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吉祥》第370章剑拔弩张的恳谈

一世吉祥最新章节目录
   ;赵启头脑清醒,看得明白,问得直接,显然是有备而来。虽是有言在先,说什么“不论君臣”,但皇权与野心,业已成为了深入骨髓的习惯。赵启对利益交换的原则同样深信不疑,他非常清楚,别人趋之若鹜的高官显爵,对杨致已经毫无吸引力。杨致会开出什么样的价码?他是否承受得起?这都是赵启十分担心、一直深受其扰的问题。
    杨致并不急于回答他关于灭楚的问询,而是反驳道:“你凭什么认为,封王封侯对我没有意义?最起码体现了你对我的能力与功劳的认可与尊重。贵为王侯风光无限,就算是混吃等死,也至少可保两代衣食无忧。封不封是你的态度问题,接不接受那就是我的事了。”
    赵启坦然承认道:“那倒也是。你若是愿意做个混吃等死的逍遥王侯,对我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他不是轻易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重又回到之前的话题,再度追问道:“我若任你为灭楚统帅,需要多长时间?多少兵力?多少耗用?如何保证必会成功?如若成功,又都有什么条件?姐夫,你还没有回答我!”
    杨致认真答道:“南楚并非一城一地之小国,而是一个国力不输大夏的庞然大物。攻陷楚都长沙,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若想全境皈伏,少说也要十年以上。”
    “至于兵力,需水师五万以上,步骑二十五万以上,总计不能低于三十万。粮秣饷银耗用,一年约在八百万两至一千二百万两之间,视战况进展而定。”
    “世事无绝对。我只能说是尽力而为,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我相信无论是谁担任灭楚统帅,都不会、也不敢打这个包票。”
    杨致的回答条理清晰,简单明了。
    大夏与突厥一战的实际统帅就是赵启本人,于兵事上的造诣有了长足进步。是以并未感到过分惊讶:“只要攻陷楚都长沙,便可宣告南楚已然灭国。此后只需穷追猛打,不容他们玩什么迁都残存的把戏,不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就是了。”
    “兵力要求也还算合理。记得当年父皇发动灭唐之战。动用的水陆大军还不止此数。只是耗用为何会那般浩大?我曾调阅过兵部与户部的存档,灭唐之战前后也是历时一年左右,粮饷耗费不过六百万两而已啊?”
    杨致解释道:“你若是将战前准备、战后赏恤这两项都算进去,想必与一千万两相差不远。不用我多说,你也知道。南楚与南唐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因为此战关乎大夏国运,关乎南楚存亡,战线更长,规模更大,也会更为惨烈。我不能保证不死人,但必须尽力争取少死人,每年至少会挤出二百万两用于采买火炮、重弩、弓箭、云梯等军械,我说的预算还是保守的。”
    杨致说得很是实在,赵启也知道每逢大战。不仅拼的是钱粮,更是无数人的性命。喟叹道:“一将功成万骨枯!”
    默然片刻,继续追问道:“你的条件呢?”
    赵启如此锲而不舍,杨致心存试探的依言答道:“第一,我初次统军,于襄阳诸将而言只是新来乍到。不是说我镇不住台面,而是不想无端耗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拿他们作法立威。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要拣选几个得力人手同去。”
    “卫飞扬勇冠三军,这些年来习武修兵略有所成。已具统帅之才,可当方面之任。沈重忠直可靠,但有所遣,必会不折不扣、足尺三寸的完成。禁军偏将刘当乃是商户人家出身。精于筹算谋划,负责诸部协调、粮饷调度、后勤统筹,足可胜任。禁军偏将张得胜自幼在黄河边长大,谙熟水性,可调水师为将。禁军骁骑将军陈准不仅擅长野战,于军械应用之道亦颇有研究。冲阵破城,皆可用之。此外叶闯本部六万人马,加上后续增援的一万淮南军,两万金陵军,必须受我节制。”
    在赵启看来,杨致这个要求根本就不是要求,简直是避重就轻、答非所问。然而话不说不明,强笑道:“姐夫真是举贤不避亲啊!卫飞扬与你有八拜之交,沈重与你有郎舅之亲,刘当、张得胜、陈准都因你当年迎驾之时由一介校尉拣选擢拔而有今日,叶闯与你惺惺相惜,甚为相投。即便如此,我都答应你!”
    “连同兵力与耗用,我也一并答应。只不过刚历大战,两方面都有些吃紧,你要多给我一点时间。——还有呢?我指的是功成之后。”
    杨致淡定的道:“且不忙说功成之后。我的第二个条件,是因我老夫年迈,思乡亲切,想举家迁回信阳老家居住。我说句大实话,与其在老爷子百年之后扶灵回乡归葬,还不如在生之时回去好好过上几年。当初我们迁居长安来得堂堂正正,迁回老家也想走得风风光光。”
    举家迁回信阳老家?!开玩笑!你想都别想!赵启一时情急,下意识的一口回绝道:“不行!……绝对不行!”
    杨致笑问道:“你就不能再考虑考虑?”
    赵启注意到了杨致的措辞,皮笑肉不笑的反问道:“你是让我考虑?而不是商量?你确定是要求?而不是请求?”
    赵启难以答应本在意料之中,反应之大则是杨致的意料之外,耐着性子说道:“你可以体体面面的送个顺水人情,我们也好走得安安心心。”
    话虽婉转,却明白表示不容商量。
    赵启强自按捺心头的恼怒之意,试着劝道:“富贵还乡,落叶归根,本是人之常情。大夏高官将帅外任,家眷留居长安,乃是不成文的定例。我若为姐夫首开其例,日后怎么向文武百官交代?”
