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称王》第四百六十四章,最后的匈奴

寒门称王最新章节目录
   匈奴,故称犬戎,本是华夏一支,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合了西域诸国血统,于西汉时成为统一的部落,威震西域,自称“天之骄子”。
    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初的游牧民族,却成为了历代华夏农耕帝国的心腹之患。哪怕在东汉之后,匈奴分裂,北匈奴远遁康居,南匈奴归附中原以后依旧如此。
    那些食汉家俸禄的匈奴官员依旧难改“饿羊”本xìng(关于游牧民族羊xìng说法,请见前章“汉民为狼”),在汉族强大时就内附称臣索取无度,在汉家国力孱弱之时就兴兵犯边,劫掠百姓……
    如此奴xìng十足掘草食根的“饿羊”本xìng,罄竹难书、血债累累。
    等到了有晋一代,大晋内乱后,南匈奴大单于刘渊更是割据自立。
    谁人知道,在匈奴史书上辉煌无比的中兴建国,却是用汉家百姓的鲜血染就而成。..
    而在后世历史上,南匈奴一部虽然最终为北魏拓跋鲜卑所灭,最后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但他们留下的恶行,却永远不会为汉家百姓所遗忘!
    是的,不会遗忘!
    穿越而来,留存着千年后汉家思想的王烈自然不会遗忘。
    如果说石勒所统帅的羯胡部队是匈奴麾下的一只恶狗,那么现在的匈奴汉国才是这一切的罪恶根源。
    这只本属华夏,却忘宗弃祖的民族,纵然天谴也难偿其血债。
    王烈从不期盼这贼老天能降下霹雳,将匈奴灭国;他能做的就是在这乱世,积攒实力,一步步,先灭石勒恶犬。再灭江左叛逆,今rì终于走到这一步。大军兵锋所指匈奴!
    这是大晋境内最后的匈奴,却不是这世上最后的匈奴。但王烈相信,只要今rì能给汉家民族一个奋自强的机会。那已经远遁康居的小小部落,就算出现“上帝之鞭”这样的人物,也终是跳梁小丑,不足为患。
    上帝之鞭算什么。中国人不信上帝;天子骄子算什么,古人敢把天撞破!
    撞破这青天,洗涤这罪恶之源。再用热血补天裂!
    这个世界,天道本就不公,作恶者大都活得逍遥自在,就算偶有身败名裂,也是自身太过猖狂,引得众人嫉妒围攻所致,与这老天无关。
    然天道不公。吾辈即替天行道。
    ~~~~~~~
    当拓跋郁律一脸庄重,将手中石弘亲笔签下的降书递给王烈的时候。
    当远处夕阳下的六壁城,那本属于羯胡的白狼旗帜如石坠落的时候。
    当云霞万丈中,那代表着汉家的黑sè大旗嗖然竖起,血sè的两个大字狂澜迎风激荡的时候……
    王烈的心不自觉的“砰砰”的跃动着。
    这一天。距离他来到这个乱世,已经有二十三年;这一年,距离他实现荣光,近在眼前;这一天,距离他心中的梦想,还很遥远……
    但遥远的背后,那血sè大旗的背后,还有什么能阻挡他腾空而起,俯瞰大地?
    汉族,华夏,大晋,小兵,寒门,王烈的血脉中这些永远无法洗去的因子正随着他心脏的跃动而激荡,今rì他见证了曾经笑傲北地的羯人的臣服,那么明rì将是那千年桀骜的匈奴,向一个民族的血债血还!
