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第三百八十八章大治开元

名门最新章节目录
   五月十六日,张焕在两万铁骑的护卫下抵达了长安以东的新丰县,大军扎营在官道旁的一片空地上,这里离骊山极近,风景秀丽,张焕兴致盎然,便带来三百多名亲卫来骊山打猎。
    此时正是上午,一眼望去,骊山脚下绿树葱郁茂盛,山体如一匹巨马横亘在关中平原之上,“来了!”几只獐子和野兔被士兵从树林中赶出,张焕纵马疾驰,霎时间便横在猎物的斜方,他拉弓如满月,箭尖瞄准了一只獐子。
    “义父,让我来!”
    张焕的弓弦松了,他放了下弓回头望去,只见他新收的义子施洋骑在一匹小马上,手执一把短弓,他目光锐利地盯着一只最近的獐子,却不慌放箭,在等候最好的机会,当獐子从他身边窜过的一瞬间,施洋张弓就是一箭,出手异常果断,只可惜那只獐子正好侧身,躲过了他的一箭。
    施洋就是张焕在陈留收留的那个男孩,他妹妹叫施百灵,兄妹二人和张焕一路西行,在洛阳时得知施洋的祖父也去世了,两人孤苦无依,张焕便收二人为义子和义女。
    施洋今年九岁,虽然出身书香门第,却很喜欢骑射,一路上向张焕的亲兵讨教骑马和射箭的技巧,进步神速,前天在华阴县时竟飞马射中一只山鸡。
    虽然施洋一箭未能射中獐子,但张焕却颇喜欢他冷静果断的性格,这很像自己,他见施洋很不甘心地想追上去,便笑着拦住了他。
    “洋儿,你刚才虽然等到了战机,却未能把握好,让为父射一箭给你看。”
    施洋虽认张焕为义父,却从未见他射过箭,只听张焕亲兵说义父的箭法高强,现在有了机会。他怎肯放过,他立刻停住马。伸长脖子看义父的箭法。
    张焕微微一笑,重新将弓弦拉开,眼睛渐渐眯成一条缝,箭尖找到了刚才那只獐子,它已经窜到了七十步外的小溪旁,张焕忽然弓弦一放,一支狼牙箭如流星赶月一般射向獐子。
    “糟了。射歪了!”施洋见义父的箭势略略偏后了一点,他紧张地脱口而出。
    就在他说糟了地一霎那。那獐子见前方有溪水拦路。掉头便回跑。张焕地箭恰好射穿了它地脖子。獐子当即摔倒在地。
    此一箭激起了亲兵们一片喝彩声。张焕看了看正张嘴合不拢地施洋笑道:“你明白了吧!为这一箭我查了风向、推算了地利。这才把握住战机。你年纪还小。但只要多思多想。将来一定会超过义父。从明天开始。你天不亮就要起床给我去潜水。”
    施洋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叫他潜水。但他对义父已经崇拜得五腑投地。立刻点点头。“孩儿一定不会让义父失望。”
    这时。远方飞奔驰来一匹战马。马上亲兵高声大喊。“都督。大营来人了。请你赶快回去。”
    “是什么人?”张焕待他奔近后问道。
    “是朝廷来人。一共是十三人。为首是刑部尚书韩。还有其他重要地卿监。属下记不住名字。”
    张焕沉吟立刻,立刻对众人道:“收拾东西,随我立即回营。”
    众人调转马头,跟随着张焕向大营处疾驰而去。一路激起了滚滚黄尘。
    不到一刻钟。张焕一行便赶到了军营,远远望去。军营依旧整齐威严,士兵在岗哨上认真值勤,但张焕总觉得似乎那里有些不对劲,却一时说不出来,进了辕门,张焕才发现不对劲的地方,只见二万士兵整齐地列队在军营地空地上,就仿佛出发前的准备,他不由一怔,刚要下马,却见韩率领十几名重臣快步走了上来,工部尚书李涵、少府寺卿郭全、盐铁监令杨炎、太常卿杜亚、京兆尹黎干、御史中丞颜九度、大理寺卿辛杲等等,他们皆表情严肃,走到张焕面前一起停了下来,韩率先跪下,高昂的声音在风中回荡,“臣韩恭迎皇帝陛下!”
    “臣李涵、臣郭全、臣扬炎叩见大唐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万岁!”军营里响起了天崩地裂的喊声,两万名将士一起跪下,声音响彻云霄,“都督万岁!”
    张焕慢慢地从震惊中醒来,他嘴唇微微地动着,向二万名将士一一望去,他看到的是一张张无比激动的脸庞,一双双闪烁着泪光的忠诚地目光,八年前他初抵武威郡天宝县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在暴雪中奋勇前进,走过天苍苍、野茫茫的河西、走过一轮孤月照九州的河湟、走入浩瀚无垠的安西,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一天,他等待了很久很久,可当它突然到来时,却又是那么不真实,在庄严肃穆的期盼中,在大旗飘扬的猎猎风声中,张焕轻轻抬起手,用他那不大却又不容抗拒的声音道:“大家免礼!”
    “谢陛下!”韩站起身,将一卷国书郑重地交给了张焕,“这是太后亲书即位诏书,国不可一日无君,请陛下随臣即刻回京。”
    张焕却不接,他看了看韩便道:“你且随我到帐中来。”
    一进大帐,张焕慢慢坐了下来,他有些心不在焉地问道:“长安局势已经稳定了吗?”
