件事情和李广印象中的二战颇有不同。但是李广却无法准确判断到底战局是不是在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八月中旬,挪威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发生了一场海战。德国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护送尚未完工的一艘格拉芙号航母,准备悄悄的从北冰洋绕行,进入太平洋。
    英国人并不知道德军是为了护送航母给曰本,但是英国准备充分,为了盯住德军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整整在北冰洋部署了一支舰队。结果,这艘巨舰一出海就被英军盯上。因此,两军爆发激战,可怜的德国人,在英军两艘战列舰,一艘航母,数艘重巡洋舰,十余艘驱逐舰的围攻之下,一艘航母和一艘战列舰全部战沉。而对英军造成的损失,仅仅是一艘战列舰受伤,一艘重巡洋舰战沉。
    结果,曰本鬼子也没有能得到航母,而德国反倒葬送了一艘宝贵的战列舰,海军力量再遭重创。
    历史上,德国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五万吨的战列舰战果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梯尔.比兹统共出击不过5次,其8门381主炮甚至一炮未发。而格拉芙号航母更是根本就没有投入使用过,沉或不沉好像对二战影响不大。
    但是,这艘战列舰的沉没,却造成了一些德国海军人事上的变动。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被希特勒撤职,而精通潜艇战术的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司令。比起历史,邓尼茨提前五个月担任了德国海军司令。
    邓尼茨和他的前任雷德尔上将不同,他是第三帝国所有将领中唯一可以当面顶撞希特勒而不被责备的,连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在其权势熏天之时也不敢触惹邓尼茨的麻烦!而雷德尔却经常是戈林撒泼的对象。
    但是,在失去了航母之后,邓尼茨即便是能为德国海军争取到航空兵的编制,也已经无济于事。更何况,邓尼茨过于迷信潜艇战的单一作用,即使有航母不战沉,也不会发展航母的,他只会加大力度发展潜艇。邓尼茨比历史上早了五个月担任德国海军司令,也为德国海军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德国的潜艇部队也因此再次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扩张阶段,会对战争引起多大的影响,不可估量。
    另一场海战,发生在地中海,在英军和意大利德国之间展开。六月份,英国护航船队耗费巨大,勉强为马耳他的盟军提供了两船的补给。但是到了八月,补给消耗严重,不得不再次增援。
    英军舰队在整个增援过程中,一直被德国和意大利海军空军攻击,最终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是损失惨重。在这一场海战中,英国再次损失两艘航母,其中一艘是正规航母。历史上,这一场海战,英国只是一艘航母战沉,一艘航母受伤。英国人付出了代价,但是固守马耳他,使得盟军能够在地中海上打击德军和意军为非洲战场的补给船只,对于非洲局势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这两仗,英军的损失虽然比起历史上大了一些,但是却解放出来一支紧盯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舰队,对于英国来说总体战斗力好像也没有什么伤害。总之,即便是李广知道历史,也不知道这两场战斗会对二战的走向发生什么影响,更何况他根本不熟知历史,所以对于这两场战斗,他只是当一般情报视之。
    ------
    在苏联战场上,二战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残酷的两场保卫战现在都打的火热。
    在苏联的北方重镇,列宁格勒。德军和芬兰部队继续围困着列宁格勒,和历史上稍有不同的是,在这个战场上,德军大量的使用凝固汽油弹。
    二战历史排名第一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也已经打响。
    对于这两场陆战,李广倒是在电影和文学中了解不少,但是他的知识水平仍然难以看出其中和历史有何不同。
    ---
    欧洲战场上,盟军发起了一场对欧洲大陆的登陆战。盟军六七千部队,登陆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如此少的部队登陆德国重兵防守的城镇,结果可想而知,盟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仗,海抗军的参谋部对此作了极为深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盟军战略上错误,战术更加棒槌。此战是由英国蒙巴顿上将指挥的,据说是为了出其不意,登陆前竟然没有炮火准备,要知道那可不是什么荒无人烟的海滩,而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镇港口,不知道英国人是异想天开还是白痴。
    究其根本,这是盟国为了搪塞苏联斯大林而发起的一场政治仗,是一场表演秀,只是搪塞斯大林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一个借口。大英帝国根本不可能为了解决苏联面临的窘境,而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登陆欧洲,从而发动全面反攻。不过为了维持表面上盟军的和谐,竟然葬送了一支六七千人的部队,本钱下的也不算小。
    战后,英军第厄普登陆战指挥官蒙巴顿上将被调往印度,接替了亚历山大将军成为英印军总司令。
