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称王》第一百六十一章,王烈募兵[2]

寒门称王最新章节目录
   性。
    众人一拥而上,一个时辰后,却是帮胡大海他们做了不少工,胡大海的一张大嘴都快咧到耳朵上了:“这敢情好,若是每日都能来帮工,我老胡可就轻松很多了。”
    王烈笑道:“海叔,现在你就是我们的后勤总管,这些事情是你要做的,我们只能帮你一时。”
    胡大海闻言,老脸拉了下来。
    王烈却又道:“不过过些日子,你这里就有人手可用了。”
    胡大海闻言,高兴道:“是什么人?”
    王烈神秘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一行人绕过修建的城墙,很快进入了内城。
    城内的街道也被清理的更宽阔整洁,路两边照着草原之都盛乐那般,都修建上了排水的明渠以及四面合围起来的垃圾堆放点,每天有太守府招募的固定的清扫人员进行打扫。
    确保了城内的干净整洁,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这个时代因为环境卫生问题,引发的各种疾病的流行。
    城内百姓的房屋,也由太守府出钱修葺整齐,单这一项就花费了数千金,但却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而最让王烈高兴的是,一路醒来,平舒县城内的商业氛围越来越好,来往的行人、商旅不断,已经逐渐恢复了战前的繁荣。
    不单是岑言的商行买卖兴隆,费过的酒馆也是人满为患,费辰已经带人把分店开到了蓟城。
    而且其他买卖在这些人流的带动下,也逐渐发达,很多商家都在店外立着木牌,招聘伙计。
    生意好做,大搞城市建设,都极大的开拓了劳动力市场,从而让百姓有钱花,有饭吃,百姓有钱就会投入市场再消费,整个沧县已经逐渐步入一个良心循环。
    而且,王烈现在控制的岑氏商行和是楼居酒馆,为他带来的效益更是让他捧着账本就笑开了花。
    单这经营鼓风机和曲辕犁的商行,以及经营火龙烧的酒馆,每天带给王烈的利益就可以用日近千金来形容。
    加之王烈这两年来积攒下来的银钱,还有这次在沧县抄没渤海徐氏,以及其他不良豪强、士族的家产,现在王烈最不缺少的大概就是手头的流动资金了。
    有了资金,王烈心中很多的设想就可以动手来实现,逐步变为现实。
    有了资金,王烈才可以更好的收拢人心,发展军力。
    至少,王烈要拥有更能维护这经济、这利益的防御体系;要拥有能攫取更大利益的武力装备。
    而现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项目投资,更不可能用这些钱去买官。
    所以,这段时期王烈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在章武郡范围内大范围募兵。
    西晋初年,朝廷采取的是兵户制度。如苏良,就是三代为兵,兵户低贱,属于大晋的贱籍之列。
    当兵为国流血牺牲,军饷不高,地位更差,谁又愿意为这样的职业流血出力呢?
    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几乎没有百姓愿意自愿从军。
    而西晋末年,尤其是自永嘉之乱后,各地刺史、郡守拥兵自重,互相征伐,一则兵户大多逃亡成为了流民,二则战乱不断,损失惨重,兵户补充的数量还抵不过一次战斗的消耗。
    所以,各大势力又开始采取募兵制与兵户制度想结合的办法来征兵。
    募兵,顾名思义,采取自愿形式,当然有些地方也采取强行征兵,如抽丁制,几户抽取一男丁,百姓却依然畏惧,不愿当兵。
    就算是募兵,进入军队后也一样是从小兵做起,如王烈当日,若非自身勇武和机缘巧合下,几乎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且大晋军饷本就不高,一月一般是三石粟米,或者是十钱。
    军队内虽然管吃住,但粗茶淡淡饭,又怎能保证战斗的体力?
