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秦王本纪》第十二章得意门生

三国志秦王本纪最新章节目录
   凉州,雍州以北,并州以西,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故地,秦汉以前还属蛮夷之地。经过秦汉的同化,虽然纳入中国版图,但因当地少数民族极多,所以氏族观念还是较强,汉人很难得到当地人的肯定。但却有两个汉姓家族例外,在凉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是韩氏家族,一个是樊氏家族。
    韩家据传,乃是汉高祖刘邦时天下兵马大元帅韩信的后代。刘邦的天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一大半都是韩信帮着打下来的。但韩信却因居功自傲,在后来的“权力争斗”中被刘邦的老婆吕雉(就是“吕后”。)和刘邦的心腹谋臣萧何(萧何可以说是发现韩信的伯乐,史书上记载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始终被认为是“慧眼识英才”的典型范例。然而不想韩信最后却是被萧何设计害死,故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俗语!)棒杀在未央宫,史称“未央宫事件”。
    韩信被杀之后,刘邦感其功绩,未曾诛其九族。但怕皇帝“翻脸不认人”的韩家老小还是跑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凉州,隐姓埋名,与凉州当地人同化,过起了安生日子。
    后来,吕氏(吕后)一族专权,欲要篡夺刘汉天下,但却被刘氏子孙剿灭。之后,吕氏一族便被打上了“乱臣贼子”的标签。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老婆吕雉,也被冠以了“妖后”的恶名。
    有了如此由头,为了不再让自己的祖上背负“屈杀功臣”的恶名,刘邦的子孙便将杀死韩信之事全都推到了“妖后”吕雉和“狗腿子”萧何身上,并且寻到隐居在凉州的韩氏子孙,欲要恢复他们祖上韩信的爵位。
    然而深知皇帝的脸,是张无法预报的“晴雨表”的韩家人,表示“压力”很大,不想再当官,只想安心的当老百姓。为此,当时的皇帝为了收买人心,便只能给韩家以银财赏赐,并教地方官给韩家以扶持。
    如此行事之后,深感朝廷天恩的韩家人恢复了自己的韩姓,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植和自己先祖韩信的威名护佑下,迅速成为凉州当地的大族。
    经过东汉初至西汉末近四百年的长盛不衰,韩家人虽然在朝廷为官者寥寥无几,但韩氏家族在武威跺一跺脚,那凉州也是要颤上三颤的。为此,凉州的行政主官虽然是“州刺史”,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凉州,却以汉姓的“韩氏家族”为“精神领袖”。
    樊姓在中原来说算不得什么大姓,在凉州就更数不着了。然而不知祖居山西的樊家祖先何时到达凉州之后,竟然发现了“凉州马好,中原好(喜爱)马”这一商机。于是,樊家祖先便在凉州收马,而后运至中原去卖。一来二去,樊家的贩马生意便越做越大。
    做大之后,知道自己非是本地本户的樊家人,明白外来的汉人想在凉州立足有多难。所以为了把生意做长久,樊家人自己赚钱的同时,也开始“惠民”。
    樊家收马的价钱,往往是普通马贩的两倍。如此,又过得一二年,以牧马卖马为生的凉州百姓便都知道了“武威樊家”。有了品牌效应后,樊家人的“童叟无欺”使凉州的百姓们对他们深信不疑。后来,不用樊家人四处收马,凉州百姓有了好马都会自动送来武威。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普通马贩的“饭碗”便都不保了。不过,深明“有钱大家赚”理论的樊家人,为了不因砸了人家的饭碗而结仇。樊家人便又把“散户”们集结起来,组成贩马的“商会”。如此会“做人”的情况下,樊家人在凉州深得民心。而“集团化”经营之后,樊家人不仅使凉州百姓得到了实惠,自己也是受益匪浅。中原地区好马之人皆知“凉州樊家”,想要买凉州的好马,也只找“凉州樊家”。
    正所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凉州人不仅可以吃饱还能吃得更好的樊家和让凉州人有了精神寄托的韩家,已然被最是排外的凉州人完全接受。如果有人说“汉人”的不是,凉州人不一定会反对;但是如果有人胆敢在凉州说“韩家”和“樊家”的不是,那他可就要“倒大霉”了!
