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十一节-第十五节[3]

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提并论,而且,大军经过长安大战后,已经不堪一击。
    李弘是大汉的骠骑大将军,身份尊崇,还拥有北疆强悍的武力,他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这些人公然挟持天子和朝廷。如果李弘在天子蒙难的情况下还不杀进关中勤王,他的下场可想而知。他不但要遭到天下人的辱骂和指责,更会失去北疆上下的拥戴和信任。李弘众叛亲离后,他可能死得比董卓还惨。此时李弘不勤王,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贼。
    西凉诸将对未来的命运忧心忡忡,唯独贾诩泰然自若,对前途充满信心。
    段煨倒戈后,再次和李傕、郭汜等人提到这个问题。大军马上就要打到长安了,如果还不能想到阻止李弘和北疆军杀进关中的办法,大家趁早散伙,免得将来尸骨无存。
    贾诩这时说话了。阻止李弘杀进关中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份天子圣旨足矣。李弘对大汉忠心耿耿,他尊奉当今天子,尊奉朝廷,这是李弘当初拒绝和讨董联盟联手攻杀董卓的最主要原因。现在也是一样,李弘只要天子安全,只要朝廷尚在,只要关中稳定,他就不会杀进长安。
    李傕和诸将嗤之以鼻。我们杀进长安,诛杀王允等朝中大臣,挟持天子,这就是造反,试想这时候的天子圣旨对李弘有什么作用?李弘尊奉天子是不假,但他也要看是谁主掌朝堂。当年董卓主政的时候,李弘也不是事事都遵从圣旨,他也要看天子圣旨对自己是否有利,否则也就不会出现晋阳小朝廷了。我们打下长安后,朝廷就是我们说了算,权柄都在我们手上,李弘怎么可能遵从天子圣旨?
    贾诩笑道:“如果由皇甫嵩大人和朱俊大人主掌国事,李弘会不会遵从天子圣旨?”
    李傕等西凉诸将恍然大悟,齐声喝采。
    吕布兵败霸陵,狼狈退回长安城。
    五月二十四,李傕指挥大军包围长安城,日夜猛攻。
    五月二十七,张济从潼关急报,徐荣率军攻克桃林要塞,北疆军将士勇不可当,潼关危急。
    五月二十八,张济再度急报,斥候在渭水河下游发现十几艘高大楼船和数百艘大小战船,估计北疆军为了抢时间,要乘战船急赴长安城。
    五月二十九,斥候在丰城附近截获皇甫嵩急奏。皇甫嵩说服了韩遂和马腾,正率两万西凉大军向长安杀来。
    李傕和西凉诸将心急如焚,督军狂攻。
    ****
    大汉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
    六月初一,上午,长安。
    张济急报,潼关丢失,大军退守华阴城,形势万分危急。
    斥候急报,北疆军战船正逆流而上,距离长安两百里。
    斥候急报,西凉前锋铁骑已经到达武功城,距离长安只有两天的路程了。
    李傕急告西凉诸将,如果今天不能拿下长安城,大家就等死吧。
    在猛烈的战鼓声里,王方、樊稠等西凉悍将亲自率军攻城,激烈的厮杀声响彻长安上空。
    城内守军大多是扶风和冯翊两郡的郡国兵,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士卒们死伤惨重,城池岌岌可危。
    中午,樊稠率领亲卫屯杀上南城门。吕布率军反扑,双方死战。
    这个关键时刻,防守南城内的部分西凉兵突然倒戈,打开了城门。
    浴血奋战了八天的攻城大军呼啸而入。
    司徒王允、太常种拂、司隶校尉黄琬、城门校尉王欣等大臣率军拼死抵挡,双方展开了激烈巷战。
    长安城内霎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司隶校尉黄琬、城门校尉王欣先后力战而死。太仆鲁馗、大鸿驴周奂在撤退途中被乱兵所杀。司徒王允和部分大臣退守皇宫。太常种拂拒不入宫,在未央宫外和敌人血战,中箭而死。
    吕布、张辽等人率领并州铁骑奋力杀出重围,赶到未央宫,准备进宫护卫天子,但王允拒绝了,“奉先、文远,你们杀出去,立即杀出去,到关东找袁绍、袁术,让他们讨伐叛逆,西上勤王,重整社稷。”
    吕布、张辽含泪告别王允,率军杀出长安城,向武关方向急驰而去。
    下午,李傕命令大军在长安城内血腥屠杀,王允、黄琬等诸多大臣和其门生弟子故吏,还有他们的家眷,尽数被杀。
    长安城内血雨腥风,未央宫外的人头堆积如山,一万多人死于非命。
    黄昏,宫门被毁,李傕、郭汜率军杀进。王允和一帮大臣扶着天子逃上宣平门,躲避乱兵的追杀。宣平门随即被围,李傕、郭汜等西凉诸将在城下大礼参拜天子。
    李傕高声奏道:“太师董卓大人忠于大汉,忠于天子,但他却被王允、黄琬、吕布等奸侫杀害了。今天我们兴兵长安,是为了除奸侫,清君侧,为太师董卓大人报仇。此事了结后,我们愿上廷尉府领受罪责。”
    王允于城楼上大骂李傕等西凉诸将,然后哭拜天子,跳楼而死。
    六月初二,长安。
    天子下旨,大赦天下。
    拜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王方等人均为中郎将,诸将皆封侯。
    六月初三,张济败逃新丰城。
    徐荣率军杀进,北疆军将士一路狂奔。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三节
    皇甫鸿携天子圣旨急速赶到新丰城下。
    徐荣看到皇甫鸿,惊骇不已,“坚寿,天子如何?长安是否安全?”
