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第一节高科技暗中较劲[5]

醒狮最新章节目录
   之后把宇航员送上空间轨道时,人们意识到中国要发力抢攻了,目标当然是航天飞机。
    西方当然极为忌讳中国的进步,在搞“国际空间站”时没有让我国参加。只是没有13亿人口、近千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参加也能称为“国际”空间站,实在也太过分了,难怪我国的乡镇企业也要打出“宇宙”牌香烟的大旗了。美国在完成登月飞行的壮举后,于1982年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那是十分惊人的成就。理论上航天飞机包括了2个巨大的固体燃料助推火箭、1个硕大无朋的外储燃料箱和空间运载器,不过人们大多数仅把运载器看作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确是极为惊人的飞行器,外形如同一架巨大的三角翼战机,自重68吨,前段的乘员舱可搭载7名宇航员,中段巨大的货场可以载重30吨。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一次把100吨的物体送上空间轨道!
    前苏联自然要急起直追,研制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外形基本与“哥伦比亚”号相似是一架三角翼飞行器,不同于美国的是,它的运载器自身不带火箭发动机,因此可以安装更多的变轨机动的推进器。连同载荷全重也是100吨,完全是由前苏联最强大的“能源”号火箭将其送入轨道的。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不事声张地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2天后它安全地返回了地面,而且由安-225把它再驮运回发射中心。为什么世人不太知道此事呢?原来这是一次不载人的飞行。可是专家们明白,前苏联能依靠自动驾驶仪让如此高速的巨型飞行器从空间轨道着降到一个机场的跑道上,其技术并不低于美国。前苏联的解体导致“暴风雪”号被冷落。
    太空竞赛到了这一步,后来者似乎难以跟进了。美国人在太空傲视地面世界的群雄,霸主地位似乎无人能撼动。所以当中情局探测到中国在搞航天飞机时,惊愕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今天“倚天”号就要当着中俄两国元首的面,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升空了。
    这一项目的成功当然需要国力和基础技术力量的支撑,但与王兴国他们选择的突破方向也大有关系。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利用俄国的经济困难,以及俄国上层希望保留一支能跟上时代的航天技术力量的心情,得以引进“暴风雪”号的相关技术。并签约引进了一批俄国的航天技术人才。他们当然不是要仿制20多年前的“暴风雪”号。
    前苏联的一项计划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航天战机和空中发射。航天战机比航天飞机要小得多,如同战斗机与运输机的比较,它的全重约40多吨,在太空机动时自然会灵活得多,在真空状态没有空气动力可借助,任何转向、加速、减速都得靠推进器和燃料来支撑的,“哥伦比亚”号看来是难以承担格斗任务的,也许可以作太空轰炸机。另一项空中发射技术,如前所述是能大幅度降低发射费用的,钱的作用是没人能忽视的。只是想空中发射一架巨大的航天飞机那就极为艰难了。
    以我国与俄国合作的KP-860作载机的话,其最大载重量为300吨。由于此类发射航程不会长,燃油量可减少,驮运装置和机体结构再作适当加强的话可以搭载310吨的载荷,如果运载器全重控制在50吨的话,外储燃料箱连同燃料的总重可以为260吨。不过如果等待KP-860成熟到可以改制为运载工具,那要过好多年呢。安-225曾经搭载过1百吨级的“暴风雪”号,可以先期用来作第一级运载工具,只是飞行器全重要降低到280吨。设计组按310吨的总重来设计,采用安-225运载时燃料箱少装燃料,航天飞机少载乘员和载荷。
    虽然有金龙电池、镁钠合金、钨基高温合金、“飞龙”电脑、“神舟”号飞船的基础,还有俄国专家的帮助,可以向俄国宇航工业部门订购不少部件,时间还是非常紧迫。西安远郊的“长安航天飞机发射中心”开工建设了,返航的跑道建在原“黄泛区”的最后一块大洼地上,跑道长达4500米,与安东诺夫设计局签约改造安-225的驮运托架,“倚天”号轨道飞行器造出来了,接着是火箭的地面试验台试验,“倚天”号的无人滑翔飞行、载人滑翔飞行…
    今天就要检验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初步结果了,这里没有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那种庞大的发射架。跑道上停放着那架硕大无朋的安-225巨型运输机,它的机背上驮着一个巨大的圆筒状燃料箱,燃料箱上跨坐着我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倚天”号。按理说50吨级的飞机也算重型战机了,可是与运输机和燃料箱一比就显得很小了。
    在现场主持实况转播的是央视大牌主持邹国强,他与科学院院士宇航专家林羽风教授一起乘坐转播车在现场奔忙作着精彩的转播。尽管宣传已经做了一周了,不少“倚天”迷已经可以背出它的技术数据了,但是对着实物由专家来作讲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况且还有现场紧张的气氛衬托着呢。
    “林教授,运载飞机为什么要用安-225呢,我国不是已经生产出载重量更大的运-21了吗?”
