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传奇》八、茶

帝师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很喜欢茶。
    结果在《帝师》里面,搞出了一本所谓《茶经》。列了三等四等多少等名茶,硬生生扣给柳青梵一个嗜茶的癖好。
    《帝师》里的《茶经》,说是经,其实是以品论茶,基本顺序这样:第一品“云烟雾露”,第二品“银叶金针”,第三品“玉团沁雪”,第四品“竹青”。后面的就没怎么提到。
    不过中国文化史上,真有《茶经》。唐代陆羽编的,很有名。讲吃茶(南方人管“喝茶”叫“吃茶”的很多,事实上,几乎入口皆“吃”,连“味”都不放过)的用水,器具,采制、烹煮、饮用方法,好茶产地,顺便还配了一堆图。后来人,慢慢品评出名茶、好茶,顺带上好茶具、好茶点等周边,组织起来也可以称为“茶道”(?),只是不强调日本那种仪式性和意义性超强的“一期一会”,更多是一种高品位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红楼梦》妙玉对茶的一番见解评述,差不多可以见出这种对“茶”的文化态度。
    不过,我就是单纯喜欢灌茶水而已。
    喝的最多的是绿茶。一者颜色漂亮——最爱青色嘛!二来江苏本产绿茶,烟雨江南,温润水乡,配上清凌凌、淡悠悠、蒙蒙也似烟雨雾霭的绿茶,脑子里再转一转“春风又绿”,感觉人生本来就该是如此一样。第三么,应该就是家里的习惯。红茶喝得少,只每年冬天用来暖胃醒神的几回,乌龙茶或许要跨过吴越向南到闽才更普遍些,不比这边从小喝惯了的绿茶上口。
    说到这里,顺道插一句,这四五年来倒是喝上了乌龙茶。是一次黄山脚下茶场,尝到了两品极好的乌龙茶,一个名字叫做“云雾”,另一个颇香艳,“东方美人”。前者水润氤氲恰如其名,后者则尤其香甜,尝过唇齿皆甘,就算继续喝白水,也会觉如掺蜂蜜,不愧称为“美人”。当时小气些,才各买了半斤不足,不上三月喝得干净,后悔顿足,倒是渐渐知道也开始向乌龙茶出手(口?)。
    最近常喝的茶,是铁观音。自己喝,很可怜地买几块钱一两的,也能对付;偶然奢侈一把,六七十块一两,也有过。为它能泡得久,没那么多三开四开的限制,遇到我这一觉顺口就恣意拿茶水涤肠的,总能多撑住些。碧螺春龙井雀舌银针之类,一旦有机会自然不肯错过,只自家平时泡茶,实在受不了这头泡水不用四泡水必丢的麻烦罗索。还得配茶具,身边用的紫砂小壶,挺可爱的一把,夏天还不够一口。端在手上很有派头,不过更适合有品味懂雅趣能生活的人,跟我这动辄掉进钱眼里头且坚决不肯出来的家伙实在不怎么搭调。
    碧螺春之类,总是太贵。“贵”包括两种:一是价钱,再不济的,新茶三五十块一两也都正常,别说时不时就瞄到上百——喝茶是做基本饮料的,又不是专心指着它减肥。二来,没事在家泡着茶玩,配上茶壶茶海的一大套,桌上一摆,看着都像是贵族误作偷渡客,被恶人绑到了贫民窟。所以从前家里常备的,也就宜兴的当年炒青(或妙青?总搞不太清楚,向来是直接到茶场打了大包跑的)。七八块、十来块一两的,滋味已经极好,香气、茶汤的颜色都漂亮,也能经得住泡,不至于四开后第五开绝对索然无味。常怀疑,这样的茶怎么就不入品呢?或许是产得多,且大部分拿来研了末做袋泡茶,反倒叫人轻贱了。
    袋泡茶之类,其实很不喜欢。没那种茶叶在水中沉浮舒展的鲜活感,起码的色香味一下子失了两道半,剩下半道滋味,还得看各人运气。不过花茶倒是接受一袋一袋配制好了的——自己弄,一则烦,二是难配齐全。打底的基本茶叶,品质过优过劣都让人觉着浪费。至于纯喝来调味玩儿的,比如青竹叶子配两粒小玫瑰,荷叶煎水泡冰糖菊花,或者薄荷凑上干柠檬片,多半都是弄起来有趣胜过喝起来滋味的。不过总被说这样喝那样配可以健康减肥,倒经常害得喝茶的兴致落到最低。
    现在返回来说《帝师》里头。《茶经》提出了最先四品名茶,第四品“竹青”不用说,文章里头写的已经很详尽,几乎就是炒青(妙青)的感觉。剩下的是前三品:“云烟雾露”,“银叶金针”,“玉团沁雪”。玉龙团是很有名的白茶品种,不过,提这个名字,我最先想到的其实是“且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银叶金针”更好说,银针也算是茶中名品了,如果是新茶,嫩嫩的芽叶只一点葱黄,又满满细密绒毛,看起来是雪一样茸茸的白,到水里滤出青黄新绿的色彩,那真是极漂亮,看看也能醉人的。至于“云烟雾露”一品,历代品茶有这样一个说法:“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说的是茶的一等水是扬子江心的水,最好的茶叶则是蒙山顶上云雾茶。蒙山茶属贡品,产量稀,罕有,据说滋味也是云雾深处的“只应天上有”。虽不曾尝过,想象景致,就忍不住有些痴了。还有“雾露”,据说是王母宝瓶中“真水”,纳天地之水势,可以润泽万物之灵。两项被凑合在一起,做了西云大陆《茶经》第一品的“云烟雾露”。其实这也暗暗配合了主角的身份,毕竟,他父亲名讳里头,可是带了一个“雾”字。茶也是文章最常用的道具,心情啊,波澜啊,人情冷暖啊,往往就都在这小小的一杯里面了。不过,可不愿意生活中也真这么多弯弯绕绕的讲究。安稳一杯在手,就有浮生半日闲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