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残汉》第三十六章耕者有其田

热血残汉最新章节目录
   而这次正好借接段、贾两家的家人南下这个契机提升两家的信任感,这个方面的重要性在李归心里其实还超过了接人本身。
    此外,李归还写了一封十斤重(笑)的长信给皇甫郦。
    在信中,他直接请皇甫郦帮他这个忙,代价就是在以后在皇甫家需要他帮忙的时候,自己会无条件的帮他一次。
    至于这封信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其实李归心里也并没有把握。
    但是很多事做就要做全套的吗,否则怎么能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呢?
    对于李归的这个举动,段宁那是感动的眼泪哗哗的。
    虽然她对于王夫人恨之入骨,对于段家的其他人也大多没什么好感,但是不代表她就愿意看到段家真的出事。
    尤其是她的两个妹妹,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当年和她还是比较亲的,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亲人了。
    只是自己一直漂泊在外,没有个着落,所以也没能顾得上她们。
    现在汉中的局势已经安稳了,李归能主动提出来接自己的亲人南下,怎能让段宁不感动?
    至于贾诩,对李归此举心情就相当复杂了。
    对于李归这个举动背后的含义,他是看的相当清楚地。
    不过这至少说明了对方相当重视自己。
    再则自己并不是武威贾家最被看重的人,一旦自己反叛朝廷的消息传到武威,贾家不一定有事,自己的家人就一定有事。
    所以最后他还是同意写信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南下,但是他吩咐李翔不要惊动贾家的其他人。
    在解决了这件事后,李归开始着手加强对汉中的控制。
    第一步他自称汉中太守,以段宁为郡丞兼任南郑县令,贾诩为长史。
    他任命墨回为城固县令,胡伤为沔阳县令,毕舒为褒中县令。
    又在现在的西乡盆地新设南乡县,以李冰为南乡县令。
    第二步他下令将所有的降卒里都集中到南郑来由自己直接统率,地方上的守军全部换成跟随自己南下的旧部。
    第三步就是拉拢汉中的旧人。
    班况功劳极大,又极有才干,被李归直接提拔为为都尉,任郡司马一职。
    而霍宏和百里清也被提拔为军中司马。
    文官里只有刘家愿意出仕,李归也不吝啬,以决曹史、奏曹史两个职位作为对刘家的回报。
    在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后,李归发布了震动汉中所有人的“耕者有其田”法令:
    每户无地家庭都将无偿得到四十亩良田(汉大亩)。
    有地不足四十亩的家庭补足四十亩。
    加入明教的民众明年起自有土地按所获百分之二十交公粮,授予土地按百分之四十交公粮,教外民众土地的另加百分之十。
    授予土地不得买卖,若不种只能交还官府。
    此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增加任何杂税。
    被授田户之后代不得再分家授田,而是留一子继承家业。
    其他成年男丁由官府负责分配或者成家后异地授田。
    而为了配套“耕者有其田”的法令,李归又推出了“民以食为天“法令:
    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要按照官府指派,参加劳动就能得到食物,保证参加劳动的人吃饱。
    没有劳动能力的,必须经检查通过后才能得到免费食物,但数量只保证能活下去。
    不需要领食物的百姓自然除了徭役外不必参加劳动。
    工作除了建设坞堡外还有伐木、兴修水利和平整道路。
    为了使这两个法令能充分得到实行,李归继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只收奢侈税和商税。
    其它任何杂税都不必交,有敢乱收税的民众可以匿名举报。
    实名举报属实者可以得到一贯钱的奖励。
    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民众积极在官府登记,以便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工作。
    二:所有人都要集中居住,由官府出钱出物资,建造坞堡,每座坞堡容纳一百户人家,每家最多可住十人。
    坞堡里设有敌楼、义仓。
    凡是没有在城里或者坞堡里登记过的人,官府有抓捕的权力
    三:不得私下卖粮食给外来者,只能卖给官府或常住者,违者处死。
    四:建立防灾制度,丰年谷贱时,官府将以保底价全部收购。
    灾荒年时,可以在官府处赊粮度荒,但下一年要还上,能还却不还者处死。
    五:每户拥有的土地最多不得超过一千亩,在四十亩以上部分,无论收成如何每亩每年再额外多交公粮一点五石。
    六:所有非官员的十四岁以上男丁都得参加军事训练,有外敌入侵时都必须参战,逃避者全家处死。
    每四户出一丁在军中服役,服役之家的公粮由其余三家平摊。
    家有双丁以上者要先服役。家中已有人任公职的不再服役范围内计算。
    职业士兵的家中不交公粮,每年每个士兵另补贴粮六石,有几个补几个。
    士兵要登记在册,阵亡的普通士兵家中每年补贴三石粮食,但其他三户粮食要继续给这家交公粮直到子女成年。
    职业士兵阵亡的继续补贴直到有成年男丁,不继续当职业士兵的转为平民。
    七:每户童仆不得超过十人,不能以有功之人家属为奴。
    八:民间不得私藏弓弩、盔甲、长刀等战阵武器。一旦发现一律没收还要服刑。
    九:每户每年出一丁服徭役三个月,阵亡将士家庭不在内。
    这一系列的措施一出台,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贾诩就激动地找到李归进谏道:“将军是想重蹈王莽王田复古的覆辙吗?”