    “这架安-225的最大载重为275吨,曾在1989年5月13日背带近百吨重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行过。你再看它的双垂尾是安装在水平尾翼两端,即使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略有提前点火对它的影响也不大。我国的运-21的载重虽然有300吨,但它刚刚试飞,而且是螺旋桨推进的速度较低。要到今后生产出速度较高的涡扇发动机推进的型号,并作相应的改装才能承担运载航天飞机的任务。那时候燃料箱可装更多的燃料,航天飞机也可以搭载更重的载荷。”
    “林教授,我们现在的航天飞机比美国28年前发射的航天飞机还小,最多只能搭乘6名宇航员好象落后得太多了。”
    “航天飞机的载重量和有效容积当然是衡量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不过不是唯一的指标。我们的‘倚天’号不是仿制‘暴风雪’号,而是引进了一些技术。这次在轨道上的全重是45吨,搭乘4名宇航员,今后用更大的运载飞机,可以达到50吨,乘员舱最多可以搭载6人。飞机和燃料箱都采用镁钠合金制造,空重相对要轻一些。电子设备当然更是先进得多。再说航天飞机执行某些任务时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正好在十年前,2000年2月11日到22日美国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在轨道上执行任务,是使用长达60米的天线以侧视雷达测绘三维精密地形图,要消耗900千瓦·小时的电能,据说是到那时为止耗电量最大的一次飞行。‘天梭’号这次也是完成类似的任务,电池和整个供电系统可以轻多少啊。你再看我们的燃料箱要比‘奋进’号的小多了吧。”
    “是啊,尽管航天飞机小了一些,这怎么能把它送到轨道上去呢”
    “这就是空中发射的先进之处了。航天业界都在追求单级入轨航天器,要求整个航天器都能重复使用。以往发射‘神舟’号飞船,三级火箭发射完都扔了。‘奋进’号扔下的2个固体助推火箭还可以重复使用10次,只有那个庞大的主燃料箱是废弃的。我们的‘天梭’号和主燃料箱,将由安-225运送到1万多米的高空,并赋予它们300米秒的速度,奥秘在于航空发动机可以使用空气中的氧。接下来依靠燃料箱里的燃料就可以把‘天梭’号送入初始轨道,扔掉燃料箱后,再使用小推进器变轨到任务轨道。我们的‘天梭’号和安-225当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只有主燃料箱被扔了。还有就是不必修建昂贵的发射架了,这也体现了先进性。”
    这时王刚陪同波诺马廖夫总统登上了跑道边上的观礼台,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统还与邀请来参加观礼的、参与项目的俄国专家亲切握手。台上不但有国家领导人,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海外华侨代表等。
    现在到了最紧张的时刻,4名宇航员在与家人告别后笑容满面地乘坐斜向升降机进入了乘员舱,电视画面上看到他们被锁定在座椅上。
    出发的时刻到了,没有壮丽的喷焰、没有惊天动地的轰鸣,这款世界上第二大的运输机背上驮着全重为280吨的外储燃料箱和“倚天”号航天飞机,总重达600吨,在6台涡扇发动机的推进下开始滑行。这自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那个极为脆弱的外储燃料箱在垂直时可以承受自己的重量,可是在水平位置运输时美国人专门生产了一款运输车,速度只能为12米分钟。现在我国的燃料箱能在水平状态搭载在飞机上高速滑行是极为不易的。这个巨大复合体在万众瞩目中顺利地离开跑道升空了,观礼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久它就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王刚陪同波诺马廖夫等客人进入主控室的贵宾席,而大批参观人员进入了几个大厅,大厅的大屏幕上既有显示飞行航迹的图像,还有运输机的清晰图像。2架歼-8Z装置了摄像机,不但要拍摄航天飞机与运输机分离的全过程,还将一直跟踪到3万米的高空。电视观众还可以听到林教授的讲解。
    “现在到了米上空的发射点了,‘鲁斯兰’开始加大攻角。”
    “已经是米的脱离点,‘鲁斯兰’开始减小攻角并减速使‘倚天’号的升阻比与之匹配,好,现在顺利地实现了无动力分离!火箭发动机点火成功。”
    大厅里响起了掌声。不过人们的心还悬着。
    “请看,初始飞行段航天飞机的仰角仅30度,飞行体还是利用了机翼与燃料箱的空气动力提供的升力,同样的推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了效率。”
    再过一阵超前的歼-8都跟不上它了,观众只觉得画面越来越暗,成了深蓝色。飞行员报告的高度是3万米。观众极为兴奋,他们是第一次知道我军的新型歼-8已经能飞到3万米高空了。还未等“鲁斯兰”和歼-8返航,主控室内就响起了指挥长宏亮的报告声:“报告主席,‘倚天’号航天飞机已经到达初始轨道。第一阶段飞行任务完成。”
    王刚向研制组和发射人员表示祝贺,并与已经解开锁定装置漂浮在乘员舱中的宇航员通了话。波诺马廖夫总统则向王刚主席表示祝贺。
    检查了航天飞机的各种设备状态后,宇航员又被固定在座椅上启动变轨发动机将“倚天”号送入了230公里高、57度倾角的圆形轨道。
    全国都沸腾了,这是人类首次在空中把一架航天飞机发射到空间轨道上去啊!全世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