    因此这些军饷想要积攒下几乎不可能。
    而且,西晋末年,朝纲颓废,军官多有克扣军饷。三石粟米落到士兵手里,能有一石半已经不错,而且其中还多掺有沙石。
    因此,在大晋,当兵几乎是百姓最不愿做的职业。
    但王烈募兵,却又不同,首先规定一人当兵,全家享受免税三年的待遇(商贾之户则享受减免三成税负的待遇)。
    同时,对家有军卒之户赠送太守令狐艾亲书的牌匾“保境安民,光荣之户”。
    对于参军的个人,除了每月有五十文铜钱为军饷,每年年终还有额外的两百钱奖励。同时规定严禁克扣军饷,一经发现,杀无赦。
    如果因战事战死,则士兵父母归狂澜军养老送终;有伤残,全部安排进狂澜军开设的工场,充当民工,一样管吃管住发工钱。
    这样的乱世,很多人乱饭都吃不饱。如今,狂澜军却用如此优厚待遇募兵,自然吸引了大批报名者,不出三日,前来报名的附近乡镇,乃至其他州郡得到消息前来的青壮,加在一起足有三万余人,硬是把小小的平舒县城挤得水泄不通,甚至野外都有帐篷林立,有些青壮干脆就露宿荒野,等待报名。
    而相应的,王烈对对参军士兵的要求也格外提高。
    其一,年纪要求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军官可以适当放宽年限,但其他要求则更高)。
    其二,身高要超过七尺(汉尺,一米六),没有不良嗜好(赌牌、酗酒,如隐瞒历史,一经发现严惩不殆),要能举得动五十斤的石锁。
    其三,要家有两子或以上,只选其一参军,以防止战死沙场,造成其户断后。
    其四,要遵守命令,考场上设置若干环节、圈套,考验报名的青壮是否遵守纪律,不遵守纪律者,一概除名。
    其五,若有一技之长,如打铁、医术等技能者,可优先考虑;如果能识千字以上,或能举起两百斤石锁,则直接任命为什长,视今后表现,优先擢升。
    条件一颁布,前来报名的青壮却足有一半不合格。
    当然,这些不合格的青壮,王烈也不会轻易放过,胡大海修建城墙、开采山石,以及未来开采无烟石炭和大面积垦荒种粮都需要大量青壮劳力。
    王烈名胡大海和岑言在城中广贴布告,以岑氏商行的名义招募佣工,待遇也比其他行业优厚。
    如此,一万五千初期被筛选下来的青壮,到有一万余人选择留在了平舒。
    只此一此,王烈就平白得到了一万多忠厚、肯干的青壮储备。
    随后,经过严格考核,王烈又亲自坐镇选拔剩余的一万多青壮。
    对于那些奸猾之徒却是一个不要,选拔出的都是性格憨厚的平民子弟为多,如此又淘汰了五千人。
    最后,王烈共从入围的一万人中又选出了七千人,为三军之数。
    在王烈看来,军不在多,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下,他已经拥有近五千人马,其中骑兵就有两千多,已经可以说是实力不菲,再加上这七千人,却正好是一万两千人,已经可以组成六个中等之军,或者两个互相配合的作战集团。
    若再多,资金虽够,但粮食却已经明显不足,虽然王烈已经趁今年秋粮下市,收购了足有数十万石,但毕竟他现在掌控了一郡之地,境内有户近六万,人口三十余万,家底这么大,很多东西都要算计着来才更有利于未来发展。
    军队即成,王烈依旧担任整个狂澜军的校尉,领督护之职(自封的)。
    卫雄和令狐泥则各为三军统帅,皆为狂澜军都尉。
    其余人,如苏良、冉瞻、胡大海等人也都以校尉的身份各领一军或数军。
    此时,狂澜军军中装备了很多新式装备,如已经研发出的新式手弩和小型床弩,如正在研发的明光铠,还有王烈一直准备作为大杀器使用,却还没进行研制的的黑火药,这些哪一样都是王烈赖以生存的根本,却是不能外泄。
    为此,王烈还特意从跟随自己时间最长的青山村猎户和鸡鸣寨老兵之中选拔出三百人,为狂澜军军械研究场的专门卫兵,领头的是王烈最信任的苏良,执行监管的则是性格最谨慎的白文。
    而从这时起,狂澜军的军械场也成为整个狂澜军发展的源动力,里边不仅仅有战争需要的武器和铠甲,更有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的奇迹。
    如此,三千骑军,九千步军,五百为工兵营,王烈手下的狂澜军终于初步形成了后世横扫天下的雏形。
    [w w w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