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六节-第十节[7]

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刘备和大家闲聊了一会,话题随即转到冀州战事上。
    青州这两年烽烟四起,百姓不是逃了死了就是被黄巾军裹挟而去,田地荒芜,颗粒无收,根本没有钱粮。青州要想恢复生机,必须要得到冀州的帮助。
    目前这一万五千大军所需的粮草要到甘陵国才能得到补充,所以大家都非常急于赶到甘陵城和公孙瓒会合,不过想到骠骑大将军李弘就在界桥,刘备和众人心里都有点不是滋味。
    早在李弘率风云铁骑南下冀州攻杀张牛角的时候,自己和关羽、张飞等人就认识了李弘,虽然只是匆匆一面,但却给自己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后来蓟城大战,攻杀张纯张举的时候,双方再次见面,但那时李弘已经是声名显赫的将军了。再后来发生的事,让自己和部下们既遗憾也很感动。
    自己在中山国安熹县杀了中山国府的督邮之后,率众潜逃,身为征北大将军的李弘不但派人在太行山一带四处寻找自己,还亲自上书先帝为自己求情。自己后来被先帝特赦,并且效命于大将军帐下。当大将军何进把这一切告诉自己的时候,自己当时真的非常感动。
    不过,让自己引以为憾的是,早知道征北大将军这样看重自己,为什么自己当初不到北疆避祸呢?如果到了北疆,追随李弘征战塞外,征战大漠,笑饮胡虏血,扬鞭狼居胥山下,建下盖世功勋,也不枉为人一遭。终身的遗憾啊。
    无论为公为私,自己都不愿意和李弘为敌。当初自己极力劝说公孙瓒出兵青州,就是存了很大私心,但此事过去几个月之后,自己再一次踏足冀州,并且直接面对骠骑大将军李弘。我该怎么办?
    李弘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像董卓一样的祸国奸侫还是一心要拯救社稷的大汉柱石?他是不是象过去一样,依旧是大汉国的英雄?
    没有人知道答案。今日天下一片混乱,像自己这样的人根本不知道详细情况。由于战火四起,消息闭塞,自己甚至不知道天子是活着还是死了。这两年到处都有人传言天子死了,汉祚已经断绝了。自己位卑权轻,平时接触的也是一般官员,哪里知道这消息是真是假?
    自己曾问过公孙瓒,公孙瓒非常肯定地说,天子早就死了,早在董卓废黜少帝之前就被杀了。他还告诉自己,刘虞、张温、卢植、李弘等人之所以要在晋阳重建朝廷,以长公主代领国事,就是因为天子死了,大家才这么做的。否则,谁敢另建朝廷?那可是叛逆大罪。难道你不相信老师卢植?
    公孙瓒认为李弘和董卓、袁绍一样,都是祸国奸侫.真要说起来,李弘的罪状还不止十条。远征大漠前,他兵逼京畿,从天子和朝廷手上抢去了北疆十六郡的军政大权。从大漠归来后,他迟迟不愿出兵洛阳攻杀董卓。后来李弘出兵了,但他不打董卓,反而打袁绍,令人匪夷所思。接下来他又搞什么制衡,妄图瓜分社稷,割据一方。再接下来他所做的祸国之事就更多了。这种人如果不是大汉逆贼,谁是?
    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会错的。既然公孙瓒这样说,那自己还能说什么?
    自己心存疑虑,曾托人给刘虞带去一封信,问的也是这事。老大人,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拯救社稷?但此信一去杳无音信,石沉大海。
    既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那就只能跟在公孙瓒后面,走一步看一步了。
    帐帘掀开,寒风呼啸,炭火火苗“呼”一下冲向刘备。正在低头沉思的刘备骇然心惊,猛地抬起头来。
    一个浑身汗透的斥候半跪在地上,气喘吁吁地说道:“禀报大人,大事不好。”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三章狂风暴雨第十节
    简雍挥挥手,轻轻笑道:“慢慢说,不要慌。总不会是北疆军杀到大营外了吧?”
    那斥候抹抹头上的汗,惊恐万分地说道:“大人,北疆军包围了甘陵城。”
    刘备和众人大惊,齐齐站了起来。刘备手指斥候,厉声问道:“消息准确?”
    “小人亲眼所见。”斥候匆忙描叙一番。昨天我和几个兄弟一起,奉命向甘陵城方向探查。下午的时候,我们在距离甘陵城五十里的地方发现了匈奴人的铁骑。我悄悄跟了上去,到了甘陵城附近,我发现数万北疆大军已经把甘陵城团团包围了。
    刘备和几位部下面面相觑,神情震骇。公孙瓒危险了。
    “大人,公孙将军的大军一直在甘陵城正北方的夕烽亭和北疆军对峙。夕烽亭距离甘陵城五十里,也就是说……”简雍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两下,眼内露出一丝恐惧,“公孙将军被包围了。”
    简雍三十岁左右,身材高大矫健,长相英俊儒雅。他是幽州涿郡人,自小和刘备相识。刘备在涿郡起义兵的时候,他就和刘备在一起了。他也认识李弘,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对李弘的敬畏和恐惧。公孙瓒有十万大军,占据了战场上的绝对优势,但双方开战还没十天,公孙瓒就被包围了,匪夷所思的事。
    刘备勉强稳定了一下情绪,神色不安地问了斥候几个问题。匈奴人的铁骑是在甘陵城哪个方向发现的?包围甘陵城的北疆军大概有多少人?北疆的铁骑大约有多少?可曾发现冀州军?斥候回答的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当时他已经非常害怕了,远远看一眼后就急速撤了回来。如果被北疆军的斥候发现,他肯定活不了。
    简雍摊开案几上的地图,刘备、关羽和张飞站在案几四周,几个人小声议论着。
    目前公孙瓒肯定被包围了,大军失去甘陵城的粮草支援后,支撑时间有限,败亡在即。
    出现在甘陵城下的北疆军一定是李弘从塞外征调而来的援军,铁骑和步卒估计有好几万。公孙瓒的兵力优势丧失殆尽。
    北疆军的援军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战场上,肯定得到了袁绍的帮助。否则,几万北疆大军南下,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既然北疆军的援军已到,李弘又和袁绍联手对付公孙瓒,那公孙瓒的失败也就无可挽回了。
    支援公孙瓒的青州军只有一万五千人,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即使全军奋力杀进,也影响不了大局。
    关羽、张飞和简雍三人很绝望,一筹莫展。本来指望跟着公孙瓒干一番拯救社稷的大业,谁知道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几个月,事情就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孙瓒虽然可以击败三十万黄巾军,但他和李弘比起来,终究还是差了太多。无论是董卓还是李弘,都是那样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但两人却偏偏都是祸乱社稷的大汉叛逆。难道大汉真的要彻底败亡了?
