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传奇》十六、诗词之引用

帝师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帝师》里面,涉及的诗词文章非常多。
    按照诗词的作者和文中呈现的面貌,差不多可以分成三类:一、直接引用;二、文词改写;三、摹写原创。
    因为个人喜好的关系,虽然明知道自己的水平非常非常有限,可是落笔行文的时候还是经常性忍不住在古人千锤百炼、岁月大浪淘沙的诗文里面修修改改,增加进自己的言语意思。所以,三类中后面两类加起来,单就数量而言,几乎也可以和最前一种分庭抗礼了。
    其实,这里的引用,也不是很标准很规范。
    虽然文后(篇章段落之后)有注,但是道出诗词的人物角色不可能自己蹦出来说,“啊,这是某某某的诗/词,出自哪里哪里”。诗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那就是他们做的,或者《帝师》这个异世界里面的人做的。从这个角度,确实是大大侵犯了古(近/今)人的著作权。但庆幸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跑来跟我争这个版权问题,这只能说,是恰恰钻了没人能够争辩的空子,充分占我们悠长历史上无数名家才子的便宜,而避开了“剽窃”这顶绝对恐怖的大帽子。
    不过,这是小说。
    但,虽说规矩上不是那么森严,引用的目的,还是很清楚的。
    在合适的场景,让人物说出合适的话,让故事情节自然流畅。
    为恰到好处体现人物性格,要配用上恰当的诗词。
    恰当的、好的诗词,也是人物的文学修养体现。
    最后,才是小说行文的文采问题。
    一章一章慢慢磨出来的《帝师》,虽然前后行文很有些变化,但是在这一点上,基本上还是统一的:引用诗词,最看重的首先是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当时所在环境,尤其是全篇转用,一定小心注意到诗词原意与文章的配合。
    引用的头一篇,是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的大作,由上方未神念出,直接归到了北洛风氏开国君主武德皇帝风靖宇的名下——要说“剽窃”,简直光明正大。
    刘邦的文才,呃,不太好说。不过他对儒生的态度确实比较糟糕。只这一首《大风歌》历代传唱,歌咏不绝,堪称诗中警策。移到风靖宇身上,“文采不逊色武功”的开国皇帝,身份、气度、心境,估计差不多;三句话,民谣式的短歌也容易唱出佳作来。一百多年、两百年流传到异国,被太子身份的上方未神念出来,想想这一位的身份心志,也是有所契合的。“安得猛士守四方”的上位者的忧患烦恼,于是引出另一段男儿心性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的诗作,多奇诡、多苦吟,真正慷慨雄壮的不多。但这一首是不同的,尤其相对于整体寄情生活的南园诗更加突出:极豪气,势迈盛唐,极得称道。李贺本身是才子,有经济志向,但因为“避父讳”的制度平白断送了为官进身之路,愤慨郁闷可想而知,这首诗里面也可以看出牢骚的成分。让青梵念出这一首,虽然口中说着“德业以成大统,功名以慰平生”的话,针对了上方未神,其实很有一点言外的意思。当然,西云大陆没有凌烟阁,也未必有将功臣绘像供奉的传统,上方未神无法深入了解青梵吟诗的涵义也是可能的,但这些并不至于影响他对于整首诗的感知。按照现代文学接受论的观点,读者可以超越文本,或者说读者的接受决定其对文本的解读,那么即使有部分语词的不深知,上方未神依然可以非常出色地把握全诗……呃,这里不是要讨论上方未神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造诣,我的意思是,简单来说,这首诗用在这里是合理的、没有问题的——回答很久以前,有读者针对这首诗的置疑,上方未神如何理解凌烟阁的意义等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似乎是穿越文中,大家最喜欢引用的经典诗词。