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三十一节-第三十二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一章危机四伏第三十一节
    马日磾看到韩馥痛心疾首,心内也很难受,但他还是勉强做了一番解释。
    从董卓进京到现在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一件接一件,让人应接不暇,根本没时间坐下来静心思考一下现在和将来。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为什么社稷倾覆在即?如何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汉?没有答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这个以长公主主政在晋阳建立朝廷的想法,最初是由张温、崔烈、杨彪和皇甫嵩四个人在张温的书房里想出来的。后来这四个人陆续召集自己和陈纪等十几个老臣筹划了很久,中间也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也就是朝廷到底设在何处,是北疆的晋阳还是冀州的邺城?
    以张温、皇甫嵩为首的老臣要求设在晋阳,因为刘虞和李弘两人是目前在外官职最高的大臣,这个朝廷也主要围绕着他们两人构筑。如果设在冀州,就等于把李弘变相地挤出了这个朝廷,那构建朝廷的主要目的就失去了。张温和皇甫嵩的想法是,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平叛、讨董、稳定,那就必须要倚仗李弘强悍的武力。
    以崔烈、杨彪为首的老臣要求设在冀州的邺城。要想以最快速度平叛、讨董、稳定,决定因素是钱粮,而不是军队。李弘如果忠于大汉和先帝,他即使不愿竭尽全力,但他为了北疆的生存,也不会从中作梗。崔烈和杨彪认为,倚仗各地州郡的军队,也一样能实现这个目的。另外,如果李弘居心叵测,挟持了公主和这个在外的朝廷,那就等于造就了第二个董卓,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把这个朝廷设在冀州,是个万全之策。
    双方各不相让,争论没有结果。最后张温说,我们反正都要先到晋阳去,因此我们可以先试探一下李弘,如果李弘忠心耿耿,我们就把朝廷设在晋阳。他相信李弘能做出正确选择。毕竟,董卓的现状摆在这里,堂堂大汉国的相国大人,只控制着关东、关中五个郡,不能不说是走到穷途末路了。李弘如果骄纵枉法,把持权柄,以北疆之地抗衡举国之力,下场不问可知。
    张温的试探结果完全出乎几位老臣的预料,李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且他在给张温信中说,除了军屯和民屯,北疆十六郡的军政他可以立即还给朝廷,而且他要求北疆不再设州牧,朝廷直接督领十六郡。也就是说,在北疆,只有郡和县两级府衙,州一级府衙撤销。这也就避免了李弘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从而挟持长公主和朝廷的可能。李弘算是彻底把十六郡的军政还给了朝廷。
    李弘的这种态度足以证明他的忠诚,朝廷当然要设在晋阳。
    马日磾最后说道:“文节,大汉的命运就在你手里,恳请你早下决断。”
    刘恭、耿武、闵纯、李历、审配等人围坐在韩馥四周,沉默不语。
    “你们说说,冀州怎么办?”韩馥问道,“本来是个非常好的振兴之策,但因为把朝廷设在了晋阳,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
    朝廷设在晋阳,等于被李弘所控制。董卓之祸还没有结束,长安朝廷的一帮大臣们却又造出了一个新祸患。韩馥无法理解。既然想拯救社稷,既然有前车之鉴,大臣们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
    晋阳朝廷不是一个独立的朝廷,而是从长安朝廷分出来的,是长安朝廷的一部分,主要构架是长公主、长公主府、太傅府、骠骑大将军府和监御史府。以长公主和四府代替朝廷处理国事,换句话说,除了韩馥兼领监御史外,冀州和各地州郡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朝廷里。
    冀州和各地州郡本来就是隶属大汉朝廷的州、郡、县三级府衙,各府诸吏当然没资格要求进入这个朝廷。即使要进,也是这四个府里的掾属,成了长公主、刘虞和李弘的僚属,这肯定没人愿意。晋阳朝廷里既然没有各地州郡的人,没有讨董联盟的人,那这不是摆设是什么?我们凭什么要听李弘的?这和让我们听董卓的有什么区别?
    这个朝廷如果设在冀州,等于就是受过去讨董联盟的控制,那各地州郡官吏当然能接受它。但现在没有人愿意接受晋阳朝廷的指令,因为大家都认为那是李弘控制下的朝廷,是受李弘挟持的朝廷。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朝廷设在冀州,李弘不可能放弃北疆独自到冀州来,而且那时李弘也不可能放弃北疆军政了。
    李弘之所以愿意放弃北疆军政,其目的显然是想留住长公主,挟持朝廷。北疆十六郡的太守几乎都是李弘的人,而且北疆大军遍布各地,这个北疆军政李弘可以随时拿回去,他交不交其实都是一回事。韩馥很难理解的是,这个北疆军政是去年李弘从朝廷手上抢去的,现在李弘交出来了,怎么反而成了李弘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证明?