    刘备缓缓走出大帐,手握刀柄,站在漆黑的夜色里,任由凄冷的寒风吹过面颊,侵入骨髓。
    一阵锥心的疼痛慢慢起自刘备心底深处,渐渐扩散到全身,然后一丝一丝地袭入了他的脑海。我是刘家的后裔,这江山社稷是我刘家的基业。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一点一点地被侵蚀,一点一点地被碾成齑粉,我要拯救它,我要中兴大汉。
    他抬头遥望着深邃的夜空,默默地祈祷着。高皇帝,世祖皇帝,列祖列宗,保佑我,保佑你们的孩子赶走奸侫,夺回家国,守住这份基业。
    刘备蓦然高举双手,仰天长啸。
    ****
    清晨,甘陵城下。
    张燕神情疲惫,背着手在大帐内走来走去,瘦弱的身躯在忽明忽暗,摇曳不停的烛火映射下,显得孤单而冷寂。
    案几上,李弘和赵云的书信并排放着。赵云告诉他,刘备已经率军渡河了,大军就在避风亭,是不是立即予以阻杀,而李弘却在书信中严厉批评了张燕,要求他立即集结主力向北攻击前进,缩小对公孙瓒的包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全歼公孙瓒。至于来自青州的援军,暂时不要理会,让赵云派遣一支两千人的骑兵军沿途骚扰阻击,迟滞他们前进速度即可。
    李弘说,今北疆军主力全部集结于界桥、夕烽亭一线,我们应当毫不犹豫,不惜一切代价击杀幽州军。我们的目的是争取全歼,所以保持兵力上的优势至关重要。如果公孙瓒被我们迅速全歼,田楷和刘备的援军就是自寻死路。如果公孙瓒遭到重创,失去再战之力,那么我们就把田楷和刘备放进包围圈,再度合围击杀。
    李弘一再强调两军对决,兵力上要保持绝对优势,但现实情况是,幽州军和北疆军目前兵力不相上下,虽然北疆军的实力要明显高出一筹,但面对幽州军不计伤亡的攻击,北疆军即使能全歼公孙瓒,但至少也要付出兵力减损一半的代价。这个代价太大了,北疆承担不起。
    北疆击败了公孙瓒,自己也奄奄一息了,这样如何对付即将渡河北上攻击冀州的黄巾军?如何对付窥伺一侧,随时可能发起凌厉一击的袁绍?
    张燕已经两天两夜没睡了,此时他脸色发黑,脚下无力,人就象在云端里飘一样,他真想躺倒在地美美地睡上一觉,但李弘的指责和恼怒让他惴惴不安,让他难以入眠。此战开始后,如果袁绍没有逃出包围,如果黄河没有提前开河,北疆军就算折损一半,也无关大局。因为两个对手都被彻底打垮了,冀州迅速稳定下来了,黄巾军也就不敢再渡河北上了,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张燕考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给大将军详细解释一下。张燕伏案疾书,仔细分析了形势,认为还是把公孙瓒围在界桥和夕烽亭一线不打为好。我们先把田楷和刘备解决了,彻底断绝公孙瓒的生路,待公孙瓒粮草尽绝之后,再以最小代价完成对公孙瓒的围歼。
    张燕最后写道,我张燕自晋阳受抚之后,一直追随于大将军左右,对大汉和大将军忠心耿耿,绝无叛逆之心,更无私存实力之意,请大将军明鉴。
    张燕随即下令,遵照大将军之意,夕烽亭的于氐根立即率军向公孙瓒发起攻击。王当率军围住甘陵城,自己和彭烈两人率军向北急速进发,围歼公孙瓒。
    ****
    上午,界桥。
    初春的阳光穿透薄薄的云层照射到燕赵大地上,使得万物开始复苏。树林里光秃秃的枝丫上绽放出了点点嫩绿,生机盎然。料峭的春风带着一丝和煦的温暖,悄悄掠过河面,荡起了层层涟漪。清澈的露珠慢慢融入河水,唱着悦耳动听的乐曲,随着潺潺河水一路高歌而去。空中有数只展翅飞翔的小鸟,互相追逐嬉戏,欢快而清脆的叫声洒满了天际。
    界桥南岸,两万五千北疆军在空旷的原野上摆下了一里多长的“品”字行防守阵势。文丑的大军居于最前方,左边是杨凤的大军,右边是徐晃的大军,中间是骠骑大将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