几乎每一次被“翻唱”,效果都是不同凡响。毕竟,千古绝唱,百炼胜金,情、景、意、辞都是绝佳的。悲欢离合的感叹,但愿人长久的祈盼,一时之情与浮生常景的融合……或者只要有亲朋离别,唱出这首词都是合时。于是也不能免俗,让主角也起舞高歌了一段。不过,依着文意,青梵的情绪颇为激烈,愤忿之意出于言表,有“高处不胜寒”的凛冽,却还没到“此事古难全”的释然,所以只让他唱了上半阙便即打住。但对此词烂熟的青梵必然深知“人长久”、“共婵娟”的意义,虽然不说出来,内心其实自有期冀自有主张,跟下文所谓“自我折磨”和“放开自己”是有所呼应的。亲友家人的感情在青梵一直很强烈,配上这样一首词,勉强也算不辜负坡老心意了吧……
    引用,或者,大方一点说,不客气地“窃用”古人诗词给自己小说的角色以增加人物光辉,对于无法像曹雪芹那样超一流作家做到几乎完全原创的作者来说,大约是很难避免的。但既然用了别人的诗文,就要尽可能配合意思,这在我而言,算是自己的底线、对古人先人最起码的尊重。所以《帝师》里面尽有将经典诗文归结到柳青梵等等名下的,但用的时候必定首先注意情境内涵。小说里面有两场大规模地引用诗词的:一是第三卷五十二章,太宁会盟和谈双方的主要人员在大湖和酒家两处各自的一场较量,一章之内一口气用了13首诗词;二是第四卷的第一章,写花朝的诗文酬唱作乐,用了7首。加起来20首有一半都归结到柳青梵名下,甚至撰了一本《馔玉集》的诗文总集,说其中收了他百首诗作。如文中所列,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词,欧阳修的《采桑子》,还有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名篇多被收罗其中——比较起其他网络小说,估计这是同类情节中最不客气的一场霸道“侵权”。不过披着民间歌儿、馆阁弹唱之类的外衣,或者权作文士间彼此的应酬,因而消减了规模可能带来的震撼。另外,也怀着一种“擦边球”的心理:毕竟青梵从来没有自己嚷嚷着说这些就是自己原创,不过他按着记忆中唱出来被人听见,人家就一意要扣到他头上去罢了!当然知道这种在现代社会是不好的,根本性错误的,不过为了青梵在那个世界完美形象的塑造……毕竟小说还是小说,不是实事,不是历史。
    除了开头三篇,大规模的集中的全篇、连续引用,目前只出现过两次。但是抽取一篇中一两句话或是几个字的情况,在小说中就非常普遍了。比如青梵唯一女性影卫花弄影取名的《天仙子》词,比如风司冥在战场绝境想起“力尽关山未解围”、“相看白刃血纷纷”的《燕歌行》诗,比如风胥然赞誉文士后辈时随意道出“腹有诗书气自华,雏鸾清于老凤声”和“江山代有才人”的句子,比如上方重华寓意深远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比如君雾臣恰恰配合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境的“无雨无晴斋”的旧居……等等等等,俯拾皆是。但每一处都有用意,都考虑了情境人物,并非是轻易引出。
    《帝师》当中,引用得最得意的,应该是**《沁园春·长沙》的下半阙。在相似的场景下不嫌重复地引用了两次——青梵依旧没有自己说,“啊,这是我做的”,相反,第二次面对御华焰的时候,他直接坦言“这是用别人做的诗词”。不嫌重复,实在是爱极了这首辞藻精美又气度非凡的词: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没有绝大心胸气魄,如何写得出这样的文字?配合了大宴的场景,有柳青梵这样的身份、地位、词采、声望,还有本身的性情,才觉得引用在这里不算突兀,不算扭捏造作,才算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其实,引用,应该是作文的第一等基础功夫:分得出好与不好,辨得清适与不适,断得明用与无用,才能把诗文引得恰到好处。在这上面费老大心思工夫,或许有为修练而修练的意思,但终是一份求学问道的情趣在——毕竟许多时候,那些学问法门都是在人不经意间扣开的。由此深入,又如何知不能觅得通幽曲径,最后归于治学之正道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