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1900》259【强者自尊

逐鹿1900最新章节目录
   继大清国谢罪专使亲王载沣兄弟之后,非正式访德军事代表团在叶长生的带领下,也行将结束使命,踏上归途。
    波罗的海南岸的基尔军港是代表团计划访问的最后一站,目的,无非是在陆军的行头下尽量地去了解海军这个军种。跟随舰队远程航行可以了解海军,视察军港的运作,同样是了解海军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基尔是德国公海舰队的母港,也承担着规模不大的波罗的海舰队的锚泊、修理任务,在基尔军港东面不过几百里,就是德国著名的伏尔铿船厂。此时的军港热闹非凡,庞大的船台和浮船坞成为除港口的军舰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那里有错落中又带着某种节奏感的铆钉声,指挥大型起吊机吊装部件的哨子声充斥着整个军港,更多的,是那些骨子里带着挑战意识的德国水兵们,他们总是很忙碌的样子,列队而过或者是围着自己的舰船仔细的检查。
    此时,身为陆军的叶长生、吴佩孚、张云松等人,无疑会产生一种“自己是局外人”的感觉。军种不同、国籍不同,这种局外人的感觉背后,更多的是羡慕的情绪。
    来到德国才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德国。百年前的德国还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国家,而现在呢,则是欧洲陆上强国,正在积极地谋求海洋霸业!来到德国才会被德国的氛围感染,这是一个几乎快疯狂的国度,但这个国家的人很有规矩,他们的规矩就是强国!就是军事化的一切!他们从小孩子开始,一直到五十五岁,都会和军事发生联系,无论男女!
    叶长生一路行来一路感慨,实在忍不住激荡的心情了,干脆转身看着张云松问道:“干臣。你说说,咱们武毅新军真要是碰上德军,究竟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张云松愣了一下,总参谋官有些太过了吧?还在人家德国的军港里就谈论这个问题?何况,这个问题是基于一个不切实际地假设,有什么意义呢?哦,还是有的,这个假设推演下去,能够看清楚当前大清关外与德国的差别。说起来,当今的德国本土比东三省大不了多少!
    旁边的吴佩孚见张云松在犹豫。忙插话道:“叶总,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嗯!”依然白面英武的叶长生不自觉地学会了李焘的做派。此时也是一样。
    “毫无疑问,我军必败!”吴佩孚顿了顿,见叶长生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化的东西后,才继续道:“当然,在战争初期,我们会用一些新的战术来重挫德军。但是,在技术不成问题地时候,战术的东西是很容易学习、运用地,当拥有技术优势的德军学会了我们的新战术后。战场上就纯粹是实力的比拼,国家战略的比拼。目前,我辽西的国防战略才开始起步,而德国已经建成了一套实施他们国家战略的体系,这样一来,双方的战争就如同一个少年人跟壮年人的争斗。”
    叶长生地脸色开始变化了,他转向防波堤外的波罗的海。一脸唏嘘的神情。见他如此,其他人也没有继续说话的意思,就在大家以为谈话将结束的时候。叶长生突然转过身来,面对所有随行的武毅新军军官道:“真地难以想象,庚子年的大清国要是没有大帅,会走向何方?”
    这个问题无人能够回答,却都能体会到问题背后的深意。
    了解德国、了解西方之后。才知道大清国与列强地差距有多大!那是国家整体实力上的差距。绝对不是人多人少,地多地少的问题!工业化之间的差距仅仅是表象。更多的是在于人。看看,看看周围地德国人吧,再回头看看咱们地国人!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反应到最高地层级,那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是基础,就是在这个关键的基础上,大清国远远落后于列强!
    “子玉说得好啊,这是一场少年人,不,应该说是幼童与壮年人之间的角逐。大帅可以为咱大清国顶住庚子年的战争,却未必能够顶住未来更大规模的战争!诸位请看,今日之德国,完全是在为应对更大规模的战争需要而运作!国民不觉醒、不自强、不学习,则国力永远不可能强大,战争打的就是国力,新奇的战法只可逞雄一时,只可能赢得战术上俄胜利而非鼎定战略结果。”
    “总参谋官,标下有话。”随员队伍中一位挂着少校军衔的年轻军官有些怯生生地插话了,在叶长生随和地点头后,这位军官才道:“标下以为,德国处在中欧的战略地理位置上,处于快速工业化之中,同时与法国有着旧恨新仇,他的国家战略重点在欧洲、在针对西欧,其远东战略只是策应其欧洲战略。当前,德国和俄国有神圣同盟条约,法国和俄国是亲密的全面合作关系,而在东欧和巴尔干,德国和俄国的扩张政策发生了剧烈的冲撞,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德国势必会遭遇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面对一个法俄联盟。这种情况与我们的情况完全不同,对应的战略自然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等待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升到敌手那种程度时,才去谋求大清的战略利益。”
    叶长生沉吟了一阵子,喃喃道:“四万万五千万人呐!这是个问题。看来,还得有相当数量的先锋才是,我们,不就是先锋吗?”
