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秦王本纪》第一章羌袭金城

三国志秦王本纪最新章节目录
   一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做事,必然会有得失。一个淡定从容的人,开始利欲熏心,哪怕是迫不得已,那他也将因此付出代价。从这部开始,王成终于要迈出他称霸一方的脚步了。为此,他会因为改变历史,受到上天给予的惩罚,他身边的人会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他越接近权力的顶峰,死的人便会越多。这是部野史,不是神话,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死,包括王成在内。如果您只喜欢看砍瓜切菜大破敌军,可以带着对以往故事的美好回忆,到此为止了。当然,有些已然被大家铭记的人,是没必要离去的;然而有些需要大家记住并怀念的人,却会离去。因为只有死,才是刻骨铭心的!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晋语?国语》中有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部落虽然部众甚多,但在后来著名的“炎黄之争”中,仍是败给了黄帝部落。落败之后,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融合,成为华夏族(现今汉族的先民)。另有一小部分炎帝部落向西迁徙,与当时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后来羌族的先民。
    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为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方式(大家请注意,“姜”字乃“羊字头”下面加一“女”字,是为母系社会的表达方式;“羌”字乃“羊字头”下面加一“儿”字,是为父系社会的表达方式。)。在甲骨文中,姜、羌两字亦常通用。因姜、羌均象征头戴羊角头饰之人,故以羊为图腾,起源于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西羌,便供奉炎帝,视其为祖先。因此,西羌与奉黄帝为祖先的汉朝便算有着世仇。(今时今日,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大前提下,我们已然消弭了部族间的纷争,统称为炎黄子孙!)
    公元168年,刚刚年满12岁的刘宏登基,成为东汉的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
    西羌闻此消息,羌族中继“研种羌”(西羌的传统部落,以姜为姓,世代族长皆为羌族首领――羌王。)以后,出现的最强大部落联盟“先零羌”(因“先零羌”实力强大,故汉朝时期的羌人叛乱,多以“先零羌”为主要力量!)的首领,时任西羌元帅的李文侯,向当时的老羌王建议,“出兵金城,进取中原”。时任西羌丞相,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北宫伯玉附议。
    然而自年轻时便与西汉作战多年的老羌王,实在是不想再打仗了,故便没有采纳李文侯和北宫伯玉的建议。自此,李文侯和北宫伯玉认为老羌王已然“昏聩无能”,人前人后对老羌王颇有微词!
    公元172年年底,老羌王莫名的死于自己的“羊皮大帐”之中,本应顺位继承羌王衣钵的独子莫名“失踪”,羌中事务由元帅李文侯和丞相北宫伯玉暂代。为了转移老羌王莫名死去的视线,手握羌中大权的李文侯和北宫伯玉迅速向汉朝发动了一场战争。
    西汉时期距离西羌最近的边境城市是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金城太守陈懿手下有一年轻将领,名为麴义(就是前者“又是王成”中,提到过的那被赵云不到三合,便即挑于马下的袁绍“先登营”主将!),时任金城司马。
