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第八节血战西太平洋之三02[6]

醒狮最新章节目录
   现它们。它们到达花莲附近海面时分成了2队,南北相距约5千米,然后在15米的超低空以130千米小时的低速游弋。他们都严格地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是通过数据链接收战术场景。不久,在北部的中队长柳红兵大尉看到F-机群接近到5千米时,立即调转机头与他们同方向飞行,并开始加速。24架F-是以比较密集的攻击阵形向前推进的,歼-6Z的阵形更密集,当F-刚刚在3000米高度掠过歼-6Z的当口,我军飞行员默契地把油门杆推到了底。DS-6发动机发出了低沉的怒吼,战机如离弦劲箭直射上空的敌机。
    3秒钟后,F-上的红外报警装置才发出尖叫,而此时我军的空中勇士也发起了第一波攻击。对敌阵后部的6架F-是用“雷霆-30”机炮攻击的,2根炮管中的30枚炮弹,转瞬间越过了2500米的距离,它们是如此的密集,几乎每架F-都被4-5枚炮弹击中,30毫米炮弹比美军“火神”机炮的20毫米炮弹杀伤力可大多了。飞行员座椅的钛合金装甲都无法抵御它们的打击,只有1个美军飞行员得以跳伞逃生。其余18架F-各遭到2枚PL-9L格斗导弹的夹击,由于距离仅为3-5千米,那些美军飞行员又都在注视“猛禽”的攻击,只有5个经验丰富的老手听到警报就不顾一切地进行机动规避才得以摆脱导弹的追杀。13架F-未能逃脱空中爆燃的厄运。F-不是都安装了高压氙灯来干扰红外寻的器的吗?
    这就是电子对抗的课题,美国和以色列为了抗击恐怖分子以“毒刺”、“针”式防空导弹对低空直升机和客机的攻击,研制成功对抗这类红外寻的导弹的干扰系统。大致的原理是,以前视红外仪根据导弹的尾焰搜索并锁定来袭导弹,以高压氙灯对准导弹发出强烈的光束,导弹的红外接收器遭到如此强光的冲击会暂时失效。后来改进后就装备战机了,用以对付格斗导弹相当有效。当然格斗导弹也会作相应的改进以抗击此类干扰。我军的科研人员比较出色地解了这道难题,研制的远红外探测元件和高性能滤色片发挥了作用。氙灯的色谱中远红外光很少,接收器件受到的冲击就少得多。当然我军的战术也绝,如此近距离奇袭,又是2枚导弹夹击,那些干扰系统就来不及作出反应。
    逃脱了这波攻击的5架F-阵形已乱,满满挂载的6吨武器一件也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成了机动时的累赘,很快就再次遭到我军48架歼-6Z的前后夹击,对于后面袭来的导弹还可以释放拖曳诱饵来抵御,可是还有前面的导弹呢,结果就不用再赘述了。0:24的超级比分,而且据F-的几个飞行员说,敌机是机头进气的米格-21一类的“老式”战机。这一结果令预警机和特混舰队战术中心的美军指挥官瞠目结舌,他们只能指望F-15和F-22报仇雪恨了。
    当时有24架F-15在000米的高空警戒,美军非常担心我军歼-8Z的攻顶战术。在中东战争中,F-15曾经击落了1架黎巴嫩军的米格-25,在海湾战争中又击落了2架伊拉克的米格-25,在对付超高空高速截击机方面是有些手段的。现在超高空的歼-8Z没有来,倒是来了批超低空的战机,本来对付他们应该是F-的事,可惜另外的48架F-已经与舰载机联队汇合去搞正面冲击了。好在F-15也有极佳的低空性能,于是12架F-15俯冲了下来。尽管F-15C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但仍有超卓的机动性,善于格斗,加减速快,爬升、翻筋斗、小半径转弯性能都相当好,在空战中容易取得优势,因此又称为“空中优势”战斗机。配备的高分辨率APG-70雷达搜索半径达200公里以上,能指挥空空导弹同时攻击6个目标。还装备低空导航和夜用的红外线目标定位系统。那些飞行员认为对付那些米格-21之类的小飞机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吗。
    那边的F-22也决心拦住那些往低空“逃窜”的“苏-27”,不过只是12架俯冲了下来。因为他们这个中队的重点任务还是攻击敌军的2架预警机,有12架还是直插巴士海峡与正面冲击的大机群同时冲击中共的拦截线。在F-22的飞行员想来以1架2亿美元的隐形战机对付2架4千万美元的老旧飞机绝对是不成问题的。不过俯冲到低空他们才发现有点问题,敌机已经降到了100米甚至更低的高度,海面上的干扰物大幅度降低了机载雷达的效能,“苏-27”居然有如此的超低空性能,真是闻所未闻。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他们至今还咬定那些是苏-27战机。此时他们又得知后面的F-惨遭偷袭,不由得怒火高万丈,于是不约而同地选取“响尾蛇”导弹来攻击敌机。