    而老熟人亚历山大将军则被丘吉尔调往非洲,成为非洲英军司令官。而北非战场上,丘吉尔在连番惨败之后,走马换将,英国将军蒙哥马利开始指挥英国陆军和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军名将隆美尔对阵。
    节奏上看,好像和原来的时空中,二战的历史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细究的话,却有着相当的不同。在原本的非洲战场上盟军对轴心国部队的坦克比例是1053比573,但是由于美军在太平洋和曰军激战,分走了原本是美国支援英军的一部分坦克,现在双方的坦克比例是853对573.而且英军少的那部分坦克都是美国战斗力最强的谢尔曼坦克。
    补给方面,由于英国可以在苏伊士运河方向得到来自美国和非洲的补给,盟军明显占据了上风。而轴心国部队由于英军死守马耳他,补给线路受阻,轴心国处于下风。
    对于非洲战局,李广唯一有所了解的阿拉曼战役最终结果将会如何,隆美尔和蒙哥马利之间的对决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决战尚未来临,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
    如果说以上战斗,李广无法得出准确分析,到底战局和原本历史上有何不同。但是在南美洲和中部太平洋战场,明显和历史已经有了极大改观。
    南美洲的战争虽然现在还是主要在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之间展开,但是南美另外两个大国阿根廷和巴西这对世仇也在磨刀霍霍,双方都在多方筹集军火物资。相比之下,巴西好像更加有潜力,最近美国为了控制巴西,向巴西提供了数亿美元,准备为巴西建立一套钢铁工业体系。
    但是南美洲最富裕的阿根廷也不可小觑,要知道阿根廷之富裕程度在战前甚至是欧洲人都相当羡慕的,欧洲人有口头禅:像阿根廷人一样的富裕。由此可见,阿根廷的战争潜力之巨大。
    这场南美内部的战争,好像和世界大战读力存在,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轴心国和盟国之分,但是已经显出了影响力所在。首先,这些南美国家对外的粮食和矿产品出口严重受阻。海唐国由于在乌拉圭现在算的上根基深厚,乌拉圭的农产品几乎被海唐国垄断,加上和秘鲁玻利维亚的关系良好,大量出口武器弹药,其中主要是迫击炮和迫击炮炮弹,换取了有色金属等大量矿产品以及炸-药。对于海唐这种需求量不大的小国来说,还称不得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大英帝国来说,已经是极为严重的事情了,南美洲到了四二年年底,为英国所能提供的粮食和矿产品已经不足四一年的一半。
    李广可以确定,南美局势对于整个盟国来说,或许不会影响其军力部署,但是在物资供应方面已经开始削弱盟国的战争潜力。但是到底影响会有多大,无法量化分析。
    而中部太平洋发生在曰本和美国之间的激战,李广却是可以确认战局在朝着他所期望的方向转变。
    八月以前,美军和曰军的战斗主要在新几内亚岛的东南部,美军麦克阿瑟上将对阵曰本陆军。战争双方从美军五万人发展到二十五万,曰军从一个师团发展到五个师团。
    六月到八月,这里已经发生了三场海战,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之后,需要补充休整,盟军力量严重不足,最终全部是以曰本海军胜利告终。澳大利亚,英国,荷兰残余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不过美军也完成了对新几内亚的增兵和物资增援,使得美军将领麦克阿瑟不至于迅速落败。按美国人对这三场海战的评论,仍然是:战术上我们失败了,但是战略上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三场海战,以及陆地上发生的激战,李广可以肯定绝对是另一个时空历史上所没有发生的。
    美国陆军和曰军在新几内亚岛的死磕,客观上迫使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得不稍稍的改变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部署。
    面对气势如虹的曰军,罗斯福不得不抽调大批的人员和物资增援新几内亚。政治上,罗斯福也无法命令美国陆军再次撤退,而美国陆军麦克阿瑟现在也已经被逼上了绝路,为了他的名声荣誉也不得不在环境恶劣的新几内亚和曰军死磕。
    本来,美军在澳大利亚只有三十五万陆军,而且全是没有上过战场的菜鸟部队。现在,麦克阿瑟动用了二十五万部队,仍然是被打的节节败退,美军不得不大举增兵澳大利亚,以支持新几内亚战场。到了八月份,美军已经开始向太平洋战场增兵三十万。而这些军队本来是要用于非洲战场或者欧洲战场的。伴随着美军的调整,大量的本来用于欧洲战场非洲战场的战略物资也被调往澳大利亚。
    美国很强大,但是美国在四二年中期只有不到三百万部队,而其中只有一百万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编练的军队。能派上战场的,其实只有这么一百万军队,太平洋战场一旦占用了其中六十五万,那么美国能用于其他方向的力量就寥寥无几了。
    到了八月份,历史上原本就有的瓜岛战役爆发。美国海军担纲了这场战役的主角。
    李广别的历史不清楚,但是却知道这一阶段太平洋战场上的某些片段。他可以肯定,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战役,比起历史同期的瓜岛战役规模要大,要大上许多倍。
    不管战役何时结束,不管战役结束后美国是如何评判。是继续评判:战术上失败,战略上胜利。亦或是其他。
    李广可以确认一点,那就是美国的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在发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