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第四节不战而屈敌之兵[7]

醒狮最新章节目录
   炮,射程100公里。而且相当轻便。
    进一步发展而成的WS-1B射程达180公里,并以航天、导弹电子技术提高精度,它的精度则接近千分之一。(导弹的精度为万分之一、二)。火箭弹的成本仍然比导弹低得多。向中东国家出售时引起了国际军控界的重视,它的射程已达到地地导弹的界限。
    从福建平潭至台湾新竹直线距离140公里,从福建沿海至台北最近为0公里,至基隆为180公里,WS-1B都可以发挥作用。至于1999年底研制成功的406毫米超远程火箭炮更是独步世界,射程达到360公里,它们部署在福建沿海地区足以覆盖整个台湾岛。似乎是为解放台湾量身定做的。
    而被台军捧上天的美军M270火箭炮,以270毫米弹径在发射子母弹时射程仅为32公里。那么美国为什么不发展呢?原因无它,因为他们不想发展这款落后的武器,导弹的精度可以超过万分之一呢。军火商更不想发展此类利润低微的武器。
    这二年我军火箭炮的研制人员并未继续大幅度提高其精度,那样还不如发展导弹了。而是以实用技术改进其机动性和降低成本,以便大量生产。这些巨炮的发射管、巨大的火箭弹和装载车都换成了瓷钢建造,并以金龙电池驱动。不但减轻了重量、减少了维护工作量,而且增强了机动性,还增加了隐蔽性。有趣的是那款81式107毫米自行火箭炮也得到了重大的改进,发射药的改进使它的射程提高到11公里,轮式车的改进提高了机动性,重量进一步降低,大量装备了空降军和特种部队。
    不过有一项技术值得一提:弹箭分离技术。二炮的中近程战术导弹都改用了这一技术。当年“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时,绝大多数击中的都是“飞毛腿”的庞大的箭身。导弹的推进火箭都要比弹头大得多,不分离的话,目标就大多了。分离后,“爱国者”当然就很难打中小小的弹头,还有一个好处,弹箭分离的时候,都处于2万米以上的高空,那里的空气阻力极小,空的火箭仍然能与弹头一起飞行。这就加大了反导系统的难度,只有当二者降到2万米以下的空域,火箭空壳被稠密的大气层拦截,系统才能识别出弹头。
    于是那些4-6米长的火箭弹也变成了两截,当推进火箭燃料燃尽后,弹头与之分离,弹头也有弹翼,在简易控制系统的制导下飞向目标,由于甩掉了庞大的火箭体,控制系统效能更高了。所化的费用并不高。
    把WS-1B架在海潭岛和南日群岛就可以把火力覆盖基隆-台中市一线,把08式406毫米火箭炮架在厦门以南的镇海一带,火力足以覆盖台湾南部的西岸地区。这些巨炮可以在各预设的阵地间快速机动,在洞库和大批假目标的掩护下,美军根本无从对它们进行定位打击。可以设想,当上万枚此类巨型火箭弹倾泻到台军的机场和防空导弹阵地时的景象。即使是“爱国者III”也是不能反炮弹或火箭弹的,而且以如此昂贵的导弹来反火箭弹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那么两栖舰队也需要制海权,海军又怎么样呢?
    曾友君大将更干脆:“在我军远程火箭炮、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控制下,台军的舰艇不可能在海峡中生存,至于那支幼儿园级的潜艇部队,更不用想在海峡内活动。由于我军已经控制了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美军的潜艇也别指望到海峡来添乱,再说美军只有核潜艇也不适合到台湾海峡行动。攻击舰队大概是无法与海航或连司令员的攻击机群抢功了,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登陆的压制火力,以及为登陆舰队提供防空网。…
    “舰载直升机和陆战师的直升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营救在海上跳伞的飞行员,当然还可以顺带抓一些俘虏。我军现在每支攻击护卫舰队的舰载直升机数早就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十·十’舰队的模式,甚至在导弹护卫艇上都搭载了直升机。就更不用说我军的航母群的舰载机群了…”
    是的,近二年装备部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在制造舰载直升机,它与普通直升机还是有很大差别,它的起落架必须能耐受着舰时的冲击,还要加强仪表系统,以适应海上极少参照物的战术环境。海军专用直升机在内部的改动也不小,为了对抗海上盐雾的侵蚀,不少信号线甚至电传动作器的动力线改用了纯金线,全部电子线路接插件的接头处的镀金层至少厚了3倍,每架海军直升机要用去6-8公斤的黄金。对生产厂的要求高多了。
    装备部对缴获来的CH—47D“支奴干”直升机下的功夫最大。如前所述它是美军独家秘技――双旋翼纵列式结构,机舱很大,外部吊运也十分方便。机组成员3名,1984年服役,前后纵列的两副旋翼直径18米,最大起飞质量千克,巡航速度259千米时,航程560千米,续航时间2.2小时。长9.15米、高1.98米的大型主舱,可容44名士兵或27名伞兵或24副担架,可装一套战术地对地导弹或2辆吉普车;机尾是兼作跳板的向下翻的货舱门,装卸极为方便。负载千克。项目组秘密招募了美军的研制人员协助,破译了它的综控系统,为它换装了电动旋翼和综控电脑,以及起落架。在负载不变的情况下,航程一举提升到2千公里,并大大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
