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称王》第三百三十二章,争斗不休[2]

寒门称王最新章节目录
   彻底孤立司马睿。
    情势一时间似乎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令狐艾却极有耐心的等待着重返令狐家族的时机。
    终于,在第四日,司马睿派刘隗送礼了草签好的协议,正式与王烈为盟,令狐艾也带表王烈应允支持给司马睿和王敦各一批军械;而王敦也随即发出命令,以大将军府的名义,斥责陶侃剿匪不利,造成朝廷官员遇刺、当地百姓流离失所芸芸,命陶侃即刻遣使入建康,布置剿匪。
    随后司马睿也发下丞相府文书,虽然没有如王敦那般严厉斥责陶侃,但同样命令陶侃即刻派使者入建康,商议荆湘剿匪事宜。
    司马睿、王敦,丞相府、大将军府,难得的在同一件事情上达成了统一,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谓的荆湘匪患不过是一个借口,曾经的匪患杜弢早就逃亡了广州,现在荆湘一带除了一些水盗、山贼,哪里还有大规模的匪患。
    至于公文里,那个被刺杀的朝廷命官现在在建康城的郡邸里活的好好的。
    ~~~~~~~
    不过,我们活的好好的信使大人令狐艾,在第五日时就离开了郡邸,而且是正大光明的离开。
    期间费辰派人送来消息,验明一切都已经弄好,只等令狐艾去令狐家族收取老父遗骸。
    随后,令狐艾就正式向司马睿和王敦提出告辞,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令狐艾只说是直接返回幽州。
    相比来时的悄无声息,令狐艾走时,琅琊王和王敦都派亲信去码头想送,并赠送了不薄的礼物,也算给足了令狐艾面子。
    在建康城码头,令狐艾一行辞别送行之人,假意乘船北上,却在渡江后又连夜顺长江东进,抵达了京口县(今江苏镇江)。
    京口,乃是三国东吴旧都之一,西晋时是扬州毗陵郡的治所。
    而从并州太原南渡来的令狐氏一族如今就侨居在京口。
    不过,就算在京口这种人口不过二十万,面积不过三十平里的小地方,令狐家族的实力也实在是不能称得上一流,甚至二流,而压在他们头上的赫然是来自徐州东海郡的王氏一族。
    虽然东海王氏比不过琅琊王氏那般势大,可有晋以来,王氏也出了不少名人,如名儒王肃,还有那和石崇斗富的王恺,其中王恺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可以算是皇亲国戚。
    虽然现在王恺已亡,这一代家中也没有出过什么贤良,但稳压来自晋阳的令狐氏还是绰绰有余。
    尤其是在这几年的争斗中,令狐一族几乎是处处受制,就连仰仗生存的土地也被夺去不少。
    原来,衣冠南渡,士族迁徙而来,原籍的土地却是无法带走。
    而按照晋律,只要渡江的士族,多少都按其实力分配给他们一些土地,令狐氏又用自家的资产买了不少土地,加起来也有千余亩之多。
    可这些年来,东海王氏却在京口周边大肆收买土地,不断扩张势力。
    京口靠江海,又是丘陵地带,土地资源本就稀缺,不久就与令狐氏所占之地发生了纠葛,王氏非称几百亩原属于令狐氏的土地是自家所有。
    令狐一族自然不甘心土地被夺,奋起反击。
    士族夺地,虽一般不会动刀动枪,但互相之间也是计谋百出。
    双方争执数月,那京口县的县令不敢得罪两家,官司一直打到了琅琊王府,司马睿为保公正,将案子发给扬州刺史处理。
    因为东海王氏和司马家有亲戚,扬州刺史自然暗中相帮,却弄出了大量所谓的地契证明,证明那土地本是东海王氏手下佃户耕种,后来因为战乱荒芜后才被令狐氏得去。
    而按照所谓的律法,这样的土地是不被保护的,所以判决令狐一族让出良田五百亩给王氏。
    这一下子几乎去了令狐一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三分之一还多,但令狐氏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无奈之下,求人说和,总算只让出了三百亩良田,息事宁人。
    而令狐艾的父亲令狐德拥有的三十亩良田就在其内。
    得到土地后,东海王氏也象征性的赔偿了令狐氏一些银钱,却还不足市价的百分之一。
    经此一事,令狐氏士气大衰,这种软弱可欺的样子,也更吸引了其他士族的窥探。
    直到这些年,令狐氏交好与司马睿为敌的王敦,更送族中子弟入军中为官,这才逐渐扭转了局面。
    而小小的京口也成为了司马睿和王敦的代理人的争斗之所。
    这些事情,有些是令狐艾在家族时,就已经发生的,有些却是令狐艾离开后才发生的。
    而其中的厉害,费辰身为情报头子自然打听的一清二楚,否则令狐艾就算再机敏聪明,也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头扎进这争斗的漩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