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十一节-第十五节[5]

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百多万灾民度过难关。河北百姓毫不犹豫,纷纷赶到县衙捐助粮食和物资。
    大漠胡族诸部也接到了大将军的书信,大将军请求他们给河北捐助牲畜以帮助灾民过冬。胡族诸部落王立即派出使者,带着牛羊等牲畜急赴冀州。
    三百多万灾民没有象过去一样陷入恐慌和绝望,更没有逃亡,他们对大将军和河北诸府非常信任。在各级府衙的妥善安置和救助下,他们平静地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几十个日夜。洪水退尽后,灾民们立即返回了家园,开始了重建。
    钱、粮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时间。河北需要恢复元气的时间。
    从目前形势来看,北疆军已经无力阻止袁绍占据关中和关西。袁绍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将迅速增长,而曹操和田楷因为躲过了这场灾患,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他们的实力也将得到一定增长。河北担心的是,袁绍、刘表、曹操、田楷会不会趁着冀州遭受重灾的机会,联手出兵攻击。如果袁绍会盟各地州郡兵马同攻河北,形势将再度恶化。
    由此引出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天子救不救?如果把天子救到河北,也就等于给了袁绍联合各地州郡攻击河北的一个最佳借口。
    如果不把天子救到河北,那关西就不能放弃,否则天子何处安身?关西不放弃,也就等于拖住了袁绍,但关西战场就要展开持续大战,这对河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争论因此变得非常激烈。
    在过去的几年里,勤王是河北大吏们的共识,是最为迫切的事,是关系社稷存亡的根本。
    然而,今春北疆军杀进关中后,天子却拒绝到河北,并联合袁绍等叛逆围攻北疆军,致使北疆军损兵折将,不得不退出了关中。勤王失败了,河北大吏们的共识随即也就崩溃了。
    紧接着黄河决堤,河北三百万灾民无家可归,河北生死悬于一线,这更极大地刺激了河北大吏。
    几年来,晋阳大学堂,邯郸大学堂都在极力推习郑玄的“新经”,河北硕儒名士们也常常聚在一起探讨荀子的“隆礼重法”之道,思考孟子的“民重君轻”之言。随着改制的逐渐深入,河北大吏和士人们开始意识到勤王不是社稷存亡的根本,让千千万万的百姓活下去才是社稷存亡的根本。
    先贤们的思想传承了数百年,虽然屡遭劫难,但从眼前的形势来看,无疑它是正确的。
    天子高高在上,任用奸侫,祸国殃民,最后百姓没有活路了,黄巾军开始叛乱了,十年下来,社稷终于崩溃。重君轻民,民不堪忍受,最后民不但摧毁了君,也摧毁了社稷。如果继续下去,中兴大汉显然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梦。
    民富则社稷兴,社稷兴则君重,这个理念在河北大吏中逐渐得到了认可,并且随着勤王失败,黄河决堤,河北遭受重创而最终得到了广泛认同。
    大将军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准备再次勤王,放弃关西的建议竟然遭到了河北上下一片反对。
    反对最为强烈的就是张温、崔烈、马日磾等一帮老臣。
    放弃关西,袁绍的实力就会骤增。袁绍实力大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可能重建皇统。皇统一旦重建,大汉就会出现两个天子。双方以黄河为界,一南一北形成对峙,平定天下中兴大汉就更加艰难了。
    其次,救回天子,朝廷就要跟着到河北。天子、朝廷是否信任大将军和河北大吏,我们暂且不说,我们就说说改制。河北改制许多地方直接触及了天子和朝廷利益,和大汉律法也有很多冲突。天子和朝廷会不会接受和同意河北改制?会不会继续坚持改制?如果天子和朝廷反对改制,推翻改制,甚至追究改制者违律的责任,我们怎么办?
    如果大将军以武力相胁,逼迫天子重建朝廷,同意和推行改制,那么在天下人的眼里,大将军和董卓、李傕等叛逆挟天子号令天下又有什么区别?袁绍等叛逆不正好有借口攻打河北了吗?
    救下天子等于把河北推进败亡的深渊。这有必要吗?这明智吗?
    过去我们有定策,说改制未成之前,不能勤王。但因为董卓死了,李傕和郭汜等叛逆又中了离间计互相杀伐,天子和关中陷入危急之中,不救也得救,所以我们今年勤王。不过,我们今年勤王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占据关中,以确立平定天下的优势。
    然而,事实却和我们的预料大相径庭。如今我们未能占据关中,关西又旦夕不保,天子又不相信我们,河北自身又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勤王,还要放弃关西,这岂不是自取败亡之路吗?