    ~~~~~~~
    王烈大军在六壁城只耽搁了半rì,就顺利将城池纳入囊中。
    而匈奴刘乂手下大将章戎率领的三万援军还未等得到这个消息,或者说还未抵达六壁城,就中了埋伏。
    埋伏是王烈亲自率领的,取得石弘的降书之前,他就已经亲自率领三万狂澜军骑兵出了。
    本来按照狂澜军今rì的实力,又是有心算无心,埋伏一支匈奴骑兵,有两万兵马足够,可王烈要的不仅仅是击溃,他要完全的歼灭这支军队,一战立威,让固守左国城的匈奴人看看,什么叫做天威难犯。
    但王烈又不能带太多的人马,就算他有信心劝降石弘,哪怕石弘不投降,城内也自有狂澜军的密探协助攻城。
    但必须要保证围城大军的数量,否则调走太多人马,一旦匈奴人也有算计,比如那刘乂暗中再调遣别的人马来偷袭,那就情势危急了。
    毕竟刘乂手下足足有十五六万,而且全是骑兵,在野战中还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而此次刘乂命手下大将章戎救援六壁城,虽然只给了章戎三万兵马,但却是刘乂手下的jīng锐之一,乃是南匈奴左贤王麾下的狼山骑,乃是为了纪念当年匈奴强大时占据的狼居胥山,也是为了铭记被霍去病率领的汉家大军杀的丢盔卸甲,封狼居胥的耻辱。
    这三万匈奴骑兵都配有当时匈奴少有的半身铠甲,匈奴冶炼技术并不达,就算刘渊立国,掠夺了大量大晋工匠,前后二十几年也不能改变工艺落后的本质。
    当年刘聪手下号称有四十万控弦健儿,真正盔甲齐全的jīng锐也不过十万,而且都在他身为为禁军,
    因此,这些戍边的部落骑兵能有盔甲,已经是难得。
    而王烈手下的狂澜飞骑,虽然兵强马壮,盔甲整齐,但基本以幽州北地晋人为主,段氏、拓跋鲜卑为辅,还有其他各族战士万余人。
    这些人跟随王烈也几乎都身经百战斗,但除了那些异族骑兵,除了一些天赋卓越的人,大多数大晋骑兵却怎么也比不过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骑兵。
    对此,王烈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更多铁与血的战斗,才是锻炼战士的根本。
    而今天他准备率领三万狂澜飞骑的jīng锐一会匈奴骑士。
    之前,王烈和匈奴骑士交手的经历一是石勒率领的匈奴铁骑,但其中匈奴人并不多,更多的是羯人和依附了石勒的汉人以及其他异族骑士;二就是在江左,假冒王导亲卫的刘曜率领的近千匈奴骑士,那可真是匈奴骑兵中jīng锐的jīng锐,差点让王烈战死当场。
    但王烈不怕,至少这一刻,他有信心击溃这所谓不可战争的骑士。
    跟随王烈一起出站的,却是王烈手下大将,现在的段氏鲜卑大单于,幽州之虎段末丕。
    王烈这次来前线,本来是想要带苏良或者冉瞻来协助自己,甚至是段文鸯,但段末丕知道王烈要和匈奴决战,却说什么也要出战。
    当年征北城下,段末丕只是一个军主,率军大战石勒手下大将孔长率领的匈奴铁骑,却因为中了对方的拖刀计,差点被斩落马下,一直耿耿于怀。
    而随后的数次战斗,段末丕都没有机会一雪前耻,今rì自然不肯放过。
    其时,段末丕已经年近四旬,但勇猛不减当年,只是以他大单于的身份,王烈着实不想动用他。
    但段末丕于王烈如同师长,有救命和传送武艺双层厚恩,他的要求王烈还真不好拒绝。
    所以这次王烈带着段末、冉瞻两人来到了六壁城,只是为了保密,段末丕才一直没有出现在众人前,而是混杂在军营里。
    一直到大军出,段末丕才领军做了先锋,冉瞻做他的副将,率军直奔埋伏地点而去。
    王烈自在中军压阵,不鸣锣不树旗,悄无声息,紧随而去。
    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左国城附近地形,左国城net秋战国为白狄、汉为皋狼县。从公元14o年西河郡内迁离石起,这里建为左国城,是南匈奴的王婷所在。
    也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刘渊当年建国之所以能展迅,也正因为他们是第一个在中原建国的胡人部族,颇有些jīng神先驱的意思,所以也才有各个异族的投靠与附庸。
    而刘渊建国后,在net秋战国和秦汉城池的基础上,背靠东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势,扩建了左国城,让左国城形成了内外相依,易守难攻的地势。
    左国城东面靠山,西为大河,南北两面却是平原、丘陵地势。这也是为什么王烈联军入匈奴,不直接攻打左国城,而只能选择先绕路六壁城,从北方攻打此城的原因。
    而六壁城也当之无愧是左国城一道坚固的门户。
    如果石弘不降,联军强攻六壁城,怎么也要付出数倍的伤亡才可能实现,这也是王烈等人不想看到的。
    同样,刘乂派出的援军也只能从北路支援六壁城,而那官道两侧虽无大山,但也是丘陵密布,给了狂澜军一个绝好的偷袭机会。
    王烈打仗,向来以奇为主,这是是他为什么偏爱骑兵的原因,骑兵的机动灵活,千里奔袭正适合他的风格
    而这次他给段末丕布置的任务也不是直接歼敌,而是截杀。歼敌的任务他留给自己。
    王烈并没有将埋伏地点选在丘陵山区,而是即将抵达六壁城的一处平缓坡地。
    官道到这里正好有一个近二十度的上坡,而道路两侧百步内都是密林。
    这里距离六壁城不过十余里,再往南五六里则是一个山谷。
    王烈让段末丕和冉瞻率一万人埋伏在山谷出口,让过匈奴大军。
    匈奴大军一过山谷这种容易被埋伏的地点,加上距离六壁城只有十余里,心里肯定会放松jǐng惕。
    但一旦战事开启,段末丕等人只要稳守山谷,就绝对能保证一个匈奴人逃不回去,而王烈就可以专心厮杀,将这些匈奴彻底歼灭。
    王烈的计划就是这么简单,攻其不备,断其后路,不留一个活口!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