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第三百七十三章步步连环(下)[2]

名门最新章节目录
   郭曙今年近三十岁。没有出仕,在家负责打理郭家地田产和店铺,但他却有个上轻车都尉的正四品勋官,按后世的话说,也算是个弃政从商的太子党人。
    郭曙见裴佑等候在问外,连忙上前躬身长施一礼道:“小侄不知世叔大驾光临,迎接来迟,万望恕罪!”
    裴佑笑了笑便道:“你父亲可在府中?”
    “父亲一早就出去散步,尚未回来,要不裴世叔进来稍等片刻,我这就派人去找。”
    “这裴佑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先回朝房,中午再来寻郭子仪,毕竟张焕离京前指明要他来主持朝政运行。
    就在这时,裴佑的身后传来一阵豪爽地笑声,“裴相国应该在大明宫主持政局才对,怎么会来老夫的蜗居?”
    裴佑急忙回头,果然是郭子仪站在他身后,他穿一身极为寻常的青色长袍,头戴纱帽,须发皆已花白,尽管他已经八十余岁,但眼光锐利,中气依旧十足,他每天早晨都要出门散步一个时辰,去茶馆里喝茶聊天,吃罢早饭才回府。
    裴佑连忙拱手笑道:“我受监国之托制定契丹策略,有些事情拿不定,特来请教太尉。”
    “以裴相国之才,还有什么事情会拿不定?”郭子仪笑着向府里一摆手道:“裴相国请!”
    “太尉请!”
    裴佑随郭子仪进了他的书房坐下,一名侍妾进来给他们献了香茶和糕点,郭子仪端起茶碗吮了一口茶,这才徐徐问道:“河北大捷我也已听闻,五万契丹主力被我唐军全歼,连契丹王也被活捉,现在契丹人已经是一只待宰羔羊,不知监国准备怎样处置契丹人?”
    “效仿当年处置突厥人,将契丹人打散与我汉人混居。”
    郭子仪轻轻捋着胡须沉思片刻道:“这样甚好,安史之乱时我与契丹人打过仗,他们最善变,今天投降了明天又反叛,难以归心,索性将他们灭族倒也不留后患,既然方略已定,不知裴相国找我还有什么事?”
    裴佑微微欠身笑道:“将契丹人打散南迁已是定局,但将他们迁往何处我却拿不定主意,所以特来向太尉请教,以为将他们安置在何处最为妥当?”
    郭子仪迅速瞥了裴佑一眼,自己既不是控制大唐一方江山的地方诸侯,也不是为政多年的退仕老相国,这种事为何要来问自己?应该去问户部索要户籍资料或者问兵部要大唐各地地图才是解惑之道,居然来问自己,岂不是有些笑话了,裴佑一个门不对户的问题忽然引起了郭子仪的疑心,他立刻意识到,裴佑找自己应该是另有所图才是。
    “老夫一直生活在长安,对我大唐各地的了解还停留在二十年前地情景,恐旁裴相国地疑问爱莫能助了。”郭子仪不冷不热地回答了一句,他又端起茶慢慢地品尝,等待裴佑后面的话题。
    果然,裴佑对郭子仪地爱莫能助也并不在意,他淡淡一笑道:“既然太尉帮不上忙,那我就不强人所难了。”
    话题一转,裴佑又诚恳地问道:“太尉是四朝元老,历经我大唐数十年风云,尤其对安禄山之祸知之甚深,对我大唐兴衰可谓高瞻远瞩,现在大唐又处于命运十字路前,不知太尉以为我大唐该路走何方?”
    “路走何方?”郭子仪已经明白裴佑的真正来意了,他是要请自己出山,拥立张焕登基。
    郭子仪和段秀实一样是皇权的维护者,但和段秀实不同的是,郭子仪并不在乎帝王的血统纯正,在他看来最重要是能否有一个强势君主,当年安禄山叛乱的爆发,他一直就认为是强势君王的缺位所造成,李隆基长期养虎为患,直接导致了安禄山坐大,同样,这些年无论是朱的蜀中之乱还是崔庆功的中原之乱,或是其他地方军阀的叛乱都是由于大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而世家朝政的一盘散沙更形成不了中央朝廷的凝聚力。
    从这一点上说,郭子仪是极其盼望大唐能出现一个中兴之主,他原本最寄希望于太子李豫,李豫在长期平定安史之乱中赢得了军方将领的一致拥戴,他郭子仪也是积极的拥护者,只可惜豫太子英年早逝,使大唐走上了岔道,现在,他的儿子又再度卷土重来,郭子仪怎么能不砰然心动,况且还有马、白光远、辛云京、荔非元礼等一帮老部下全力支持张焕,无论于公于私他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只是郭子仪为人十分谨慎,在事情没有完全明确之前,他绝不会轻易表态,所以对裴佑的问题他迟迟沉思不语。
    裴佑从郭子仪的眼睛里已经看到了希望,他立刻站起身向郭子仪深深施一礼道:“我今日所言,我想太尉应该明白,太尉是我大唐的定鼎之臣,威望崇高,只希望到了那一天,太尉能够挺身而出,为我大唐重新走向强盛尽一分力量。”
    为我大唐重新走向强盛。郭子仪低低念了几遍,他的眼睛里忽然流出了异样的光彩,一种久违的赤子之火在他胸中重新燃起,他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郑重地点了点头,“好!我答应你,到了那一天我定会挺身而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