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称王》第四百四十二章,斗法平士族

寒门称王最新章节目录
   w这章算是对王烈思想的一个总结,对或不对,全在个人理解
    对于建康百姓来说,建兴四年初冬显得那般寒意袭人,就算身居在生着火炉的屋中,仍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战感。⒈⒋⒋书!院无。,弹窗 www.⒈⒋⒋GO.COM
    这其中固然有气温持续降低的原因,但更有持续的兵灾战乱带来的心里恐慌,让人失去了安全感。
    江左不比北地,就算再五胡乱华最盛时,这里也能勉强保住一方安定,相对的在这里生存的百姓,也就要比北地的百姓缺少一股悍勇,承受能力也相对更脆弱,也更容易在战乱下失去镇静。
    尤其是昨夜,从子夜时开始的动乱,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日清晨才慢慢平息,这些撕杀人和惨叫声,让躲在家中的百姓如身在地狱一般,对未知的一切更加充满了恐惧。
    并不是他们不想出去查看下详情,但因为大将军王敦早就下了宵禁令,酉时就不准踏出里坊大门,违者以奸细论处。
    因此,大多数的梁山百姓根本不知道昨夜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听得街道上兵马不断奔走,偶尔还会有砍杀声冲进耳膜。
    最让这些百姓赶到恐慌的是,身边不少邻里的房屋在这个夜晚都被意外引燃,就在他们中的某些人大着胆子出门救火的时候,透过紧紧关闭的里坊大门,赫然发现,街道里到处都是倒伏在地的尸体。
    目睹耳闻了这一切的建康百姓瞬间失去了基本的判断,有人甚至开始传言:“王烈要屠城了……”
    也因此,一到早晨,听得街道里喊杀声渐停,这些百姓立刻起身收拾包裹,准备等到天一大亮,就趁城门打开的时候出城避难。
    但还未等他们走出家门,就听见了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梆子声,接着就是自己里坊内里长熟悉的声音传来:“镇东将军、武功侯王有令:吾代至尊巡视江左,昨夜平定叛乱。已擒住逆首王敦,其余逃窜流逆正抓紧追捕,望城中父老安心。士农工商皆可正常出入;我狂澜军将士约法三章,不入民居,不掠民财,不伤民命。如有违令,百姓尽可举报,一经查证严惩不殆!”
    如此传告,在建康城内各个坊间不断响起。
    这些百姓当然不会因为一个通告就相信平安无事,可现在看。这建康城已然变天了,他们也不可能逃出去了,只好躲在家中,祈祷平安。
    又过了半日,的确没有任何兵马进入民居的里坊,反到是里长的声音再次在外响起:“镇东将军、武功侯王有令:昨夜平叛,有误伤百姓、误毁民居者,三日内可去建康郡守府备案。官府统一出资修葺、赔偿;家有病患、断粮者可去建康郡守府申请资助……”
    随着这一道道命令的发布、传达。建康城百姓内心的惶恐总算慢慢消去。
    而随着第一个大胆的百姓去郡守府备案,一个时辰后就领着银钱高兴返家的消息传出,更多的百姓走出了家门。
    随后,开始有狂澜军士兵进入各个里坊,这些士兵也多是在里长的带领下,主动帮助那些房屋被毁的百姓进行整修。修葺之后不但不要一文钱,甚至连水都不肯喝一口。
    王烈生活的后世有一句话。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晋的百姓显然也更相信自己亲身所见所闻。眼见狂澜军如此亲民爱民,不出三日,城内百姓的惶恐尽去,街市里也慢慢恢复了正常的交易。
    建康,这个大晋最大的都市之一,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气象。
    而随着王烈正式控制住城内局势,一条条满载北地粮草、物资的舰船也开进了码头,这些物资的涌入,更是极大的平稳了建康百姓的担忧——原来,王烈将军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百姓就是这么容易满足,战乱之后予其温饱,他们往往就感恩戴德。
    而在街头巷尾的酒坊、茶楼等地,也开始出现了关于王烈、关于狂澜军的各个故事。
    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狂澜军到底是如何进城,又如何战胜了江左中军,很多人都并不知晓,但这并不妨碍大晋百姓对八卦的热衷。
    于是,在某些人的刻意引导下,关于王烈和狂澜军种种美好的形象被顺利树立起来。
    什么王烈是神仙下凡,手下将士也尽皆天兵天将;什么王烈一直爱民如子,本不想与王敦动干戈,但是王敦等人却步步紧逼,王烈无奈还击芸芸……
    而这些百姓不知道的是,在看似平静的建康城内,这几日却着实是风起云涌,有人顺利活下来,但也不断有人死去……
    那一夜,狂澜军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甚至很顺利的就抓住了已经有些失魂落魄的大将军王敦。
    但却没有擒住策划了这一切的王导,根据俘虏的交待,王导在刘曜战死后就已经失去了踪迹,也不知道是逃走还是死在了乱军之中。
    还有就是甘卓率领的江左豪门的水军,一见大势已去,就带着剩下的人马顺江逃走,现在据说已经投奔陶侃而去。
    因为此一战,狂澜军水军损失惨重,王烈也没有能力追赶,只好任他们离开。