    杨致坚持道:“富贵还乡还在其次,落叶归根才是我家老爷子的心愿。所谓高官外任,家眷留京,无非是押为人质罢了。一人获罪,追究株连起来无疑也更为方便。若真是碰上了个心肠够狠够硬的主,那也是白瞎,不无自欺欺人之嫌。规矩都是人定的。既是不成文的定例,那么说并无名正言顺的法理依据,许或不许,犹在两可之间。”
    “再说满朝文武百官操守不一。贫富有别,不见得人人都有携带眷属在京置业安家的能力。据我所知,在朝为官而家眷留居原籍者,就占了六成之多。不说别人,就说此番战死的骁骑将军李为。从三品的武职品阶不算低了吧?他在长安有府邸吗?有家眷吗?”
    “你不放心就说不放心,别扯什么首开其例,也犯不着向文武百官交代什么。”
    “你?!”杨致一番说辞,令赵启一时无言以对,索性直说道:“你本就名振天下,在朝执掌大夏海关,在野势同一方诸侯,如今再将大夏大半兵力交与你手,换做是你,你会放心么?”
    杨致悠然道:“有什么不放心的?大夏立国至今已历四世。国势强盛,深得人心,根基日趋牢固。莫说我从无挟势自立的念头,就算是有,焉能成事?你怎么对大夏、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呢?”
    “任我灭楚统帅,至今只是假设,尚未成为事实。如何取舍,最终决定的是你而不是我。所以这跟我想举家迁回信阳,不是什么必然的先决条件。你何必那么紧张?”
    “不管你是否用我统军灭楚,大夏海关总督我都早就不想做了。当初白手起家。如今架构完善,吏属得力,运作成熟,厘税收入稳定。截至上年年末。上缴国库之银已逾六千万两。毫不客气的说,我自认不辱使命,对得起大夏,对得起先帝。卸任交与朝廷,我已十分放心,也省得你从旁眼馋。老是暗自惦记。”
    “我老父妻儿迁回信阳,只为满足老爷子的心愿,尽人子孝道。除此之外,其实与留居长安并无太大分别。信阳到襄阳相距五百余里,大军沿随州一路南进,只会相距更远。即便事有万一,你以为我满门老幼妇孺都有会飞的本事?到时候你势必会令人将我全家死死盯住,你以为地方官与当地驻军都是瞎子么?”
    赵启登时大感头痛,连连挥手道:“罢了,罢了!我承认说不过你!……任你说破了大天,若我就是不答应呢?”
    杨致沉下脸来,冷冷道:“那你就是仗势欺人的耍无赖了。我之所以这般大费口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表示对你的尊重。我很希望你不要出于一时意气,轻易糟蹋了我对你的这份尊重!我若执意要走,你能拦得住么?当然你完全可以调兵围府,甚至暗中授意纵兵屠府,这也正是很多人日思夜想所盼望的。”
    “一旦走到了那一步,那就是决然翻脸,你我之间再说什么都是多余。你可以屠戮我的家人,但放眼大夏,能够置我于死地的人真是不多。你与你所有的妃嫔儿女,加上一应赵姓皇室宗亲,将会时刻处于我报复刺杀的阴影之中,直到一个不剩的全部死光。我会穷毕生之力与大夏王朝为敌,能否颠覆大夏我不敢保证,但将大夏搅个天翻地覆、令其倒退一二十年还是很有几分把握的。”
    赵启熟知杨致的脾性与本事,这厮从来都是说得出就做得到,绝不全然只是吓唬他。但又确实拿他没办法,是以口不择言的勃然作色道:“你……你好生大胆!竟敢威胁朕?!”
    不过屁大的事,你至于吗?杨致根本无意退让,轻蔑的笑道:“皇上若不提醒,微臣都差点忘了你是朕了。君臣就是君臣,即便是打了待如挚友的幌子,一口一个姐夫的叫得肉麻,都始终无法改变。”
    一手扣上茶盏道:“皇上想要翻脸,微臣被逼无奈之下,也只好勉力奉陪了。敢问皇上,到底是谁威胁谁?微臣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可皇上自问输得起么?短则三五日,长则十天半月,微臣会上奏辞去海关总督一职,尔后带老父妻儿回乡。谁若胆敢阻拦,微臣必将视之为死敌!”
    只要赵启仍是倚仗皇帝的身份出言不逊,杨致就会毫不犹豫的端茶送客,那便意味着赵启今日的一片苦心尽皆付诸东流。
    杨致不是疯子,以前惯着你,那是给你面子。你老子在世的时候,想在我面前甩脸子。事先都得掂量掂量,我他妈给你脸了是吧?可怜耿进父子一世英雄,在新老两代皇帝面前都跟哈巴狗儿似的乖乖听话,你们几时放心过?又放过耿超了吗?你诈唬两声我就装孙子。真当老子犯贱有瘾还是怎么地?
    开弓没有回头箭。事已至此,杨致并没有打算给赵启太多的时间。茶盏一端,便是宣告二人就此决裂。这对赵启心性的隐忍、应变的急智,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赵启目光如炬的注视杨致片刻,倏然笑道:“是我失言了。姐夫勿怪。本来好好的,不知怎么话赶话的就越说越拧巴了!咱们有话好说,姐夫可还有别的条件么?”
    杨致不禁暗自叹息:年纪轻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