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代理人》第两百六十二章乾清宫大宴

列强代理人最新章节目录
   李明峰在北京住了七八日之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才陆续入京。同治三年十月,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在太和殿摆宴,招待群臣,以庆贺平定长毛之功。
    一大早上老李就带着常胜军众将数十人前去午门外守候,到了午门的时候,老李这才发觉,原来这次参加大宴的人竟然如此之多。
    不但南边的曾国藩到了,就连曾国藩手下的将领,比如广东巡抚郭嵩焘、湖南巡抚彭玉麟、新任浙江巡抚鲍超,福建布政使张运兰,江西布政使萧启江等人也都到了。除了曾派湘军之外,还有另外的湘军大佬——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他手下的数十个将领也都到了。
    另外楚军、淮军也有不少将领入京,就连刚刚远赴广西的广西提督冯子材,新任的安徽巡抚马新贻、河南巡抚袁保庆等人也都带着心腹爱将入京来赴宴。
    李明峰甚至在众人之中看到了刚刚提升为总兵的秦诚,也不知他是算冯子材的广西派系将领,还是算湘军派系将领,若是两边都不算,朝廷是不会邀请他的。冯子材因为秦诚杀了天地会的人,所以一直对他极力打压,而曾国藩又一直不把这么一个小人物当成事,所以秦诚的身份很尴尬。
    要知道,在朝廷上没有*山是没办法立足的。就比如现在,即便是常胜军中的一个四品都司,在排班的时候也站在秦诚这个总兵的前面。真不知道是哪个吏部官员没有理派系关系,把秦诚也邀请来了。
    李明峰和众人都是熟的不得了,大家一起站在午门外天上地上的闲扯着。众人很明显的分成了无数个小团体,湘军中的曾派人在一起,骆派人在一起,淮军将领在一起,常胜军将领在一起。而李明峰则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一起。
    在这帮武将旁边的,则是京官团体。太傅、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翰林等等数百人聚集在一起。另外的就是满蒙亲贵,比如各府的亲王、郡王、贝勒爷们,他们算是一个政治集团。此时恭亲王奕和醇亲王奕澴就在众亲王之中,他们就是这股力量的代言人。
    不过此时奕和奕澴有些貌合神离,奕被罢免了议政王的职务,虽然还参与辅政,但是权力已经小很多了。而奕澴却*着自己是慈禧的妹夫的特殊关系,而权势暴涨,不但掌握了刚刚编练完成的十万新军,也掌握了朝政大权。
    京外实权派、京内高官和满蒙亲贵,这就是大的最大的三股力量。这三大股力量内部也分很多部分,比如京官也分“西后党”,“恭王党”,也分“流派”“顽固派”“开明派”。满蒙亲贵也按姓氏、血缘关系分成很多派系。
    李明峰看着午门前站着这上千号子,心中也暗自偷笑,有些感慨的暗想:“这就是人啊,人是群居性生物,既然群居,就不可避免的会分成派系。既然分成派系,就会发生争斗,而争斗,就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到了大概上午九点多钟,同治皇帝传旨,宣众臣进殿。
    上千人密密麻麻的按照各自的排位顺序,陆续进宫。最前面的,自然就是各府的王爷,其后就是当朝一品的满洲籍的太傅、大学士们,再然后才是其他民族籍的一品大员们。
    当然,因为不是正规上朝,所以排的没有那么精确,只是个大概意思而已。李明峰就和曾国藩站在较为*前的位置,根本没有给满族的那些大学士们面子。
    当朝正一品,只有八个,分别是三大太傅,祁隽藻、周祖培、翁心存和三个大学士,贾桢、倭仁、宝鋆。另外最后一个就是新任太师李明峰,和新任大学士曾国藩了。
    按常理说,倭仁、宝鋆是满人,排位在李明峰和曾国藩之前,不过此时李明峰和曾国藩都好似忘了这条规矩,大摇大摆的混迹在倭仁、宝鋆的中间,丝毫不给二人面子。
    老李就不用说了,一般谁的面子都是不给的,但是曾国藩这么做,就让很多人侧目了。但是想想也就恍然了,宝鋆此人是恭王党,是奕的心腹,现在奕都被慈禧太后逼得退到了权力边缘,那宝鋆也就成了无关紧要的人物了,曾国藩完全没有必要给宝鋆的面子。
    至于倭仁,更不用多说,这人是坚定的保守派,在朝廷上,对主张洋务的李明峰、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那是经常性的上奏折弹劾。而且倭仁也经常“危言耸听”的在京师内宣扬李明峰和曾国藩可能有异心。
    说不好听点,倭仁、宝鋆二人和李明峰、曾国藩有仇,既然如此,那老李和老曾自然也不会照顾他们的面子了。
    宝鋆遇见这种事,依旧是笑眯眯的挂着和蔼的笑容,而倭仁却忍受不住了,虽然不敢明着说,但是那一张臭脸和嘴里不停的念叨,任谁都能猜出他此刻心中极度不满。
    众人到了太和殿,刚刚排好班次,两宫太后就带着小皇帝到了。随后群臣山呼万岁,太后赐坐,殿下的宫女太监排宴。
    李明峰两年没见慈安太后了,本想仔细瞧瞧,但是奈何距离比较远,而且中间还有黄帘子隔着,也看不仔细。
    虽然看不面容,但是老李却能发觉,慈安的目光也总往自己这边瞄。慈禧太后前几日老李也见到了,没啥大变化,就是威仪更胜往昔罢了。而同治皇帝,也稍微长高了一些,逐渐出落的有点少年天子的模样了。
    随后就是慈禧太后啰啰嗦嗦的讲了一通废话,再然后就是奕澴代表朝廷感谢了众臣一番,最后众人就开始入席吃饭了。
    刚刚开始宴席,恭亲王奕就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跪倒大殿之上,高声道:“启禀圣上,奴才有本启奏!”
