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第四节不战而屈敌之兵[5]

醒狮最新章节目录
   士。8台电动螺旋桨发动机采用柔性减噪音导管,噪音大幅度降低,而且基本上没有红外特征。速度550公里小时,巡航高度10米,航程则提高到4500公里。自卫武器除了热焰弹、舷外干扰机和箔条弹等被动防御装置,还有2座双37近防炮和2座四联装“海红旗-7”发射架。一般的反舰导弹无法对付如此高速的目标,而空空导弹又难以在如此低空发挥作用,所以它有很高的生存能力。到3月中旬能有4架“昆鹏”级服役。
    此时“望湖”级的改造项目组也传来喜讯,改造后的“望湖-II”已定型投入批产。它能搭载1辆“电甲虫”步兵战车,再加60名战士,时速280公里,巡航高度10米,最大航程2400公里;配备1座双37近防炮。预计到3月中能生产20架“望湖-II”地效飞机。
    它们除了用于登陆、机降、运输补给,还可用于反舰作战、反潜作战、扫雷布雷、侦察巡逻。
    两栖登陆战的另一款利器当推军用气垫船,主要是全垫升气垫船,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1代气垫船的特点是全铝结构;第2代气垫船以铝与复合材料混合型的;第3代气垫船以英国ABS气垫船公司的M-10气垫船为代表,船体采用先进的凯夫拉增强复合材料,上层建筑为玻璃钢夹心结构,驱动推进器的轴是由纯碳纤维制成。军用气垫船按装载量大小,又可分为小型1~8t、中型10~50t和重型气垫船60t以上三种。军用气垫船在军事上的主要用途是冲滩登陆和后勤支持。
    我军在本世纪初装备了30艘722-2型(外称“大沽”级)气垫艇,它以80多吨的排水量能搭载45吨的载荷性能也相当可观了。还从俄国引进了10艘150吨级的“德萨拉”级气垫艇。俄罗斯在气垫船方面的发展一向执世界的牛耳,除了德萨拉级气垫船之外,还有著名的“鹳级”大型气垫船。去年我方购买了10艘俄军准备退役的“鹳级”,它们是1971年开始陆续服役的,当时在西方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排水量为220吨,全长47.8米,宽17.5米;2台轴马力的燃气涡轮机驱动2组正反桨的推进螺旋桨和2台升力风扇,最大速度70节。可以搭载2辆中型坦克和200名陆战队员。有4座30毫米的近防炮作为自卫武器。当年前苏联制造了20多艘。后来在1986年就推出了更强劲的“”气垫艇。
    上海的研究所在气垫艇的研发上有5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他们在于2007年中受命要借助金龙电池、镁钠合金等新材料、新技术在气垫艇研制上要有所突破。在中央的支持下他们已经引进了一艘俄制“”型气垫登陆艇,它是1986年开始投入现役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艇之一。全长米,宽米,排水量550吨,载荷30吨。3台8826千瓦燃气涡轮机驱动推进螺旋桨,2台8826千瓦的驱动升力风扇,最大速度60节。首先由中俄双方专家合作为其改装了金龙电池为核心的供配电系统和半导体空调系统,并出售给俄国。研究人员设计以镁钠合金建造艇体,并在关键部位加装钨网装甲板;以金龙电池全电推进的航空级的电动螺旋桨作主动力,既消除了红外特征,又大幅度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又与俄国的“”中央船舶设计局合作研究深围裙和柔性减噪音螺旋桨导管这二项前卫技术。可以把气垫高度由1.5米提高到2.1米。
    通过这些改进这款总重550吨的气垫艇的载重量由30吨提升到75吨,航速保持60节的情况下,主机功率可降至一半,航程则可提高到1200公里,成为一款比较先进的第三代气垫艇。气垫艇航行时惊人的噪声也消失了。不过俄国将在金龙电池和镁钠合金方面依靠我国的供应。
    而我国研究人员则经过不懈的努力破译了“”级的综控系统的程序,掌握了大型气垫艇的关键技术。自行设计的08-1型(“太湖”级)大型气垫艇足以列入第三代的先进行列:总重560吨,载重90吨,可搭载08式主战坦克;航速60节,最大航程1800公里。镁钠合金艇体耐腐蚀性、抗金属疲劳都是一流的。电动推进和电动升力风扇消除了噪音和红外特征,还提高了推进效率。关键是造价还比引进的低到13,有利于部队的大量装备。去年底完成了试航。只是还未能建造好生产线,到3月中旬只能生产出2艘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所以又从俄国购买8艘改进型的“”,再购买生产8艘的生产许可。
    改进“大沽”级的项目组的进展要快得多,首先是在去年中就完成了30艘原有气垫艇的改造,换上了电动螺旋桨和升力风扇、半导体空调系统,小型相控阵雷达、雷达激光告警器等装备。降低了噪音,还把最大航程延长了一倍。更大的进展是全新设计的“大沽-2”级,在去年中定型,并在海南岛、广州、东北的晖春建造了生产线。这是一款不俗的中型气垫艇,排水量85吨,载重45吨,可搭载轻型坦克、步兵战车;全电推进,电动螺旋桨和电动升力风扇,最大速度48节,航程900公里。装备一座双37近防炮。到3月中可有40艘服役。
    吕部长指出,由于形势紧迫地效飞机和气垫登陆艇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陆战队的需要,可以说这次只能是对这些装备的实战考验。那么这次台海战役的常规两栖登陆装备都是些什么装备呢?