    但王烈却绝对不会放任聚居城内的江左豪门世家不闻不问。
    这些人虽然现在没有发出声音,可一旦他们知道王导的事情,或者王导忽然在某地出现,造谣生事,难保他们不会一呼百应。
    因此在表现放松,不惊扰城内百姓的前提下,王烈却秘密派兵马进入了乌衣巷等城内权贵聚集的里坊,在谢琨、庾亮和桓彝等人的指引下,顺利将那些平日与王氏结交甚密,可能怀有不轨的世家家主和主要主事之人,全部“请去”军营喝茶。
    对于这些人,王烈不会滥用私刑,而是经过仔细甄别,看那些是被王导所骗不知实情;那些又是与王氏坑瀣一气,狼狈为奸。
    前者好生安抚,客气送回;后者。大刑伺候,逼出实情。
    五日后,待城内彻底恢复安宁。城内百姓人人传颂王烈恩德的时候,里坊间再次响起传令的锣声:“镇东将军、武功侯王有令,近日城内有大户周氏、陆氏等勾结逆贼王匪王敦,囤积居奇。谋夺百姓钱财;更有琅琊王氏族长王导,勾结胡虏,乱我江左,残害忠良,经父老举报。现定于三日后在大将军府审办,望父老周知,如有冤情着可去状告,如知情不举者同罪论处……”
    状告世家?状告那些平日高高在上,可以肆意凌辱、甚至杀死自己的士族?这一切在这些平民百姓听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但连续几天的宣传,加上王烈刻意挑选出几个平日里欺压百姓民愤极大的士族子弟游街而过,却是很快消除了这些百姓的疑虑。
    尤其是通告中那关于王导勾结胡虏的案情,更让很多江左百姓愤恨不已。
    本来很多人并不相信那个在民间风评极好的王茂弘会做出这种事情。但接连几日。都有狂澜军士兵押解着十几个胡人俘虏游街,这些狂澜军甚至将从王府中抄出的一些王导与匈奴汉国国主刘聪往来的信笺直接摆在郡守府前,供人观看。
    而且那匈奴大将刘曜的尸首直接被放在广场上示众。
    这也怪不得王烈无德,本来他还觉得刘曜算个英雄,想给刘曜一个安稳入葬。但刘曜生就白眉红瞳,这些标志很多大晋有见识的人都知道。正是用来证明王导勾结胡虏的好证据,王烈也只好将他尸首示众了。
    面对这样确凿的证据。百姓们的怒火顿时被点燃了,在有人的引导下。这些百姓涌入了平日看都不看都看一眼的乌衣巷,围在琅琊王氏的府邸前谩骂呼喊。
    王氏本来想闭门不出,但早有狂澜军士兵看在门外,强行将大门打开,供百姓叫骂,但同时却并不让这些百姓进入。
    反而不断劝说百姓们去官府告状,走律法程序,要相信武功侯大人会给大家一个公道芸芸。
    按照王烈的说法,这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民意,但却不能让民意变成暴动。
    很快,王家门外和门内被扔进去的破砖烂瓦都够建起一片建筑了,但王氏的族人却无论如何也不敢出面应对,如今王敦被擒,王导不知所踪,整个王氏人心惶惶,都怕王烈哪一日提兵上门灭门。
    若此刻再激起民变,只要门口这些狂澜军士兵稍微“玩忽职守”下,那整个王府可能就会在瞬间变成一片瓦砾了。
    这时候得不到宣泄的民众们转移了目标,开始有百姓成群结队郡守府鸣冤状告,状告这些大户如何欺压百姓,更多的人也被这些百姓勾起了仇恨,三日内去鸣冤的百姓竟然高达上万。
    若在平日,建康府的郡守就算有熊心豹胆,也不敢接下这么多状告世家的案子,但今日不同往时,王烈显然就是针对这些盘踞江左多年的世家来的,而且哪个敢与他作对,那个就被抄了家,掉了脑袋。
    琅琊王氏大不大,那可以说是和至尊司马氏比肩的望族了,还不是被王烈给压了下去?
    王烈在江左的所作所为,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这些世家,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是他王明扬不敢做的事。
    所以,今日面对这些案情,早就得了王烈吩咐的建康府上下大小官吏,除了一些所谓的清流硬骨头,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归附,对处理这些案件也十分用心。
    任何一个时代,上层建筑都不可能占据社会的大多数,就算是在官场,大晋的大多数官吏也并非大世家出身,至少郡守以下很多都不过是寒门子弟,甚至是贫贱出身。
    而这些人正是支撑起这个社会乃至官场的中坚,所以对待处理大世家的问题上,这些人并没有多少抵触心理,反而有一种反身做主的感觉。
    至少,这些人从王烈的“寒门”出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又一日也能成为这样的英雄?
    面对这般群情汹涌现实,就连策划了这一切的王烈也暗自感慨,这士族世家看似庞大,但在民间的风评却实在差到极点,只要自己给这些普通百姓和寒门一个宣泄的机会,再适当加以引导,那么不用费自己一兵一卒,这些世家就会被百姓的愤怒所淹没。
    王烈,并不是这个时代的逆流者;他所做的,其实是一个决堤者,引导者。他不过是在利用自己的力量,顺着整个时代发展的大潮,引导这些曾经的卑贱者与过去的主宰者进行斗法。
    说到底,从王烈选择了彻底与王敦决裂,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和江左士族,甚至整个大晋士族为敌的道路,至少在王烈的计划中,除了谢家、庾家这样死命支持自己的世家,其余世家都可以抛弃。
    只是在这些人眼中,王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