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五节[9]

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局势,急速寻找对策。
    长公主宣布休朝,她拉着天子匆匆退下。
    大臣们站在原地都没动,目光密切注视着大将军,人人神情震骇。
    大将军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般,感到浑身上下无比轻松。十四年了,十四年的殚精竭虑,十四年的寝食不安,今天,总算结束了。这一瞬间,李弘想起了孝灵皇帝,想起了赵岐,想起了刘虞,想起了张温、马日磾……想起了无数逝去的战友,想起了他们对大汉深深的眷恋,对大汉刻骨铭心的爱。一股锥心的痛楚蓦然侵蚀了他的全身,泪水霎时间模糊了他的双眼。
    “先帝,臣终不负所托,终不负所托啊……”
    杨彪走到了大将军身边,轻轻抚摸着他厚实的肩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良久,他才嘶哑着声音说了两个字,“谢谢……”
    杨彪退后一步,深深行了一礼,突然间,他情绪完全失控,“扑通”跪倒在李弘面前,失声痛哭,“十四年……十四年啊……死了多少人,死了多少人啊……”
    李弘木然而立,潸然泪下。
    荀攸连连摇头。他很难相信这是事实,他呆呆地望着痛哭流涕的杨彪猛然吼了一嗓子,“跪……”
    吼声在朝堂上回荡,惊醒了游离在现实和梦幻之中的大臣们。
    荀攸撩衣跪下。
    李玮苦笑,跪下。徐荣叹了口气,跪下。张燕瞠目结舌,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咬了咬牙,跪下。鲜于辅钦佩地冲着李弘拱拱手,跪下。
    “轰……”朝堂上近百位大臣全部跪下。
    李弘骇然心惊。
    荀攸瞪大了眼睛,扯着嗓子叫起来,“大将军救了大汉,他救了大汉,磕……”
    “磕……”吕布张开双臂,仰首向天,纵声狂吼,好象要把郁积在心中十几年的痛苦在这一吼间全部倾泻。
    李弘跪倒,还拜。
    十九年前,自己踏足这片故土,从卢龙塞开始征战,一直打到现在,整整十九年。十九年里,无数的将士倒在了战场上化作了累累白骨。所有人都是为了今天,为了重建一个强盛的大汉,为了大汉千秋万代的安宁。为了今天,我就算粉身碎骨,也是心甘情愿。
    大将军走进了偏殿。
    长公主盈盈拜下,“我代父皇谢谢你,也代陛下谢谢你。大将军对社稷之恩……”
    李弘笑笑,摇摇头,打断了长公主的话,“殿下,这是臣给你的礼物。臣曾答应过你,每次出征归来,必给殿下带一件礼物。”
    长公主眼圈一红,泫然泪下,“都是我不好,每次都错怪你。我……”
    李弘淡然一笑,刚想说话,长公主忽然靠近他身边,低声说道:“如果我去龙泉,你真的会去吗?”
    李弘非常肯定地点了点头,“这是臣对殿下的承诺。”
    “你……”长公主脸显羞色,犹豫了一下,小声问道,“为了我,你愿意舍弃一切?”
    李弘沉吟了片刻,“十四年前,先帝给了臣两道遗诏。一道送到塞外,一道留在你身上,直到一年后你到北疆,臣才接到。第一道遗诏,臣不负先帝所托,完成了。第二道遗诏……”李弘停了一下,在长公主若有所悟的目光中,轻轻说道,“虽然那道遗诏送到我手上的时候,遗诏的效力已经过了,但先帝让殿下亲自送遗诏到北疆,显然是想把殿下托付给臣,让臣护卫殿下。臣不愿负先帝之托,所以……”
    长公主脸色顿时就变了,“你到龙泉,仅仅就是为了完成先帝之托……”接着她从怀里拿出了那抉白绢,“你出征在外的时候,让别人来保护我,这也叫不负先帝之托?”
    李弘摇摇头,一把抓住了那块白绢,同时也把长公主的手抓住了。长公主又羞又恼,奋力挣脱,泪水扑簌簌地滚了下来。
    “你听话一点好不好……”李弘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陛下就在外面,大臣们还在殿堂上,我们两个在这里闹个没完成何体统?”
    “我不管,你把话说清楚,否则我不让你走。”长公主还是头一次看见大将军如此低声下气,心里一阵窃喜。
    “为了我,你愿意舍弃一切?”李弘放开了长公主手,郑重地说道。
    “我愿意。”长公主毫不犹豫地说道。
    李弘感激地看了她一眼,然后拿起她的手,在她手掌心上写了两个字。长公主又惊又喜,含情脉脉地盯着李弘,娇羞不已,“豹子大哥,你不会骗我吧?”
    李弘摇摇头,躬身告退。
    小天子手棒诏书,左看右看,一脸的疑惑,“姑姑,这份遗诏什么意思?朕怎么看不懂?”
    长公主正在低头沉思,没有说话。
    小天子伸手推了推长公主,“姑姑,你在想什么?”
    “哦……”长公主心不在焉地答应了一声,“你说,大将军为什么……突然送给我礼物?”
