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残汉》第十三章相持上

热血残汉最新章节目录
   但是第二天他们就发现自己错了,段煨率亲军奇袭了陕县,一举俘获了李傕留守的大将胡封等人,将当初牛辅从他手里夺走的兵权又收了回来。
    是的,段煨已经下定了决心。
    无论如何,段家和李归的关系都太深了,自己再怎么向李傕等人献忠心也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
    那么,既然李归已经有了赢的可能,段煨自然要坚决地站在李归一遍了。
    虽然自己和王夫人有些隔阂,但是作为武威段家最有才能和名望的人,自己在李归政权里的地位还是有充分保障的。
    但是自己要是再首鼠两端下去的话,只怕会真的激怒段家的人,到时候大军压境,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出人意料的还有河东局势的变化。
    自从董卓进驻河东以来一直显得温顺谦和的太守王邑,这次却在河东大族卫氏、范氏的支持下,强行收编了董卓旧部,将不愿顺从的将领尽皆杀死。
    随后中郎将范先亲自带兵守住了蒲坂这个战略要地,阻止关中的军队再次进入河东。
    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李傕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在长平观一战的损失。
    而且这些变化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李傕势力前景的看衰,甚至就连李傕自己的手下也开始人心惶惶。
    不过是一场小败而已,为什么就会突然陷入这样不利的局面,对于李傕这样一位纯粹的武将来说是想不通原由的,也无力去扭转。
    但他知道现在唯一能迅速扭转局面的办法就是再和李归打一仗。
    只要自己打赢了,那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惜他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李归在取得了空前的大捷后不但没有趁机进围长安,反而是驱使战俘进一步加固了槐里的城防,摆出了一副长期僵持的样子。
    这让李傕大失所望,因为李归不来打长安的话,他也不敢去打槐里。
    自己的兵力虽然比李归多,但是也没有多到可以围城的地步,而且自己也缺乏攻城的器械。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现在不敢贸然离开长安。
    所有人现在都在搞小动作,唯有最爱搞小动作的朝廷诸公却安静的诡异,这让李傕心里发毛。
    虽然他不知道“事有反常即为妖”这句话,但是不妨碍他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实际上他这次真的是误解朝廷的这些官员了。
    当传来李归大军来袭的消息时,确实有部分官员开始蠢蠢欲动。
    但是现在朝中真正的大佬杨彪只说了一句话:“李傕破城不过三天李归就到了,嘿嘿,他原来要攻打的对象究竟是谁,不是很清楚吗?”
    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那些蠢蠢欲动者的头上。
    有人强辩道:“李归上次朝见天子时十分恭敬,而且一介夷狄应该也很容易满足。”
    杨彪大怒,喝道:“夷狄之人人面兽心,不知礼仪,不明尊卑,一旦进入长安,立刻便是一场浩劫。要说恭敬,又有谁能比得上当年的王莽?”
    “李傕,匹夫罢了,不如董卓多矣!时日一长,总能将他制服。李归虽然年轻,却不失为一代枭雄,他若掌权,我等必死无葬身之地。”
    “天子之入夷狄,何人哉?幽王是也。他的下场怎么样,你们难道不知道吗?此刻乃是国难当头,岂能再起内讧?”
    正是他的这一番话彻底的为李傕稳定了朝局,只是李傕不知道罢了。
    为了防患于未然,李傕一回到长安就先下令处死了王允和宋翼两人,以威慑朝廷上的那些大员们。
    又亲自带兵突袭了弃军而逃的胡轸,将他处决以严明军纪,顺便吞并了他的部队。
    随后他又下令将长安城里的男子无论老少都强行编入军队,负责加固城防,但是粮食还要他们自己家里提供。
    在做好了这些准备之后,李傕的心里才踏实了下来。
    但是他也知道这样的情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因为高压的态势从来都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
    他觉得自己一生里从没有像现在思念李归一样思念一个人,李归你这个王八蛋到底在等什么?你快点来打长安吧。
    那李归回来吗?答案是不会。
    当白文带回来杨定投降的消息时,李归身边的所有人都激动的难以抑制。
    其实此次仓促出兵关中,李归的手下里多数人心里是不愿意的,也不看好这一仗的前景。
    但是此战过后,李傕胆落,失败已经是迟早的事了,李归君临关中的态势已经不可阻挡,他们这些人也自然是都跟着水涨船高了。
    这一战彻底的打响了李归的威名,一仗击破十万西凉大军,俘获西凉大将杨定,天下何人还敢再小觑李归?
    原来所谓的西凉悍卒也不过如此,很多人都觉得应该立刻进围长安,一举消灭李傕等人,夺取关中。
    但是战前甘冒奇险也要决战的李归却坚决地拒绝了这样的提案,反而严令手下不得擅自出击。
    因为只有李归自己知道,这一仗看似赢得轻松无比,实际上却是付出了无数的前期努力再加上几分运气才做到的。
    隐藏已久的重骑兵、经营了两年的间谍网、无数次的兵棋推演,这些都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里为自己的胜利添加了重重的砝码。
    而李傕异乎寻常的布阵、胡轸的不战而逃则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也使得那些宝贵的巨弩得到了保存。
    战场上的进程不过是这些各种各样因素最终的综合体现罢了。
    而这些优势随着这一战的结束大多已经不复存在。
    首先: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一锤定音效果的重装骑兵并不是万能的,不仅昂贵,而且实际上有很多克制它的办法。
    一来重骑兵的昂贵和难得超乎想象。
    要知道这不到八百人的重骑兵却是李归的心血所凝结,并不是简单的给人和马都披上铠甲就可以得到的。
    马都是精心挑选的良马,不仅要求个头够高大,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冲刺能力和必需的耐力。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