    且说似韩家和樊家这样的大族,人丁可谓兴旺。然而作为族长的一脉却是数代单传,无论娶得多少妻妾,作为族长之人膝下仅是只得一个男丁,这代的韩氏族长和樊氏族长也不例外。
    因为韩家和樊家在凉州的地位举足轻重,故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韩家人和樊家人乃是世交。这代的韩氏族长和樊氏族长是“发小”,他们三代单传的“嫡传孙子”便也是“发小”。
    因为韩氏族长和樊氏族长两个老家伙身体都还硬朗,他们感觉自己都能干到“退休”。为此,他俩便都决定不再费什么“二遍事”,将族长之位传给儿子之后,再教儿子传给孙子,而是打算直接将族长之位传给孙子。
    为此,韩樊两个老家伙对各自的孙子都是管教极为严格。说句托大点的话,韩樊两家族长的孙子的培养模式基本是照搬了帝王家“东宫太子”的培养模式。在两个孩子五六岁上,韩氏族长和樊氏族长便给他们找了一位“名师”。
    自公元160年“积石山大捷”之后,便基本被皇帝“架空”的段?一直赋闲在家,过着“一天三个饱,外加两个倒”的“等死日子”。
    当韩氏族长和樊氏族长持着重礼、带着各自的孙子来到段?的新丰县侯侯府,与段?说明欲教两个孩子拜其为师的来意之后,段?二话没说,便收两个孩子做了徒弟。
    段?为什么答应的这么干脆呢?是因为韩家和樊家的势力吗?也是,也不是!
    段?自被架空之后,还不到四十岁的段?深知自己有些“功高震主”,觉得自己复被启用的机会已然微乎其微。为此,有些壮志未酬的段?便想找一些精神寄托。
    当韩氏族长和樊氏族长把各自的孙子带到段?府上,与段?说明来意后,段?便知道自己的寄托所在了。因为韩家和樊家在凉州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段?觉得自己若是收两个“族长接班人”当徒弟,那教好了这两个徒弟,便等于“稳”住了凉州。为此,段?未加犹豫,便即答应了两个老家伙的请求,收两个小孩做了徒弟。
    说这话时,是公元162年,两个小孩,一个叫韩遂,五岁;一个叫樊稠,七岁。此时,远在西平的马腾也是七岁,但却没有韩家和樊家两位公子的命好。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名师,只有辘辘的饥肠和手中的柴刀!
    上边提到段?的“功高震主”,可能有些朋友会有不解,说“段?不就是取得了一场积石山大捷吗?有什么震不震主的?”。
    其实,“积石山大捷”只是段?戎马一生的一个“短影”,段?在对羌作战上所取得的成绩举不胜举。为此,在对待外族的政策上,往往是“以和为贵”的中国,才会在尤为懦弱的东汉后期有一段“段?屠羌”的辉煌战史。
    然而在当时时代的大背景下,段?的这种行为却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在东汉的后半段,对外战争中,“战败――割地――赔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似段?这般不仅打胜,还把敌人打得四处逃窜的情形却是十分“不和谐”的!
    连皇帝都认为打不赢的仗,你段?给打赢了,是说你段?能耐,还是说我皇帝无能呢?尤其令皇帝不爽的是,你个段?还只打胜、不打败,你到底是在向外族耀武,还是向我这个皇帝扬威呢?
    为此,出生在那个年代的段?必将成为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就像近代史上的林则徐一样!
    相信因为“禁烟运动”而成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很少有人不知道。但是,在当时昏腐的清政府中,似林则徐这等“为国家为民族”的为官者确属“异类”。
    以至于后来清政府总结“鸦片战争”失利的原因时,竟然有人提出这样的理论。说“这事怪林则徐,如果不是他搞什么禁烟运动,而是让人家外国人继续好好的做‘生意’,那么便不会有战争,不会有战争,便不会有失利了!”。听了这番理论之后,与会者竟然大都同意了这样的结论。
    相信听了这种“吃了饭还得拉屎,干脆我们就别吃饭了”的“SB理论”,所有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想去“抽”那个“放屁”的人。
    但十分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身处那个年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