    “是!”军官们齐声应答,同时立正,二十多个人的代表团队伍也生出一股子威势来。
    不远处,一群德国水兵打起唿哨,还有几个还翘起了大拇指,冲着黄皮肤的军人挥动。
    德语的立正声突然响起,水兵们立即收声,纷纷站队,很快就队形严整,朝着船台方向行礼。
    陪同军事代表团的德国军官立即对翻译小声说了几句,来自驻德使馆的翻译点点头,立即报告叶长生道:“叶军门。是德军参谋总长史里芬伯爵将
    叶长生有些诧异地看向行来的一群德军高级军官们,这些将军们正向水兵队伍回礼。
    史里芬伯爵,德军参谋总长,在大清国军事代表团访德几个月的时间里根本就不曾露面。此时,他来干什么?视察海军军港还是别有所图?难道是冲着军事代表团来的?
    叶长生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答,一位德国陆军中将加快了步伐,走近代表团,将陪同地军官召唤过去说了几句。
    “叶将军,史里芬伯爵将军阁下请求与您会面。”
    德国人请求见面?!翻译一脸难以置信的容色愣了一会儿神,在德国陪同军官客气地重复一遍之后才回过神来。急忙向叶长生翻译。
    “非常感谢,非常高兴与伯爵将军阁下会面。”叶长生说完。向代表团发出口令:“立——正!向德意志帝国参谋总长史里芬伯爵将军阁下,致礼!”
    一群德国将军手触尖顶军帽的帽檐列队行来。打头的一位须发花白,双颊蓄着络腮胡子,上唇还有一抹翘起的八字胡,显得成熟而威严;加上军服上挂着上将军衔,胸前有一排的勋章,身后有一群将军陪同,其中还有叶长生等人熟悉的瓦德西元帅,德军参谋总长的威势确实不小!
    这个会面在军事外交上是不对等的。却足够分量地表达出德国陆军对清国武毅新军的态度,也足够分量证明,武毅新军在东北问题上地地位,在远东帝国政治地位,牵动了英国、俄国的利益,也势必牵动德国地目光。否则,史里芬不会在“百忙之中”来到基尔会见年轻的叶长生。
    基尔军港海军军官餐厅。中德军人坐满了餐厅正中的一张长方形餐桌,叶长生、吴佩孚、张云松等人恰好与德军的史里芬、瓦德西、坎基伯格等人相对而坐。
    “……叶将军,这是一次军人之间的交流。应当按照军人的规则,外交官们的那一套,在此是不合时宜的,对吗?”作为主人的史里芬清楚自己地目的,也知道应该摆出何种姿态来争取远东最有活力的军人团体对德国战略的支持。因此。此时的史里芬忽视了黄皮肤军人与自己的年龄差别。也忽视了双方国力的巨大差别,一番话说得相当客气。却又透着军人间地直接和亲热。
    叶长生微笑着点点头,伸出右手示意伯爵将军继续。在没有弄清楚德国人的目的之前,他不想在这个场合上说过多地话。
    年轻的清国将军对德国将军表现出来的敬意让史里芬很满意,他回了叶长生一个微笑,干脆站起身来,扫视全场后,提声道:“我尊敬的瓦德西元帅不止一次对我说,远东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存在;帝国驻华公使穆默阁下也写信告诉我,这支精锐军队地存在正在影响远东地格局。难以想象啊!”
    说着,史里芬有些滑稽地耸动着肩膀摊开双臂,引来德国将军们的一阵笑声。武毅新军军官们则是一脸严肃中露出一丝笑意,礼貌地笑意。
    “我的副官汉斯中校,也就是叶将军的陪同副官,他每天向我报告大清帝国武毅新军军事代表团的情况,以至于把我从书桌拉到这里。因为我已经确定,瓦德西元帅、穆默阁下的评价是极其正确的,不,还不够,我的直觉告诉我,远东帝国将会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更大的军事奇迹,就因为她拥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军官团!”
    伯爵的手向餐桌对面的黄皮肤军官们挥动了一下,加强了他肯定的语气。
    驻德使馆的翻译显然已经从最初的惊讶中恢复过来,几乎是同步地将史里芬的话转告叶长生。
    叶长生暗吃了一惊,他是此时才知道,陪同代表团的中校是参谋总长的副官。他礼貌地站起来,向史里芬立正致意后道:“阁下,谢谢您的赞誉。不过,我们还要向更加强大、更加专业的德意志帝国军官团学习。”
    史里芬摇头咕哝了一句,翻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汇,向叶长生道:“不,不是学习。是交流。”
    交流?这德国人是真的把在远东的宝全数押到武毅新军身上了?不管了,有句话还是要送给德国人的!叶长生暗自斟酌了一下,决定将李焘要转达给德军地话,就在此时此地送达。
    “史里芬伯爵将军阁下,确实,目前大清国和德意志帝国都面临相同的军事战略态势,那就是面对东西两面的威胁。在战略上、战术上,两军确实有很多交流的必要。目前初步的交流,已经在锦州达成,在锦州有德军顾问团。有克虏伯和毛瑟的枪炮厂,正在兴建卡尔蔡司公司的分厂。在海军建设上,武毅新军筹组的辽河舰队也需要德国海军的全面支持。作为一个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国家,我们面对德国朋友地帮助,在感激的同时也非常惶恐,因为我们拿不出相应地东西回报德国朋友。不过,在加强交流、延续友谊的时候,我们能拿出的是一颗真切的
    趁着翻译还在工作,叶长生向吴佩孚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