    “当年王莽代汉之时,天下没有不欢欣鼓舞的,自古以来即使是圣人的名望也不能和当时的王莽相比。”
    “但王莽拘泥于古法,不知道世易时移、法无永恒之理,最后才导致有渐台之耻。”
    “殷鉴不远,诩深受将军器重,无以回报,只能以此心腹之言相告以为微报。”
    而当时恰在李归身边的墨回则反驳道:“那是王莽不懂世情的缘故,但他的初衷还是好的。当年商鞅行此法而秦灭六国,可见功效。”
    贾诩大怒道:“将军本是英明神武之人,就是你这小人作祟蛊惑将军。秦二世而亡又何足效法?”
    “汉家以黄老之道安定天下,继之外儒内法之术而有天下四百载,难道不是明证?”
    墨回也不生气,笑道:“文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之二世而亡乃是因为始皇的骄奢无度和二世的昏聩无能,与秦法何关?”
    “而汉之基业,实是继承秦的余惠。但现在后汉的体制已经病入膏肓,非猛药不能治,将军行此法,正当时宜。”
    “再则,现在乱世已经开始,正是豪杰用武之时,道、儒之术哪能合用。”
    这时一直沉默的李归断然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迅速的安置移民,收拢人心。激发汉中所有的潜力,以应对未来的战争。”
    他接着说道:“此二法必须立刻实行,断无再改之理。文和的担心我心里十分清楚,自有应对之策,无须担心。“
    见贾诩有不忿之色,李归笑道:“王莽的失败其实是必然的。依靠世家反世家,不死何为?我真的不是实行王田复古,还请文和给我一些时间才好。”
    见他如此坚决,贾诩也只好作罢。
    内部统一了意见后,李归立刻在汉中盆地强制推行自己的法令。
    为了防止有人故意闭塞消息、散播谣言,李归特意选了能说会道的三百人,日夜不停的在四县范围内宣传自己的政策。
    要知道,其实汉中盆地的精华部分并不大,所以消息很快传遍了各个角落。
    相对于李归占据汉中本身,各个世家大族对李归的法令反应不但迅速,而且激烈多了。
    李归这是**裸的要断他们的根啊。
    首先,累进的收税制度,使得土地超过上限后,收益已经是负的了。
    其次,限制童仆数量使得世家豪强的人力基础没有了。
    第三,建立防灾制度既断绝了豪强最大最快捷的暴利来源,更断绝了依附于他们的徒附的主要来源。
    但是这些豪强虽然不满,但却难以正面直接反抗。
    原因很简单,最强大的赵家和陈家已经被消灭或者控制,而杨家也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商业上的利益交换。
    仅靠诗书传家的李家和本就实力不强的刘家来牵头造反,那就实在是难为人了。
    但是这些豪强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明面上不打算反抗,但是私下里阴招不断。
    一时汉中地区盗贼蜂起,而下级官吏消极应付,试图瘫痪地方行政能力。
    而且在这些豪强的威吓之下,一般民众也暂时不敢积极的支持官府。
    殊不知他们的这些举动正中李归下怀。
    李归立即派一部分手下也装作盗贼,肆意劫掠那些豪族的庄园和坞堡,将那些缺乏保护的顽固中小地主直接从肉体上消灭了。
    而他自己则和各县的县令不断的率心腹精锐大举出击,击杀那些不是自己手下的盗贼。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