    小天子笑起来,“大将军不是经常送给你礼物嘛,这有什么奇怪的。”
    “你知道这礼物意味着什么吗?”长公主嗔怒地瞪了他一眼。
    “汉?”小天子在诏书上比划了几下,摇摇头,“我不知道。不过,大将军这次太小气了。朕把姑姑最贵重的一件东西送给他,他也应该还给姑姑一件最贵重的礼物。”
    长公主吃惊地望着小天子。小天子没有发现,他还在摇头晃脑地一个人说着话。“大将军送给姑姑很多礼物,但这件礼物最差。”
    “你把我的香包送给大将军了?”长公主双颊绯红,又羞又急。
    “啊?”小天子猛地抬头,睁大了一双无辜的眼睛,“没有啊。”
    “你刚才说什么了?”
    “刚才?”小天子的眼珠子快速转动了两下,“刚才朕啥也没说。”
    长公主气得干瞪眼,她指指遗诏,“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遗诏。”
    “这上面的字呢?”
    “汉。”
    “大将军把大汉送给你了,你知道吗?”
    小天子茫然不解。
    “再过几年,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长公主把小天子搂进了怀里,“过几年,你长大了,姑姑就要走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姑姑一个人吗?”小天子以为长公主要出一趟远门,不以为意。
    “不,不是姑姑一个人。”长公主贴着小天子的脸,亲昵地捏了几下小天子的脸蛋,“这次谢谢你了。”
    ****
    下午,长公主召集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大将军李弘、丞相李玮、太尉张燕、御史大夫荀攸六位大臣议事。
    长公主同意官制修改方案。
    天子和尚书台迁到长安的未央宫。自己和中书监居于栎阳城的栎阳宫。
    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大将军李弘、丞相李玮、太尉张燕、御史大夫荀攸等六位大臣参隶尚书事,同理国事,辅弼天子。
    不过,她建议由大将军李弘督领尚书台,主持尚书台的日常事务,为六位辅弼大臣之首。
    李弘婉言请辞。臣常年率军征伐在外,尚书台日常事务还是由大司马督领为好。徐荣极力推辞,认为尚书台还是由德高望重的太傅大人督领为好。
    这个时候,谁还愿意和李弘争首辅的位置?
    杨彪立即劝道,我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身体也不好,督领尚书台不合适。丞相大人太忙了,没时间兼顾。大司马和太尉大人各领兵事大权,日常事务繁忙,也无暇顾及。御史大人不但要主持御史台的日常工作,还要频繁来往于外朝诸府、未央宫和栎阳宫传递奏章,太辛苦了。目前看来,只有大将军最闲啊,还是大将军为首辅吧。大将军如果征伐在外,这首辅的位置就暂时由大司马代替,如何?
    李弘还想推辞,但看到长公主脸色不善,随即作罢。
    大将军李弘交还了孝灵皇带的遗诏,又交还了兵权,皇权骤然膨胀,按道理皇权和相权应该可以实现制衡了。但长公主强行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并且把中书监的权力全部移到了尚书台,无形当中把中书监闲置了,尚书台再次权重。
    大将军督领尚书台,尚书台权重无可非议,但相权却因此受到了削弱。长公主这么做,显然是为了让小天子在主政后能牢牢掌控权柄,并且有报复外朝的意思。
    外朝大臣们有苦难言。谁能料到,大将军在这个关键时刻使出惊天一招,把外朝大臣们精心策划的夺权大计打了个粉碎。
    有得必有失,朝廷能够让皇权重建无上威仪,却是惊天之喜。
    九月初九,长公主和六位辅弼大臣连续商议三天,终于下旨宣布最新的官吏任免情况,涉及各级官员一百一十多人。
    拜郭策为太常卿、崔琰为太仆卿、张范为宗正卿。
    拜鲜于辅为光禄勋卿、杨凤为卫尉卿、陈群为廷尉卿。
    拜钟繇为大司农卿、贾诩为少府卿、袁耀为大鸿胪卿。
    其余将作大匠为赵戬。执金吾为玉石。司隶校尉为张辽。京兆尹为余鹏。河南尹为令狐邵。
    拜田畴为尚书令。
    拜司马朗、王凌为尚书左右仆射。
    拜牵招、宋文、郑演、孙礼、王昶、赵行为六曹尚书。
    免除樊篱将军职,出任幽州刺史。免去张白骑将军职,出任并州刺史。免去高览将军职,出任兖州刺史。免去张郃将军职,出任青州刺史。
    免除纪灵将军职,出任陈留太守。免除徐晃将军职,出任弘农太守。免除孙亲将军职,出任河东太守。免除吴叶将军职,出任魏郡太守。免去昌豨将军职,出任北海国相。
    九月十二,大将军李弘上奏。
    为了稳定州郡,建议马上审结谋刺天子案。前将作大匠董昭等大臣牵连此案的可能很小,应予以释放,重新任用。
    建议赦免襄阳特使,并善加安抚,尽可能招抚南方叛逆。
    谋刺天子案量刑过重,杀戮太多,不利于社稷稳定,建议赦免已经入宫为奴婢的叛逆妻女,遣送原籍。
    建议做好西征准备,力争明年开春后,西进平羌。
    长公主准奏,下旨诸府遵照执行。
    九月二十三,天子和文武大臣返回长安城,入居未央宫。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二十五节
    大汉国元平元年(公元203年),十月。
    丞相李玮在短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连续拿出了十几个涉及到官制、官学、田律、赋税、兵制、选拔、刑律、监察、对胡政策、招抚策略等等各项制度的修改草案,让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目不暇接,穷于应付。
    此刻,各地州郡的上计吏正在陆续赶到长安,丞相和一帮公卿大臣们白天审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