    有张温、崔烈这些老臣出言反对,李玮、谢明、司马朗、田畴、陈群、崔琰、唐放、余鹏、陈好、傅干这些年轻大臣们当然是高声附和了。
    老臣们比较保守,不敢触犯天子的威严。但年轻大臣们就不一样了。
    李玮、司马朗提出放弃天子,同时也放弃关西的建议。
    我们已经到关中救过一次天子,此次放弃关西也是迫不得已。天子也罢,官僚士人也罢,既无法怪罪大将军,也无法怨恨河北。
    天子不到河北,我们不但可以规避天子和朝廷祸害河北的危险,顺利推行改制,增强实力,还能摆脱天下人对大将军的误解,同时也能得到某些州郡大吏的支持。
    袁绍一直拒绝尊奉当今天子,把天子让给他,任由袁绍去废黜,去重建皇统。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恢复元气的时间,而袁绍却背上了一个大包袱。
    袁绍稳定关中需要时间,重建皇统需要时间,尤其废黜当今天子,他要承担很大风险,他必须要得到各地州郡大吏的支持才行。但刘表、刘备、曹操、袁术这些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掣肘袁绍实力的剧烈膨胀,绝不会轻易答应袁绍废黜当今天子。
    不久,袁绍会因皇统问题消耗极大精力,会因为皇统问题和各地州郡大吏产生很大矛盾。等到袁绍把当今天子废黜了,估计他也众叛亲离了。那时,我们可以重整兵马,可以合纵连横各地州郡,打着勤王诛逆的旗号直杀中原,平定天下。
    李玮、谢明、余鹏、田畴、唐放等亲信掾属的一致反对,对李弘震动很大。这么多年来,他和李玮等人还是第一次在如此重大问题上,产生如此严重的分歧。
    诸多老臣,河北门阀世族和亲信掾属们异口同声的反对,给了李弘很大的压力,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建议。
    荀攸、张范、张承、朱穆、魏攸、刘翊、陈宫、张邈、臧洪等一些混迹官场多年的大臣,这次却一反常态,坚决支持大将军的提议。
    天子必须要救回来。虽然救回天子对河北的影响很大,很可能是致命的影响,但为人臣者,不能丧失忠义,不能丧失礼法。如果我们都不尊奉礼法,我们都无视忠义,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是叛逆?我们还拿什么去勤王兴汉?
    袁绍已经拿下关中,关西绝对守不住。死守关西,除了让河北雪上加霜以外,没有任何好处。
    “诸位大人到目前为止,目光都盯在救回天子的坏处上,却没有多想想救回天子的好处。”荀攸很平静地说道,“救回天子,重组朝廷,我们倚仗河北的实力,完全可以再建大汉的威仪。天子有了威临天下的实力,朝廷有了驾驭天下的武力,试问天下还有多少叛逆敢和天子,和朝廷公开对抗?”
    “当年,奸阉凭什么祸国?董卓为什么迁都?李傕、郭汜为什么要挟持天子?很简单,皇权。拥有天子,就拥有皇权。拥有皇权,就可以号令天下。奸侫拥有皇权,则祸乱社稷;贤者拥有皇权,则可以造福天下。这么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么大的好处,诸位大人为什么视而不见?”
    荀攸刚刚说完,便立刻遭到了反对派的猛烈抨击。
    天子到河北后,是主政还是不主政?如果天子主政,如何保证改制地继续推行?这个问题随即牵扯到皇权和相权的分离,牵扯到官制和朝廷重组。长安旧臣如何处置?河北大吏如何掌权?朝堂上的权力如何失衡。
    天子到了河北,朝廷重组,大将军应该身居何职?大将军是不是应该主掌国事,把持权柄?大将军独掌权柄,会不会出现天下群雄联兵齐讨的局面?但如果大将军放弃独掌权柄,后果会更严重。河北的情况非常复杂,不管是大漠胡族,还是河北百姓,一旦失去控制,大汉的半壁江山就算没了。
    天子到了河北,朝廷重建成功,河北军政是不是仍由大将军主掌?河北在未来的中兴大业中处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责任?河北现在自身难保,如果天子非要命令北疆军即刻出战天下,平定叛逆,河北能否承担如此重任?
    袁绍占据了关中和关西后,霸业已成,假以时日,他的实力将非常强大。同时,刘表、曹操、刘备、袁术、田楷也逐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和河北将采取何种对策平定天下?朝廷和河北的对策能否保持一致?如果两者在策略上有分歧,矛盾日渐扩大,怎么办?
    尤为严重的问题是,袁绍如果重建皇统,天下出现两个大汉天子,河北怎么办?
    许许多多的难题,都来自于天子被救回河北之后,而产生这些难题的根本原因,是天子不相信大将军和河北众吏。
    在今春大军入关勤王之前,很多河北大吏,甚至包括李弘自己,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然后,天子的倒戈一击,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河北的利益,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
    鲜于辅、张燕、赵云、颜良、张郃、高览、文丑、高顺、徐晃、妾舞、何风、吴雄被紧急召到大将军行辕。
    八月,鲜于辅被大将军从幽州召回行辕主持兵制修改,这场关系到大汉未来的争论他一清二楚。经过他仔细地解说之后,三种意见被摆上了案头。
    不救天子,也不放弃关西。不救天子,但放弃关西。救天子,同时放弃关西。
    “鲜于大人已经把这三种意见的后果说得很透彻了,你们立即给我一个明确答复。”李弘非常严肃,大帐内气氛很紧张。
    第一种意见太保守,付出的代价太大,将军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
    “关西放弃了,我们可以打回来。天子没有了,我们可以再立一个。”颜良冷笑道,“第二种意见可以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平定天下,无可挑剔。选第二种了。”
    文丑、姜青、何风、吴雄随即响应颜良“你们认为呢?”李弘指着赵云、张郃、高览、高顺、徐晃五人说道,“你们是不是同意第三种意见?”
    “把天子救到河北后,虽然我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