    奕虽然最近屡屡遭到打压,但是他的政治影响力仍在。他毕竟是先皇的亲弟弟,而且朝中大员贾桢、宝鋆之流也都是“恭王党”,恭亲王的权势没人敢小瞧。
    现在无论是京内的,还是京外的,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聚集在这里,奕选择这个时候上奏折,肯定是有大事要说。
    李明峰暗自猜测,奕将要汇报的这件大事一定会得到大多数群臣支持,而却未必会得到两宫太后支持,否则奕不会选择这种方式上奏折。
    慈禧极为镇定的问道:“哦,什么事?”
    奕四平八稳的说道:“如今长毛捻子皆以平定,大社稷暂时得到稳固。但是奴才还请皇上、太后谨慎,要知道,四年前,洋鬼子可曾杀入京师啊!到现在圆明园还没有完全修复,这等耻辱实乃大立国以来绝无仅有的!”
    慈禧有些不耐的说道:“你想说什么就直说吧!”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情,确实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也算是先帝咸丰爷政治履历上的一个大大的污点,所以慈禧不想提这件事情。
    奕也颇为识趣的道:“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咱们不再提了,但是现在洋人和咱们通商贸易了,将来免不得会产生一些矛盾、摩擦。如果未来华洋之间再产生矛盾,那该如何是好?难道咱们还要在陆地上和洋人战斗吗?
    要知道,即便当年的僧王铁骑都不是洋人的对手,那还有什么军队在陆地上能打的过洋人?依*十万新军吗?这支军队至今都没有上过战场,岂能指望他们守卫京师?”
    奕这句话问出来之后,太和殿上数百大臣面色都是一变。这个事情大家都想过,如果洋人再度来犯,那该如何?可是众人心中都没有答案,当然,也没人敢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提出这个问题。当今朝廷,恐怕也只有奕敢这么揭大朝廷的短了。
    不理会众人巨变的脸色,奕继续说道:“奴才建议,趁现在华洋关系还算和睦的时候,到洋人之国购买他们的军舰,组建咱们自己的水师。等到洋人再度来犯的时候,咱们可以御敌于海上,让其登不了岸。海疆一旦稳固,则大基业也可稳固!”
    倭仁那老头就是个坚定的顽固派,他听了这话,率先跳了出来,反驳道:“水师?咱大也有水师,福建水师,安徽水师,长江水师,哪个不是精兵?这些健儿可在剿灭长毛的战斗中屡立奇功,王爷要想御敌于海疆,只需用这些水师便可,何必新建水师?”
    奕也不发怒,依旧稳稳当当的解释道:“福建水师、安徽水师和长江水师都是适合近海和内河的水师,而且都是木制的,要*人力划动,火炮射程既近精度度又低,根本和洋人水师不可同日而语。”
    倭仁听了奕的话,面带嘲笑,讽道:“什么叫福建水师的船只都是木制的,还要*人力划动?难道洋人的军舰是铁做的吗?难道洋人的军舰不用人划动浆就能行驶吗?”
    倭仁从没接触过洋务,他也从来不想接触洋务,所以他至今都不知道洋人的军舰到底是什么模样,也不知道洋人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
    奕笑着说道:“倭中堂果然见多识广,竟然也知道洋人的军舰是铁制的,也知道洋人的军舰无需人力就可行驶。”
    “什……什么?”听了这话,倭仁目瞪口呆,楞了半响才支支唔唔的道:“洋人的军舰是…是…铁做的?恭亲王你是在开玩笑吧?”
    曾国藩也站了起来,笑着说道:“倭中堂,人不学则鄙啊,洋人军舰乃是钢铁所做,无需人力便可日行千里,民间呼之为‘铁甲舰’。这等军舰只需一艘,便可对阵整个福建水师。”
    倭仁多次上奏折要求削减湘军,甚至要求将曾国藩诓至北京,然后加以囚禁。这些事虽然都是倭仁私底下奏报的,不过曾国藩在北京官场和内宫都有自己的情报来源,这些事情最终还是落进了他的耳中。
    此时可算有了报复的机会,曾国藩可不会放过。看到倭仁出丑,他心中也十分兴奋。
    倭仁仍然自言自语道:“怎么可能。”
    李明峰看着倭仁的样子,也忍不住叹了口气。倭仁能做到当朝正一品,又岂是没有智慧的人?不过他错就错在太保守,太顽固上了。
    倭仁、祁隽藻等人都是顽固派、流派的代表,他们尊崇儒家,排斥洋务。应该说,倭仁也是个好官,至少据李明峰所知,倭仁是有名的官。
    不过,倭仁和奕、曾国藩在政治意见上有本质的不同,而且倭仁的意见在当代社会还很有号召力,也很有迷惑性。若不是老李从后世穿越而来,恐怕也要被倭仁的政治思想给迷惑了。
    倭仁认为,西洋的技术都是奇技淫巧,没有任何作用。而儒家学说,才是治国的根本。在倭仁的构想中,应该以儒家思想治国,皇帝要做能纳谏的、仁慈的皇帝;大臣要做廉的,为百姓着想的官员;而百姓则要做顺民,男耕女织。
    如果皇帝都是明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