    新型AIM-9X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其动力装置改用有推力矢量喷管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配合以自动驾驶仪飞行控制系统,大大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和离轴发射能力,最大离轴发射角达80度,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其末制导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寻的器,提高了目标跟踪与识别能力。其最大射程为18千米,为了保险他们都是接近到17千米时打开小弹舱发射导弹的。“响尾蛇”是射后不管的,他们则为了确保摧毁继续逼近敌机,把高度降到了1千米以下,速度当然也得降到亚音速,在如此低空作超音速巡航是不行的了。接下来的情景令他们终身难忘。
    有4架“苏-27”减速后首先在雷达视野里消失了,似乎掉到了海里,那4枚“响尾蛇”算是完了,它们可不是“鱼叉”导弹,并没有掠海飞行能力。其余的“响尾蛇”只要最多17秒就能击中敌机的,可惜其后预警机只能确认有1架敌机被击落。那些“猛禽”可是没有功夫看结果了,导弹告警机发出了尖叫,对方终于发射了格斗导弹。那些导弹都是在距他们10公里处发射的,告警机尖叫时它们已经逼近到8千米处了。“猛禽”在排气管上下了功夫以减弱红外辐射,但是全向攻击的格斗导弹根据机体在高速飞行时的摩擦发热就能追踪目标了。那些飞行员当然是飞行尖子,在训练场上也面对苏-27、米格-29演练过,可惜从来没有机会驾驶“猛禽”参加实战。此时面对3-4枚导弹的夹击也就相当紧张了,他们的高度已降到800米左右,机动受到了限制。于是个个拿出自己的绝招来逃命了,他们先是急升、左右机动,可是那些导弹照样追了上来,看来“猛禽”的红外隐形在近距离上并不管用。于是大量的热焰弹被投射出来,景象十分壮丽,庞大的“猛禽”似乎掠飞在节日的焰火之上,至于隐形就谈不上了。有红外成象跟踪功能的寻的头不受影响,当接近到3-4千米的时候,空中又闪起了高压氙灯耀眼的闪光。可惜那些导弹受到的影响似乎也不大,而且飞行员并不知道导弹的寻的头是否被破坏,他们还得躲避直飞而来的导弹。其实真正救了他们的还是“猛禽”超卓的机动性,以及机体的抗破损安全性。尽管如此还是有5架“猛禽”被近炸引信引爆的弹片击中,那些自封油箱、机翼被穿2个小洞并不怕,致命的是其雷达隐形性能遭破坏了,E-3的雷达屏幕上赫然出现了这5架“猛禽”。指挥官赶紧命令他们立即高速返航。
    其他7架“猛禽”的飞行员惊魂甫定,有好几个看清了在热焰弹光芒映照下的对手,不约而同地惊呼:“米格-19!?”
    怎么“苏-27”不见了,变成了米格-19?他们没能看见那4架歼-6W,不然还会惊呼“米格-21”呢。预警机上的指挥官也听到了他们的惊呼,他立即联想到中国人在把歼-6改装成无人机的情报。自己出动2亿美元1架的“猛禽”去斗不值1百万美元的歼-6,传扬出去定会让国际航空界笑掉大牙。要是他知道那些改装后的歼-6至少价值5、6百万美元不知道心里会不会好受些。指挥官命令他们退出这里的战斗,还是去加强冲击巴士海峡的机群。然后通知那些F-15要顺便干掉这些无人机。不过那12架F-15也并不好过。
    那些歼灭了F-中队的歼-6Z如同涌起的巨浪,吞匿了24架飞机后一下子又沉入了海中。F-15C的APG-70雷达可以说神通广大,不仅空战时能同时制导6枚导弹攻击不同目标,而且能搜索锁定陆地上的坦克、装甲车等目标予以歼灭,还能跟踪海上舰艇予以打击。可是对贴近海面飞行的低速战机麻烦就来了,它们比舰艇可要小得没法比了,可速度又比舰艇高得多。在高空俯视的话,受“银星”的影响根本无法锁定目标,于是以红外线目标定位系统锁定目标发射了“响尾蛇”导弹。由于两者速度差太大,导弹要在海平面上飞出3马赫的速度也很不容易,下面的歼-6Z以150千米的时速如同游鱼般地扭动着,大多数“响尾蛇”都钻到海里去了。即使有几枚盯得很紧的,歼-6Z还有绝招,那就是停止向发动机喷油,而以金龙电池提供的1千千瓦电功率驱动发动机的风扇,足以在低空滑行十几秒钟。发动机是刹那间就被吹冷了,如此低速的飞行,机身根本就不会发热,“响尾蛇”哪里能找到什么目标呢。
    F-15的最低速度就是300千米小时,看到结果的时候就冲到了歼-6Z的前头去了。这一下可轮到歼-6Z发威了,那些在1千米高度的F-15成了最显眼的仰攻目标,有8架歼-6Z瞄准5架F-15开炮,他们不约而同地来了个齐射,720枚炮弹如同闪电般地飞向5架巨鹰。有2个美军老手一看超到对方的前面去了,知道不妙赶紧作超机动飞行算是躲过了一劫。1架F-15遭重创,只得退出战场返航,有2架轻伤的也赶紧急速上升。其他的7架F-15都遭到了几枚格斗导弹的前后夹击,1架被2枚导弹击中顿时在空中爆炸解体,1架被重创退出战场,2架轻伤。空中到处是F-15投射的热焰弹发出的耀眼光芒,几乎所有的F-15都弹射出拖曳诱饵来抵挡导弹攻击。新型诱饵的拖缆长达100米能模拟飞机的雷达特征,问题是它只能对付后方来的导弹袭击,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战机的机动。此时F-15遭到的是歼-6Z的前后夹击,那架被击落的F-15就是因为没有及时丢弃拖曳诱饵才遭厄运的。
    剩下的9架F-15C都急速升空逃逸了。接连的重挫让美军的空中指挥官罗杰斯上校警觉了,由于那些米格-21(美军飞行员都把机头进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