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第十一节-第十五节[4]

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下的士人因为拥立少帝,大义凛然,再加上又有了讨董的终极目标,所以士气大振,誓死要把讨董大业进行到底。
    这份檄文虽然解决了袁绍和众人当前的难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的办法,各地州郡的州牧太守还是会有很多的疑虑,参加讨董联盟的决心和人数可能要大打折扣。袁绍和众人商量了两天,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理解袁隗通过这份檄文所传达的所有意思。
    “太傅大人的意思,难道当真要立弘农王为帝?”许攸连连摇头道,“我看未必。这可能是借刀杀人之计。”
    董卓对天子不错,事争都要奏请,每议必请天子参加,给足了天子面子。而且他还延请马日磾、崔烈等人为天子老师,传授治国之道。听说他还让李儒传授天子兵法,让中郎将吕布教授天子骑射,说什么要让天子文武兼备。最近骠骑大将军征服大漠,天子小小年纪,就为大汉建下了开疆拓土之功。诸位请想一想,一个年仅九岁,无父无母的天子此刻会信任谁?所以太傅大人的考虑非常对,击败了董卓,就要废黜当今天子,免得反受其害。我们拒绝承认当今天子,也就拒绝承认当今天子颁布的所有诏书,如此一来,天子之令不能行于州郡,董卓失去外援,败亡速度会大大加快。
    弘农王过去是怎么失去帝位的?何太后和何氏宗族是怎么灭亡的?十四岁的弘农王不是小孩了,他心里清楚,他如果做了皇帝,先要杀董卓,后要杀当今天子,然后就要和我们算帐了,所以太傅大人此议名为匡正汉室,实为借刀杀人之计。我们大张旗鼓要重拥弘农王为帝,董卓会做出何种反应?当然是杀他了,一来可免后患,二来可以断绝我们的念头,让我们失去讨董的口实。弘农王一死,董卓更坐实了阴谋篡汉之罪,他必为天下人所唾弃,而同时加入讨董联盟的州郡会更多。董卓杀了弘农王之后,想不败都难了。
    董卓败亡何处?长安、西疆而已,那是他的根基所在,而且我们还能很容易地预见到,董卓必定要挟带天子一起西撤。弘农王死了,天子到了西疆,我们怎么办?太傅大人的意思很明显,是要我们另选藩王为新帝,从而确保我们独掌权柄,可以毫无阻碍地颁布新策,以儒法兼融、德主刑辅之道迅速调政国策,振兴社稷。
    桥瑁、荀谌、郭图等人对太傅袁隗的定策都是这种理解,辛评甚至开玩笑地说,我看,景升兄就可以做皇帝嘛。刘表勃然大怒,拔剑就要刺杀辛评,差一点要和他翻脸。现在皇权积弱至此,刘表虽然痛心疾首,但他知道皇权积弱的根本原因还是奸佞擅权造成纲常损毁,若再不拯救,刘氏四百年天下真的要毁于旦夕了。
    袁绍笑着劝了几句,然后说道:“景升兄不要动怒,匡正大汉还需我们励精图治上下一心。他不过开开玩笑而已,你不要太认真了。”
    “诸位都认为此次讨董必胜,但你们为什么不考虑一下骠骑大将军对我们的威胁?”刘表狠狠地瞪了辛评一眼,颇为担忧地说道,“北疆的现状我们都清楚,北疆大军刚刚远征归来疲惫不堪,北疆的胡族安抚、屯田和灾民问题都很严重,洛阳的稳定对北疆至关重要,所以骠骑大将军极有可能插手洛阳的事。”
    我们不承认当今天子,也就等于和骠骑大将军为敌了。七月骠骑大将军是以什么名义南下威逼朝廷的,大家都清楚。这事才过去五个月,骠骑大将军不可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他就是不想理洛阳的事,董卓也会派人拿着天子的圣旨去找他的。先帝遗诏,骠骑大将军岂能不遵?