    作为越海投送兵力的装备就快速性和效率而言当推运输机了。在近年来的连续征战中,我军展现的远程兵力投送能力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我军的1架Y-21(电动KP-860)和1架俄制KP-860货运型,载荷300吨为世界之最;12架“鲁斯兰”也非同小可,载重量为175吨。它们都是可以搭载重型坦克或远程防空导弹的。拥有的80架Y-14,绝大多数为电动螺旋桨型,载荷46吨。战术运输机的主力为Y-8M,有各种型号200架,载荷为22吨。还有不少Y-7,载重量为5.5吨。它们一次足以投送1个空降师及他们的全部装备。它们基本上不必占用前线的基地,可以由我国中部腹地直接飞抵台湾岛。当然,动用它们的前提是掌握台湾海峡的制空权。
    陆战队和陆航集团军的突击兵器则是直升机群,我军直升机的数量已经远超俄军占了世界上的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的直升机厂完成了对2700架米-8、米-17进行电动旋翼的改装的壮举,而且还有“超额”――又从独联体和东欧搜购来的240架旧米-24进行改装,当然还有对170多架美制“黑鹰”旧机的改造。由于高强度战争的消耗,经改装的米-17系列还剩下2400多架,米-24有200多架,黑鹰连同自己购买的还有0多架,实战证明电动的直升机要比涡轴发动机的经用得多。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当然是从印军――这个新任的“运输大队长”那里得到的,数量同样惊人:如前所述有340架“虎”式、350多架“长弓阿帕奇”,70余架OH-58D,不过最珍贵的是48架纵列双旋翼的CH-47D,这是美军的独家秘技。后世的军事家评论,中国的陆航军团是从改造“旧货”中突然膨胀起来的。
    当然我国的直升机工业也不遗余力地为陆航军团打造了一系列不俗的新锐利器:120架WZ-10M、100架WZ-12(电动卡-50N)、90架WZ-12(电动卡-52)、80架WZ-15(电动卡-60)、140架WZ-11(武装侦察型或空战型)、80架Z-14(电动米-26),…。300多架Z-9原先都进行电动旋翼改装后转为民用了,在战时当然会民转军的。
    只要粗略地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支力量确实惊人:
    -80架Z-14,可以运送40辆22吨的07型轻型坦克――它们是最适合台湾地形的战车,瓷钢车体和钨网装甲、金龙电池驱动,其105毫米坦克炮加贫铀穿甲弹,令它们可以在台湾纵横驰骋;还有40辆红旗-15防空导弹车。
    -120架Z-1L以5.5吨的载重量可以搭载120辆新型“电甲虫”微型步兵战车。
    -0架电动“黑鹰”可以挂载0门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
    -2400架电动米-17的载重量为4.5吨,有00架是运输型的,每架可搭载战斗全重为3.4吨的TJ-1轮式战车加10名战士,或搭载44名战士。那么可以搭载1000辆TJ-1和4万名战士!另外800架是武装运输型,每架装备2挺12
    7毫米机枪和2个火箭巢,还可搭载名战士。那么它们可运送名战士!实际上当然不会运送那么多战士,而是搭载大批超轻型榴弹炮、迫击炮、“小强龙”越野车、弹药等。
    这支庞大的垂直登陆的将得到350架电动“阿帕奇”、340架“虎”式、大批WZ-10、WZ-12、WZ-13等武装直升机的低空火力支持,而军、师、团、营级都可以在WZ-15上设立空中分指挥部。台军的陆战旅和3个空中骑兵旅只是他们的一碟小菜。
    吕部长指出:“…由于近些年直升机工业全力转向海军专用直升机的制造,我军庞大的陆航直升机群存在二大问题,一是,旧机多;二是,武装型、运输型和多用途型的比例不当。不过它们都是久经战阵考验的,能力也是惊人的。它们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1个陆航集团军和1个陆战师的全部人员和装备送到台湾岛投入战斗,并提供足够的低空火力支持和保障随后的补给。我军的装备早已不是60年前,面对长江也要作为“天险”来对付的,既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辽阔的印度洋不能阻挡我们的进军步伐,台湾海峡对于我军只是一跨而过的小河沟,我们必将胜利地跨过海峡铲除盘据在台湾岛的分离势力。”
    吕部长的豪语激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以我国目前的条件,作为两栖登陆作战投送工具的主力还是登陆舰艇,尤其是主战坦克和重型防空导弹主要得靠它们来运送。它们的优点是运输量大、费用低,我军即使以30万兵员登陆作战,每天的消耗也是惊人的,作战初期更是难以得到就地供应,就得靠舰艇的运送。登陆舰艇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由于速度较慢,需要10-14个小时才能越过海峡,容易遭受空中打击。
    我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