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二十六节-第三十节[5]

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么好处?对中兴大业有什么好处?”
    “他会死?他会想死?”长公主嗤之以鼻,“他要杀我,你忘记了?”
    “殿下,陛下亲口说的,他说他活着没意思,他觉得生不如死。”刘和松开长公主的手,躬身奏道,“殿下,请听臣一句话,给陛下一段时间。陛下刚刚到晋阳,一切才开始,不能急啊。”
    “给我重新审,想杀大将军的绝不止这几个。”长公主停下脚步,怒声说道,“一定要给我杀得干干净净,绝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刘和连连点头,躬身退出。
    刘和回到晋阳,一筹莫展。
    鲜于辅、李玮、荀攸先后来问,刘和无言以对。
    “羽行,我给你害死了,我给你害死了。”刘和指着鲜于辅,咬牙切齿,“我要是死了,做鬼都不饶你。”
    “你还没死。”鲜于辅哭丧着脸说道,“看样子,这事除了大将军,没人能处理了。”
    “大将军有消息传回来吗?”荀攸问道。
    “有,大漠上的事很麻烦,大将军年底前能赶回来就不错了。”鲜于辅叹道,“刘豹、刘冥带着匈奴人离开大漠后,步度更趁机联合柯比熊,突然攻击北部鲜卑,杀了塞曼。”
    刘和、李玮、荀攸无不震骇。
    “现在呢?”
    “大将军赶到大漠后,步度更自知不敌,率部撤向了大漠深处,游弋于落日原、居狼胥山一带。”鲜于辅接着说道,“大将军在信中说,他首先要把柯比熊劝服,孤立步度更,然后再率军北上击杀鲜卑叛军。”
    “这么说,十月底之前,大将军如果不能彻底击败步度更,年底他就回不来了。”李玮长叹道。
    刘和绝望地大叫一声,举起拳头在案几上一个劲地砸了四五下,“混蛋,混蛋,都是混蛋。”
    “晋阳的事他有回复吗?”荀攸又问道。
    鲜于辅摇摇头,“大将军在大漠上行踪不定,晋阳的急报他未必能及时收到。就算他及时收到了,我们也要到八月底才能看到他的回复。”
    “那就等到八月底吧。”刘和挥手说道,“这事先拖着。”
    “这事长公主天天催,怎么拖?”
    “怎么拖?我遇刺受伤,没人处理了,这事不就拖下来了。”刘和瞪着鲜于辅说道,“马上派个人,在路上行刺我。”
    鲜于辅三人目瞪口呆。
    八月初,刘和遇刺,重伤不起,晋阳谋反一案被迫再度搁置。
    八月中,汉北郡太守田豫书告朝廷,大将军已经率部北上,深入大漠西部的燕然山追击步度更。由于大军行踪飘忽不定,无法把朝廷急报送到大将军手上。
    八月下,太仆赵岐带着太傅马日磾的灵柩返回晋阳。随同而来的还有北海相孔融和孔融的忘年之交平原人祢衡。孔融被田楷打败了,逃到了琅琊郡,准备到徐州避难。途中恰好遇上赵岐,于是伪装成赵岐的随从,辗转到了河北。
    太傅马日磾的葬礼非常隆重。长公主亲自扶灵到墓园,天子也派人吊慰。
    太仆赵岐的归来,极大地安慰了心力交瘁的长公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晋阳朝廷的危机。
    九月初,在赵岐的劝解和举荐下,长公主重新任命了一批公卿大臣,并奏请天子御批。
    凡被牵连进晋阳谋反案的公卿大臣一律免职,等候判决。
    转拜赵岐为大司徒。
    转拜刘和为大司空。
    转拜荀攸为太常、盖勋为太仆、张邈为廷尉、郭蕴为大鸿胪、令狐邵为少府、许劭为宗正、孔融为将作大匠。(许劭出使荆、益未归,暂由宗正丞金尚代领其职。)
    转拜张范为尚书令,朱穆、田畴为尚书左右仆射,陈宫、刘翊、司马朗、邢颙、谢明、唐放为六曹尚书。
    转拜司马防为御史中丞,臧洪、陈好为治书御史。(司马防出使荆、益未归,暂由臧洪代领其职。)
    朝廷各府缺少的掾属,立即由邯郸大学堂的祭酒郑玄、晋阳大学堂的祭酒王剪举荐,即刻上任。
    到九月中,晋阳朝廷逐渐恢复正常运作。
    朝廷稳下来后,长公主开始把所有精力投到了晋阳谋反案上。
    长公主命令大司空刘和、太常荀攸、廷尉张邈、尚书左仆射朱穆、代御史中丞臧洪、司隶校尉吕布六位大臣同堂审理,务求早日审结此案。
    此时,晋阳发生的事情已经陆续传到各地。河北诸郡有些人心惶惶了,而关东袁绍、兖州曹操、青州田楷、徐州刘备等各地州郡大吏也纷纷派遣使臣赶到晋阳打探消息。
    尤为严重的是,晋阳朝廷的大臣们经过多次合议后,竟然向天子和长公主提交了修改刑律的奏议。
    这一举动,顿时激怒了长公主。
    大臣们认为大汉律在某些方面过于严酷,制约和束缚了中兴大业的推动,应该本着“隆礼重法,约法省刑”的宗旨,大力修改名目繁多而严密苛酷的刑拜,极力推行“春秋决狱”。
    《春秋》是孔子晚年修订的一部编年史,是社会大动荡时期的产物,是为稳定固有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挽救礼崩乐坏,维护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礼制而作的。
    本朝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儒学士子开始步入朝堂,并逐渐以儒家思想修正本朝的立法思想,全面引“礼”入“律”,儒家学说便通过各种途经渗透了律法。当“经义”与“律法”产生冲突时,当审判疑难案件时,官吏们便以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为指导,特别是用《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解释和适用法律。“经义”和“律法”由此开始走向融合。这就是所谓的“春秋决狱”,又称“引经断狱”。