    长安朝廷希望靠太傅刘虞来制约李弘,这简直是个笑话。董卓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他是怎么攫取权柄的?就是拿刀砍去的。你不给我,我就杀你。前太傅袁隗应该比今太傅刘虞有权有势吧?结果如何?袁隗还不是败在董卓的刀下。李弘比董卓更加凶残阴毒。董卓还没有进洛阳的时候,李弘就带着大军南下威胁天子和朝廷了,就这种人会拱手放弃权柄?至于什么故主之情,那都是狗屁。和李弘谈什么故主?他就是一个鲜卑人的奴隶,是个蛮子,你和他谈什么故主之情?和一头豹子谈故主之情,还不如拿一把刀直接去砍他来得实在。
    韩馥说了一大堆,最后的意思是这个机会万万不能错过。长公主和朝廷必须要设在冀州。北疆钱粮紧缺,冀州供应有限,李弘看样子马上就要打洛阳了。等他打洛阳的时候,我们再谈这个事。那时,由不得他不答应。至于北疆军政,他还不还都是一回事,我们也不会主动派人到北疆去招惹他,去夺他的权。只要他攻打董卓,我们就给他供应一部分钱粮。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一殿之臣,都是为了讨董兴国嘛。
    刘恭、耿武、闵纯、李历三人支持韩馥的意见,尤其是刘恭,言词非常激烈,对李弘和朝中的一帮大臣大肆抨击。
    审配出言反对。
    当前的形势很明显。晋阳朝廷要立即建,为什么?讨董联盟经过黄巾军暴乱、袁阀分裂、袁绍和长安朝廷决裂后,已经成了一盘散沙,急需有人出面再次把各地州郡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以便应对明年严峻的局势。明年和今年一样,有黄巾军之祸,有董卓之祸,但更严重的是有流民之祸和粮荒之祸。所以,各地州郡必须要抱成一团,度过难关。长公主和晋阳朝廷的建立,正好给了各地州郡一次重新集结力量的契机。
    冬天马上就要到了,黄巾军要休战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得到一段时间的修整。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晋阳朝廷来重新整合各地州郡的力量。这样到了明年春天,我们就能以最强悍的实力攻击黄巾军。如果按照大人的办法,等到李弘攻击董卓之后,我们以钱粮来威胁李弘把长公主送到冀州,再把朝廷建在冀州,那时间和机会就都错过了。
    其实,大人对这件事过虑了。李弘和董卓要两虎相争,李弘暂时对冀州没有危险,而且他为了缓解北疆的财赋钱粮危机,无论如何都不会为了权力分配的事和冀州闹翻,这个朝廷暂时设在晋阳并没有什么关系。
    过一段时间后,他会很自觉地把长公主和朝廷送到冀州。为什么?
    张温等老臣把长公主和朝廷留在晋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制约和削弱李弘的权势,利用他的武力振兴社稷,最大程度地减小李弘对社稷的危害。李弘不是白痴,他怎么会拿刀割自己的脖子?他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权势被夺,部下离散,一步步走上必死之路?
    李弘于是想了个以退为进的办法。李弘为什么要主动放弃北疆军政?他不是为了要留住长公主和挟持朝廷,而是为了要逼走长公主和朝廷。
    李弘放弃了十六郡军政,撤销州一级府衙,那刘虞呢?刘虞行丞相事,他主掌权柄,他不能不带头响应。以刘虞的为人和宗室大臣的身份,他必定会放弃幽州军政,主动撤销幽州牧府。那么,还剩下谁?剩下大人、兖州牧刘岱和豫州牧孔伷。两位上卿主动放弃各自手中的地方军政大权,你们三位怎么办?不放?显然不可能。放,大家又担心朝廷被李弘所控。尤其是冀州,冀州牧府一旦被撤销,冀州军政到了朝廷手上,李弘就彻底控制了冀州的钱粮,我们也就再也无法制约李弘了,因此这冀州的军政大权是万万不能放。
    那怎么办?只有朝廷让一步,把长公主和朝廷迁到冀州。长公主和朝廷到了冀州,李弘又要吵了,他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再把北疆军政要回去。其实,就象大人所说,这个北疆军政不管李弘还不还,都是他的,谁愿意到北疆去招惹他?
    朝廷设在晋阳,就象长公主拿着一把刀架在李弘的脖子上,李弘避之惟恐不及,怎么会留下?所以大人不要担心朝廷的事,你什么事都可以答应,只要不答应放弃冀州的军政大权就行了。
    韩馥和刘恭等人不得不承认审配分析的有道理,但李历的一句话让韩馥疑心大起。
    “正南兄,大将军对你有救命之恩,你可不能因此帮助大将军欺骗大人,耽误振兴社稷的大业啊。”
    韩馥顿时疑心大起。
    审配无奈说道:“这样吧,我代大人到河内去一趟,问问袁大人的意见。不管怎么说,现在大人还是尊奉‘承制诏书’,听从袁大人的调遣嘛。”
    韩馥脸色更加难看了,他十分不高兴地挥手说道:“那你就去跑一趟,快去快回。”
    ****
    十月下,河内,怀城。
    黄巾军要准备上山过冬了,黄巾军诸部在各地战场上随即转入了守势,连通冀州和河内之间的驰道逐渐被官军控制。
    审配一路畅通无阻地到了怀城。袁绍闻讯,和许攸、郭图、荀谌等人到城外相迎。众人互相寒暄一番后,袁绍笑道:“正南是不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审配摇摇头,“好消息是大人心愿得偿,坏消息是社稷前途渺茫。”随即他把张温等老臣准备在晋阳建朝的事详细说了一遍,“长安朝廷巧妙地避过了皇统之争在外建朝,这是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不过,能迅速建朝,终归实现了大人重新整合讨董联盟的想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啊。”
    “看样子我那一刀没白砍。”袁绍笑道,“长安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总算头脑清醒了。这个办法不错,社稷振兴有望了。将来社稷稳定了,我们给冤死的四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