    袁绍笑道:“讨董能否到达目的的关键就是骠骑大将军南下。他如果以各种借口不南下,我们就让人北上塞外把他请到洛阳来。”
    讨董是为了振兴大汉。如果几十万大军在京畿和洛阳一带打起来,这大汉马上就完了,还怎么振兴?我们起兵的目的是威逼董卓,把他逼到西疆去,而不是和他打仗。董卓有十万大军,两万西凉兵和过去大将军留下的一万北军都是精锐。他们还占据了八关,黄河和崤山之险,所以,靠打我们是打不过他的。我们即使打走了董卓,京畿和洛阳也就是一片废墟了。那时我们不是中兴之臣,而是败亡大汉的罪魁祸首了。
    如果我们真和董卓打起来了,骠骑大将军为了大汉社稷,势必要放弃北疆,竭尽全力保护洛阳。洛阳乃我大汉根本所在,这一点谁都清楚。也正因为如此,洛阳才会形成僵持之局,而双方僵持时间越长,对北疆就越不利。
    骠骑大将军要我们不打,他就要放弃当今天子。董卓把天子带到西疆,而我们在洛阳拥立新帝,那么大汉国就有了两个皇帝,其后果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务必要逼迫骠骑大将军站在我们一边,合力对抗董卓。董卓要把皇帝带到西疆,那可以,我们同意,但只能是一个废帝。
    董卓有长安和西疆为后路,有十万兵甲的武力,他怎会轻易放弃到手的权柄?怎么会同意废黜当今天子?所以骠骑大将军要想洛阳免于战祸,只有和我们联手,以绝对优势兵力威逼董卓,这是他唯一能拯救大汉于危亡的办法,舍此以外再无他途。
    洛阳只要不起战火,太傅大人和洛阳的门阀士族就无性命之忧。董卓需要太傅大人的影响力为其周旋,更需要朝中的大臣们为其保持朝廷的运转,但如果打起来了,太傅大人和朝中一帮大臣必定要遭到杀戮。那时,双方不打都不行了,谁不打,谁就要败亡。
    “董卓实力强悍,手上还有天子,如果他和骠骑大将军联手,既不打我们,也不答应我们,而是一直和我们僵持着,那时间一长,我们这边人多心不齐,恐怕要出事。”桥瑁担心地说道。
    “董卓现在就已经缺少粮饷了,而北疆为了赈济灾民,更需要大量的粮饷,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他们僵持,但董卓和骠骑大将军却没有,他们除了答应我们的条件,没有任何出路。”袁绍非常自信地说道。
    屋内众人最后商定了讨董的详细计策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然后汇总起来由陈琳主笔,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大家修改誊抄之后,各自带着檄文和书信出发了。
    郭图去拜访冀州牧韩馥,逢纪去幽州拜访大司马刘虞,许攸、荀谌去豫州荆州各地,辛评到兖州青州各地,桥瑁回东郡宣告檄文。
    冀州牧府就在邺城,郭图拜会韩馥之后,随即匆匆往河内找王匡去了。
    韩馥想了一天,还是犹豫不决。他急召治中从事刘恭、别驾从事审配,还有耿武、闵纯等从事商议。诸人意见不一,焦点就集中在骠骑大将军的反应上。
    各地州郡起兵威逼洛阳后,对北疆的威胁显而易见,骠骑大将军肯定会有所行动,他不会待在长城以北安心过他的新年。骠骑大将军最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居中调停,但从目前士人提出的条件来看,调停成功的可能根本没有。士人们不但要董卓放弃权柄滚回西凉,还要他承担祸国的罪名遗臭万年,而且甚至连当今天子都要废黜了,试问谁会答应?当董卓是三岁的白痴小孩吗?就算董卓是三岁的白痴小孩,他也有三分火气,你这么欺负他,他能忍得住?董卓假如迫于骠骑大将军的掣肘,不主动向联军发起攻击就已经是侥天之幸了。
    “袁绍不是在拯救大汉,而是在祸乱大汉。”耿武冷笑道,“我看他当初从洛阳逃出来就没安好心。”
    韩馥沉默不语。他是袁阀的故吏,没有袁逢、袁愧当初的征辟和举荐,他也没有今天的地位。自己出京时,袁隗曾一再嘱咐过,务必要支持和帮助袁绍,为拯救大汉出力,但自己绝对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此举若成,自己的确有功于社稷。但若败,不但身败名裂,还祸及整个宗族。个人荣辱生死是小事,危害国家社稷可是大事。现在自己明知此事不可为,还要去盲从,于心何安?一起参加,有悖君臣之道,不参加,又如何对得起故主?
    “董卓祸国,这是事实,少帝无错被废,这也是事实。”审配说道,“只要大义在先,明知不可为,也亦为之。”
    “正南,你觉得我们有几成取胜把握?”韩馥问道。
    “一成都没有。”审配苦笑道,“我只看到洛阳战火纷飞,根本看不到什么所谓的僵持。谁跟我们僵持?董卓还是李弘?两人联手的实力天下谁人可挡?废黜当今天子?我真不知道袁绍是怎么想的?这檄文一旦宣告天下,弘农王的命就没了,而当今天子在董卓和李弘的拥护下,皇位更加牢固。即使董卓和李弘翻脸,这天下也不会出现第二个皇帝。我实在想不明白袁绍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他想另立新帝?他凭什么认定李弘会帮助他?”
    韩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子惠,你说呢?”
    “正南刚才已经说了,大人即使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这是没办法的事。”刘恭说道,“不过大人可以等一等,看看其他州郡的反应再说。讨董联盟形成后,大人可以负责为其他州郡的大军提供粮草辎重。败了,大人可以自保,我们在实力上没有任何损失,赢了,大人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韩馥点点头,说道:“就这么办吧。你去对袁绍说一声,说太行山蚁贼下山抢粮,这事暂时缓一缓。”接着他看看众人,轻轻叹道,“依我看,骠骑大将军一定会帮助董卓。在这种情况下,武人和武人怎么会不联手?”
    大汉国中平六年(公元184年)十二月十八日,东郡太守桥瑁以三公书宣告天下,历陈董卓十罪,传檄天下,号召州郡各起以兵,讨伐董卓。
    第二天,兖州牧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起兵响应。
    接着,河内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青州刺史焦和、广陵太守张超、豫州牧孔伷、颖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等陆续宣告天下,举义兵讨伐董卓。
    消息传到京城,董卓大怒,随即宴请众臣于相国府。席间,董卓命御史中丞许靖高声诵读三公檄书。众臣大惊失色,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跪地请罪。
    董卓笑道:“此乃桥瑁诈做,意图借我的手砍了你们的头,以便趁机祸乱洛阳城。”董卓手指太傅袁隗,大声笑道,“我看,这檄文可能就是太傅大人所做,哈哈……”
    袁隗冷冷一笑,挥手对黄琬等人说道:“一份讨董檄文就把你们吓成这样?这也是我大汉的三公重臣?”
    这时侍御史扰龙宗匆匆走了进来,还没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