    春秋决狱最基本的原则是“原心定罪”。
    《春秋》特别强调礼的作用和规范,重视支配行为的动机是否符合礼的道德准则,强调“礼禁于未然之前”,也就是说,你的行为只要符合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即所谓的“志善”,即使是违法,也可以从轻处罚。相反,如果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反了儒家倡导的“忠”、“孝”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也要认定为犯罪,并予以严惩。
    春秋决狱还有一个重要原则,便是“亲亲”,“尊尊”。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认为是犯罪,反之要定罪,这是本朝用儒家学说补充律法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本朝律法又规定,对于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它某些重罪,直接侵犯皇权,或严重破坏社稷安全的,规定亲属有义务告发、作证。所谓“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便是指臣对君,子对父不能冒犯、忤逆、甚至作乱,即使只有犯上作乱的想法而没有真正付诸行动,也是大逆不道的犯罪,即使是皇亲国戚触犯这条原则,也要依法处置。
    大臣们此时推出修改刑律的奏议,其目的非常简单,利用春秋决狱的优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次晋阳谋反案经过长时间的审理后,最后认定其主要诛杀对象是大将军。如此一来,所牵涉此事案犯的范围将大大缩小,适用刑罚也将大大减轻。
    晋阳谋反案的起因是天子要嫁长公主,意图夺回权柄,确实没有谋反一事。这一点包括北疆众多文武大臣心里都有数,这纯粹就是一个冤案,然而,长公主铁了心要铲除所有可能危害到大将军安全,危害到河北稳定的所有不利因素。所以这场冤案被扩大化了。
    大臣们认为,现在长公主的目的已经达到。河北很多重臣和几乎所有长安旧臣都被赶出了朝堂,所有可能危害到大将军安全,危害到河北稳定的不利因素都已不存在了,再血腥杀戮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大臣们从维护天子威仪,稳定晋阳朝廷和稳定河北士人,避免河北局势走向恶化这个角度出发,选择了一条稳妥之计。
    但是,长公主的反应大大出乎大臣们的预料。
    长公主请出了晋阳大学堂祭酒王剪先生在朝堂上公开讲授王符先生的《潜夫论》。又以八百里快骑请到邯郸大学堂祭酒郑玄先生讲授荀子“隆礼重法”的精义。
    九月下,长公主在朝堂上公开宣称,大汉刑律的确要改,但不是“隆礼”,而是“重法”,春秋决狱不是要极力推行,而是要逐渐废弃,要“依法治国”。
    “无法何以立国?”长公主大声质问众臣,“弑君要灭九族,诛杀朝廷重臣反而无罪,这也叫刑律?大将军不是忠臣,那袁绍是不是忠臣?你们说谁是忠臣,谁就是忠臣,那还要律法干什么?你们一张嘴就可以治国?既然你们的嘴可以决定谁忠谁奸,那大汉为什么会陷入败亡的深渊?谁能告诉我答案?”
    九月底,长公主断然下令,以谋叛罪诛杀董承、士孙瑞、王柔、杨琦、冯硕、杨密等二十八位涉案大臣。董贵妃被下诏赐死。
    同日,大司空刘和等六位大臣赶到龙泉覆命,并呈奏赦免人员,其中包括国戚伏完,原大司徒张温等河北大吏,淳于嘉、赵温、贾诩、钟繇、张绣等长安旧臣,王、马、崔等家族其它涉案人员。
    长公主断然拒绝,“给我再查,此事如果在十月底不能全部查清,你们六个去廷尉府大牢待着,不要再来见我。”
    从九月上晋阳新的公卿大臣上任,到十月上这段时间内,阳安长公主几乎跑遍了晋阳城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数次自降身份到龙泉拜访大将军的夫人小雨,恳请她出面劝劝长平长公主,饶了她伏家老小。但小雨不敢说,她从被大将军接到军营的那一刻起,她就牢记大将军的嘱咐,从不干涉任何一件政事,这次也不例外。
    天子出面了,他亲自召集公卿大臣,当着众臣的面痛哭流涕,哀求大臣们救救皇后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伏家一旦陷入此案,皇后肯定保不住。
    大臣们在赵岐的代领下,一起赶到龙泉劝谏,但长公主事先得到消息,命令张燕带着一万大军把龙泉团团围住,谁都进不去。
    赵岐无奈,连番派出八百里快骑急报大将军。现在,只有大将军能救皇后了。
    十月中,长公主听说此案还没有进展,勃然大怒,立即召见麴义、杨凤。长公主下令恢复麴义左将军职,命令他和杨凤会同六位大臣,共同主持审理此案。
    麴义跑到廷尉府,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伏德一顿暴打,伏德自知事关妹妹的性命,死活不肯开口。麴义火了,“给我砍下一条腿。”腿一砍,伏德什么都认了,连带把吕布都招了。
    这事和吕布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当年诛杀董卓的六个主要人物王允、士孙瑞、黄琬、皇甫嵩、杨瓒、吕布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