    麴义乃西汉哀帝时尚书令鞠谭之后,祖上原本住在平原。因鞠谭牵扯进东平王的“瓠山立石”(简单点说,就是西汉哀帝的儿子东平王听闻自己的封地瓠山之中有一奇石,竟然自行立起,以为是自己“当立为帝(地)”的吉兆,便带着自己的老婆去拜谒。而后,东平王又弄了一块和这奇石相似的石头,放到了自己王宫的后花园,没事就再拜谒一下。不想此事,为与东平王有隙之人知之,便将此事添油加醋的说与刚好在病中的哀帝。哀帝便以为儿子东平王盼着自己早死,好早点当皇帝,故才“祭祀山石,诅咒自己”。一怒之下,哀帝将东平王批捕入狱,因此事牵连进去的大小官员不计其数!)事件获罪,鞠谭的儿子为了避难,由平原将家下迁徙至金城,改为麴姓,成为金城的一大氏族。
    麴义自小好习弓马刀剑,与羌中豪帅李文侯和北宫伯玉交好,晓习羌斗。故麴义所带金城兵马,皆以骁锐称闻。
    公元173年春三月,在羌中执事的李文侯和北宫伯玉暗中结连麴义。因祖上之事,外加当时之势,早已对汉朝心怀大不满的麴义,便即杀死金城太守陈懿,引了羌兵进驻金城。
    金城被羌军所夺的消息迅速传遍西凉,驻于西平的东汉护羌校尉伶征闻知,便即起兵,率领驻守西疆的三万汉军赶往金城,欲复夺汉家土地。
    当日,伶征引军到得金城地界。汉军刚刚于金城外二十里下寨之后,便即有小校来报伶征,说营门外有一自称“金城司马麴义”之人引了部分金城残军,于营外求见。
    伶征闻言,急忙招麴义进得中军大帐。进得大帐之后,伶征询问麴义有关金城失守之事。麴义便将事先编排好的“羌人袭城”之事,说与了伶征。因“羌人袭城”确有其事,只是麴义隐去了“自己杀死太守陈懿,放羌人入城一事”,代为“羌人乘夜袭了城门,突入城中,陈太守血战殉国,自己侥幸得脱。今闻伐羌大军新至,特引残军前来相投”。故伶征信以为真,安慰了一阵“辛苦”的麴义,又赞了赞麴义的“忠心”,便教人安排麴义和其手下“金城残军”往营中休息去了。
    是夜,在伶征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麴义引着自己手下的“金城残军”开始在汉军营内放火,并杀死营门守卫,放早已在外准备多时的羌军进营。于是,很多仍在睡梦之中的汉军便成了羌军刀下或大火之中的亡魂。
    大杀一夜之后,三万汉军尽破,死伤过半,大部皆降。伶征亦是重伤身亡,仅有伶征手下的一名“参军”引着残军五千得脱。因麴义甚为熟悉金城地形,此次设计伏杀汉军,为的只是聚歼,故麴义事先教李文侯和北宫伯玉将由金城通往东汉国中的归路尽皆封死。为此,侥幸得脱的那位“参军”引着五千残军,只能往羌中投来。
    我们先放下“参军”引着“残军”往羌中之事不表,只来说说这名“参军”。想必只说“参军”,无人能猜出此人是谁。但相信我一提名字,大家便会知晓。不错,这人便是这几章“西凉往事”中的主角――马腾。
    且说马腾乃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父亲马肃曾任天水兰干县尉,后因羌乱,马肃失官,流居西平,娶羌女为妻,生下马腾。
    马腾年少之时,马肃夫妇便相即亡故。失去父母后的马腾因家中贫穷,又无产业,便只能昼起往山中砍柴,至午后方回城中叫卖,以来养活自己。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正是马腾在成长历程中这段不堪回首的“自力更生”岁月,才使马腾未及成年,便即将身体锻炼的孔武有力,身长八尺有余。
    且说马腾十三岁那年,即公元168年(灵帝登基的那年)。为防羌族有变,在朝中大臣的“建议”(灵帝才当皇帝懂个屁啊!说是“建议”,倒不如就说是“决定”!)下,桓帝朝大司农张奂的徒弟伶征被封为护羌校尉,派往西平,以防西羌。
    自伶征到任西平之后,便在西平太守边章的协助下,开始招募勇士,以充戍边守军。逢此良机,马腾便即弃了柴刀,进入军营,吃起皇粮。
    虽马腾年纪还小,但身体洪大,面鼻雄异,兼且性格贤厚,身旁之人无论老少,都很敬佩于他。于是,马腾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为伶征所知。待伶征见过马腾之后,甚是喜爱。又闻马腾身世,知道其父也曾是汉官,伶征便即收马腾为义子干儿,留于身边。
    马腾成为伶征的义子之后,伶征每日处理公务之余,便即授马腾武艺。虽然马腾自小未曾习武,但是多年来为了糊口所练的“砍柴功”,竟让马腾也打下了深厚的“功夫”底子。为此,不过三年,马腾便将伶征教他的一套“张家刀法”(伶征的恩师度辽将军张奂的家传刀法!)融会贯通,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因此,伶征更加的器重马腾,在马腾刚刚年满十六岁的时候,便即提拔马腾为参军,参赞军机大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