    只是限于时间,我军借助这一技术研制的Z-18还未能完成试飞,这次战役是用不上了。
    我军的航母群是否出海与美军特混舰队对决尚无定论,不过它们的舰载机联队在海峡的制空作战中绝对是一支生力军。而护卫舰队则足以控制海峡的水域,并为登陆舰队提供最强有力的压制火力。其舰载直升机当然能担负海峡的反潜和搜救任务。海军的其他攻击舰队的压制火力更是惊人。在当今世界上,除了美军的4艘战列舰有406毫米舰炮,即使是“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甚至“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装备的舰炮也只是127毫米的。俄国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巡洋舰满载排水量吨的‘基洛夫‘级装备的也不过是130毫米的舰炮。而我军的“东方II”级驱逐舰上就装备了203毫米的舰炮,其弹药投射能力之强劲确属惊人,该炮的炮弹战斗部虽小于406毫米的,但射程则远超出“依阿华”级的巨炮。
    不过海军最具创意的是发展了一款新型的“铁箭”级炮艇。什么,难道又要倒退到炮艇的年代啦?非也!炮艇和鱼雷艇这二款在我海军战史上立下显赫功绩的战艇似乎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研究人员怎么又会想起它们的呢?总装备部的史文秀上校在仔细分析了炮艇的优缺点后,认为以往的小炮艇存在的问题是,火炮口径小,威力太小;艇小不耐风浪,而且造成舰炮的命中率太低。在现代海战中它们似乎没有了生存的可能性。它们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建造费用低,炮弹也远比导弹便宜得多。那么它们还有发展的余地吗?
    史上校认为,艇体可以借用“红箭II”的,那么就能远涉重洋了。火炮则可以放大到273、300、406毫米的,当然是火箭炮啦。那么射程、威力就不成问题了。我军独步全球的远程火箭炮既然可以装在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那么在将近600吨的炮艇上装备10管此类重型火箭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携带的火箭弹当然要比几十吨的车辆要多得多,装填机也可以上艇。
    以WM-80式273毫米火箭炮为例,操作与控制装置只需3个人操纵,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也能独立完成发射任务。火箭弹弹长米,弹径273毫米,重505公斤。150公斤重的子弹药战斗部,内装有子炸弹380个,子炸弹可击穿80毫米至100毫米厚的装甲板。火箭弹初速40米秒,最大飞行速度1140米秒,对应于最大射程角的最大的飞行高度达米,最大射程120公里,飞行时间5秒;最小射程34千米。火箭发动机采用公斤HPTB固体推进剂。
    但是火箭炮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精度太低,如果在艇上发射,由于艇身的摇动精度将更低。项目组采取了2项技术措施:其一是,在艇的四角加装了加速度和水平传感器,艇体的纵倾和横摇是可以预测的,计算机根据这些传感器的变化值,可以预知艇体达到水平状态的一刻,因此只要火箭炮的发射角设定好,此时就可以自动启动发射。而且在大风浪的时候可以采用喷油镇浪的方法减轻浪涌。
    其二,开发集群协同指挥系统,把8-10艘炮艇组成一个集群,以1艘指挥艇统一指挥,以加大火力密度。如此一来打击力度就相当可观了。
    这些炮艇的战术任务是:为登陆抢滩提供远程压制火力;对敌宙斯盾战舰集射摧毁其雷达和通讯天线,为反舰导弹的打击创造条件。
    这款炮艇的设计并不复杂,艇体同“红箭II”,长65.4米,宽8.4米,排水量520吨,二套2000千瓦和4000千瓦串联的电机组直接驱动双推进轴,由金龙电池驱动。冲击航速34节,短时间的航速可达36节,最大航程3200公里,战斗定员55人。前部是12-管的273或320或406毫米火箭炮发射架,中间是小小的舰桥,舰桥后有2座双37近防炮,1座8联装“海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架。后甲板是直升机起降平台和下沉式机库,可搭载1架舰载超轻型直升机Z-2H或Z-17H。
    而08式406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360公里)、WS-1B“卫士”火箭炮(最大射程180公里)、A100-B式火箭炮(最大射程0公里)、08式火箭炮(最大射程120公里)都是现成的,主要是研制艇体姿态检测和发射联动装置,以及海军2号数据链系统。去年中2艘安装了WS-1B火箭炮的1号艇和2号艇试航成功,接着是单艇海上实弹射击,其火力极具震撼力。精度达到了1500。去年8月份4艇协同射击更是声势惊人,它们的集射在高速行驶的靶舰四周形成了爆轰云,飞溅的子弹药摧毁了舰上的所有天线。海军和总装备部的官员都得到了意外的惊喜,没想到炮艇也能有如此的威力。
    到今年3月中将有100艘“铁箭”级炮艇可以投入现役,可见总装备部对这款小艇的重视,当然小艇本身比较容易制造也是前提。它们大幅度地增强海军的远程火力打击力量。
    电子战一向是台军和日、美军方认为强过我军的领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