    皇甫鸿神情黯然,欲哭无泪,“子烈,你来迟了。长安已陷。”
    “稚然(李傕)这个混蛋。”徐荣一马鞭抽到地上,厉声高呼,“他把天子怎么样了?”
    “天子还在未央宫。”皇甫鸿指指手中的圣旨,痛苦地说道,“子烈,你不能再攻了,立即退回去。”
    “退到哪?我退到哪?”徐荣怒睁双目,挥手狂吼,“今天子蒙难,我岂能不救?”
    “子烈,稚然已经疯了,他现在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皇甫鸿也激动地大声叫道,“长安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你还去干什么?逼着稚然弑杀天子吗?天子被弑,这天下还有什么希望?你难道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生灵跟着你一起陪葬大汉,你才心满意足?”
    徐荣怒吼一声,仰天悲啸。
    李傕、郭汜等西凉诸将纵容手下将士在长安城内烧杀抢掠,并再次抓捕了大批公卿百官,其中包括太尉杨彪、司空淳于嘉等朝中大臣,参予诛杀董卓的尚书令士孙瑞,尚书杨瓒,侍中马宇、种辑,扶风郡太守王宏,冯翊郡太守宋翼等十几名大吏均被押入大牢,准备行刑处斩。
    段煨和贾诩急忙劝阻。天子已经下旨大赦天下,不宜再杀。此时杀得太多,必定会激怒皇甫嵩和徐荣。这对稳定关中没有半分好处。当务之急,是立刻督请皇甫嵩到长安主持国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韩遂和马腾的大军已经逼近扶风郡的槐里城,距离长安只有一百里。徐荣的大军就在新丰城下,距离长安一百五十里。两路大军如果东西夹攻长安,长安必将不保。”贾诩急切说道,“大人,请立即奏请天子下旨,急速召回皇甫将军。”
    李傕此时却犹豫了,他和郭汜、樊稠、王方等人商量许久,迟迟不敢召回皇甫嵩。
    皇甫嵩是门阀出身,虽然也是武人,但他和董卓,和自己这些出身贫寒的低级军吏有天壤之别。皇甫嵩首先考虑到的是社裸,是天子和朝廷,然后是门阀世族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到西凉诸将。也就是说,皇甫嵩如果主掌权柄,他肯定要尊奉天子,联合关中、西凉的诸多门阀重建朝廷,力图振兴社稷。至于西凉诸将,最好的下场也就是带着军队返回西凉,戍守边疆,皇甫嵩不会让西凉诸将入朝为卿,更不会让西凉诸将参予国事。
    西凉诸将一旦被屏弃于朝堂之外,他们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将再次面临生存的危机。
    西凉诸将是被天子和朝廷逼上绝路的,他们为了生存,只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们是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以近乎疯狂的勇气奇迹般地占据了长安,挟持了天子,获得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这个生存的机会是用数万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换回来的,他们不愿失去,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文和,如今韩遂、马腾的西凉军,徐荣的北疆军就在长安附近,如果皇甫嵩利用西凉军和北疆军的强悍武力,要把我们赶出长安,要杀我们,我们怎么办?束手就缚吗?”李傕无奈地问道。
    “文和,大权一放,士人必定反抗,长安肯定还要乱。董大人是怎么死的,难道你忘了?”樊稠厉声说道,“我们要想保住性命,就要牢牢抓住权柄。”
    “但现在我们即使抓住了权柄,也保不住性命。”贾诩皱眉说道,“韩遂和徐荣的两路大军,我们能击败谁?只有把这两路大军送出关中,我们的性命才算彻底保住了。要想送走这两支大军,目前只有皇甫嵩大人能做到。”
    “权柄是要抓,但没有强悍的武力做后盾,这个权柄有什么作用?现在朝廷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军队都在我们手上,我们怕什么?等韩遂和徐荣退出了关中,关中逐渐稳定下来,我们就可以找个借口把皇甫嵩大人的权柄剥夺了。相信这件事诸位大人都会做吧?”
    西凉诸将互相看看,一个个面色凝重,心里阵阵发寒。皇甫嵩在关中、西疆的士人和军队中的威信如日中天,他既然能分裂董卓部下,诛杀董卓,当然也能分裂自己的部下,诛杀自已。在座诸将,谁有把握至始至终牢牢控制皇甫嵩,控制自己这位昔日战无不胜的上官?
    李傕沉思良久,缓缓说道:“文和,文约先生(韩遂)和寿成(马腾)答应皇甫嵩到长安来保护天子,不可能没有任何条件。”
    从中平六年初我们离开西凉开始,到现在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文约先生先后占据了西凉西北部的数个郡县。这些郡县在文约先生的大力整治下,已经渐渐恢复了生气,羌人得到了安抚不再叛乱,百姓得到了安宁不再逃亡。虽然西疆很穷,但百姓们都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的家园里辛勤劳作,希望在文约先生的庇护下,安居乐业。
    西疆历经战乱,非常穷苦,文约先生要想让西疆的百姓过上舒心的日子,需要大量的钱财。董大人活着的时候,韩遂不惜卑躬屈膝,屡屡向董大人讨要钱粮。董大人考虑到关中的安危,基本上满足了韩遂的需要。现在董大人死了,韩遂失去了依靠,他必须立即给西疆寻找一条继续生存下去的路。
    今天文约先生率军入关,我估计他的目的是占据扶风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