    “回禀陛下,已经稳定了,朝臣已经正常上朝,裴尚书召集群臣开会,并以投票表决的形式提议新君,群臣一致提议陛下登基,太后也亲自临朝督促众臣尽快迎回陛下,不仅是朝中大臣,许多大唐元老也表示支持陛下登位。”
    韩再一次将国书递给了张焕,“请陛下火速随臣返京。”
    张焕还是没有接,他犹豫一下道:“我在想,是不是该做出一个姿态,三拒后方受呢?”
    韩忍住笑道:“适才在辕门陛下已经是一拒,现在对臣又是二拒,那臣再一次请求陛下立即返京,算不算是三拒呢?”
    张焕也笑了,他征战四方是何等斩断杀伐。岂会在此事上婆婆妈妈,被突来的登基事件而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地张焕陡然间象变了个人。他毫不犹豫接过崔小芙亲笔所书的登基诏书,自信地一笑道:“好吧!我这就随你进京。”
    永安二年五月十七日,张焕返回长安城,裴佑、崔寓率百官在城外迎接,在举行了正式朝拜仪式后,张焕在五千铁甲骑兵的护卫下进入了长安城,长安城内已是盛况空前。万民空巷,近百万长安百姓自发地涌到朱雀大街迎接他们地新帝,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从高空望去,密集的民众情绪激动、挥舞着手臂,仿佛一眼望不见边际的大海,而张焕五千人的护卫队又犹如大海中地一朵小小浪花,他每行一步,万岁地呼喊声便如山崩海啸,无数随行地百官为之变色。只有护卫张焕的骑兵巍然不动,他们列队行驶在龙辇的四周,脸色严肃、目光锐利。用最高的警惕保护着自己的主帅。
    张焕默默地注视一张张充满了激动和喜悦的脸庞,他深深地为之感动了,这百万双眼睛里、这百万只挥动着的手臂中,承载了太多太多地期盼,对强盛大唐地期盼、对幸福生活地向往、对公平和正义渴望,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一座大山压在他地肩上,大唐皇帝,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权力的符号,它更是一种责任的标志,肩负着大唐王朝的强盛,肩负着一个民族的重新崛起,这一刻,他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泪光中张焕喃喃自语道:“我会努力去做。相信我!”
    含元殿钟楼上的钟声敲响了。低沉而浑厚地钟声在大明宫上空回荡,这座气势恢宏的大明宫主殿前站满了近万名在京的各级官员。无论是尚未入流地小吏还是位至一品的亲王,无论是刚刚考中进士的年轻士子还是须发皆白的耄耋老臣,每个人都一样的昂首挺立,每个人都一样的庄严肃穆。
    丹凤门沉重地大门慢慢地拉开了,一名殿中监官员飞奔至门前大声呼喊什么,激荡的号角声迎风而起,一队队威严的骑兵开始缓缓列队驶入大门,他们在丹凤门广场左右各列了三队,随即三千带甲士簇拥着大唐新帝的龙辇驶进了丹凤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名官员伏身而拜,整齐的声音响彻广场。
    龙辇停下,张焕走了出来,他此时已经换了帝王之裘冕服,头戴九旒冕冠、身着玄衣裳、脚蹬乌皮履,目光沉静、三缕长须飘然于胸,他站在高高的车辕上,气度君临天下
    他轻轻一挥手,“众卿免礼。”
    “陛下有旨,众大臣礼毕!”殿中监官员高声喊道。
    随即官员又高声喝喊:“五品以上官员进殿!”
    官员队伍启动,很快便形成两条长长的队伍,沿着龙尾道向含元殿而上,分别从左右的通乾门和观象门进入了大殿。
    这时,三千披甲士簇拥着张焕沿龙尾道而上,到殿顶时交将主公给百名殿中卫,三千披甲士分列龙尾道两侧,目光冷厉地注视着前方。
    含元殿中鸦雀无声,只听见殿中卫和张焕沙沙的脚步声,张焕器宇轩昂地向龙座走去,众臣默默地注视着他,许多人还记得八年前那个年轻地士子第一次进含元殿对质的情景。
    还是同样地地方,还是同一个人,但它们却是天壤之别的两件事。
    队伍中张破天目光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张家曾经的庶子,他想起了家主在去世前的一场豪赌,将张家的全部希望都押在张焕的身上,那时,所有的人、包括他张破天都对家主的荒唐决定嗤之以鼻,可今天
    张破天忽然生出一种强烈的悔恨,如果家主没有去世,那今天的张家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同样,站在队伍中的长孙南方也一样心潮难宁,在他看来,张焕就是一匹万里挑一的天马,或者是一名马球手中的绝顶高手。拥有了他,他地马球队将所向披靡。横行大唐、不!横行天下,他一样也充满了悔恨,本来他的女儿长孙依依可以成为大唐皇后,只要当时、当时不要去管那个该死地王七郎,他一生都在招女婿,可一念之间,他却和天下最富贵的女婿失之交臂。
    长孙南方叹了一口气。慢慢低下了头。
    张焕依旧在稳步前行,含元殿内异常深远,终于他一步步走上了玉阶,在两名宦官的引导下,坐进了天下独一无二的最高宝座。
    站在最前面的裴佑向殿中监司仪微微点头,司仪立刻高声宣布:“众官觐见!”
    近千名五品以上的高官一起出列行礼,齐声道:“臣等参见皇帝陛下!”
    “众爱卿平身。”张焕忽然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含元殿的构造极为高明,偌大可以容纳万人地大殿里,声音不用太大却能远远传出。尤其是他龙座的位置,回音的效果更好,他随意的一句话也能放大成威严的语气传送出去。
    他考虑着殿内声音的奇妙。却一时走了神,众官归位,这时裴佑上前一步道:“新皇即位,万机待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