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622熙熙而来的商贾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拂菻国是古籍中对拜占廷帝国的称谓。亦称大秦或海西国。
    对于大明的儒林人士来说,那个国度的情况是极为令人愤恨的,而这种愤恨却偏偏成了这些威尼斯商人在大明朝野受到欢迎的原因。丝毫没有戒心的唐奉先回来之后,为其引荐了许多商贾,而这些商贾又为其引荐了许多朝中的官员,礼部尚书陈迪就是其中之一。
    陈迪对于这些从拜占庭来的威尼斯商人本来是一点好印象也没有,甚至不屑见上一面,的确,他作为朝中的一品官员,也没有人敢为这些商贾引荐当朝的一品大员,但是当陈迪从一次闲谈中得知拜占庭王国的近况后,却大为改观,表示愿意接见前来的威尼斯商人。
    因为皇上一直试图开放的海禁,成为文官集千户的一块心病,虽然现在还未曾开放,但是他们已经感觉到皇上的决心,正在想法设法劝谏皇上的时候,拜占庭的来客突然让他感觉到一点契机。
    通过了解,他们感到拜占庭王国的下场,简直就是给大明定制的教科书。
    拜占庭现在的危机真正的来源是哪里,过于授权的分封诸侯,这个在大明已经有效的得到控制,强大的商人集千户,以利益为主,左右王国的局势,这才是文官集千户想要让皇上知道的。
    “力田所以富国也。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奸轨?奸轨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大家。流通不产生财富,是生产产生财富!资本既然不能在生产领域得以积累并发挥其真正的职能,生产便会出现萎缩。要之,对于一个生产萎缩的社会来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规律,大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样就带出一个结论,以商求富的规律,只有在生产相应发展的前提下才具有实际意义。盲目从商潮。只会贻害生产的发展。最后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动乱。
    非常清楚明了,而且精辟入木,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拿来劝谏皇上的话,皇上听不进去,但是现在却出来了一个鲜活的例子;都市谪仙。比如拜占庭王国现在的尴尬。
    陈迪等人在接见拜占庭来客时,询问的十分详尽,来客中包括商贾、传教士和雇佣军等等很多人,也使他们对于拜占庭的历史了解的基本算是透彻。
    这个原来被称为罗马帝国的王国,也曾经有过盛世的表现,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曾经一直是西方最发达的国家。它的货币索利都斯长期以来是各国流通的通用货币。
    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几个大国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发达的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萨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廷帝国的重要贸易港口。拜占廷的进口物资主要包括丝绸、毛皮、奴隶、粮食、贵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珍禽异兽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资则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
    这一切都和皇上当初建立海关时描述的差不多,而的确也造成了拜占庭王国的一度繁荣,但是商业可以给其带来繁荣。也能给其带来灭顶之灾,现在拜占庭的状况,不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吗?
    来自于欧罗巴大陆的商人左右了王国的局势,他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当国家需要他们出力时。他们却是以自我为中心,让国家不但无税可收、无兵可征。而且还为联合起别的国家一起对抗自己的君主。
    直到把国家败坏的不可收拾时,才想起了自己的后路,但还不是为国家出力,而是寻找对自己更有利的国度进行依附。这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什么区别,可能唯一的不同,那就是游牧民族用弯刀和铁蹄,而商人们用钱来破坏国家。
    文官集千户的几个领袖人物强忍着心中对这些来自拜占庭商人的厌恶,还是完成了他们最初的调查,因为皇上不喜欢引经据典,更喜欢详尽的数据和鲜明的例子,他们为了劝谏皇上不要轻易言商,算是自降身份委屈的和这些商人们交往着。
    但是大明的商人却是惊喜的发现了文官集千户的变化,对于这些平日连看也不会看自己一眼的大人们,会这么关注外国的商贾,那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难道这些老爷们转性了?还是皇上出现了关于贸易的口风,让这些最会察言观色的大人们开始讨好皇帝的决定?
    大明稍微显得紧张的局势,至少在中原和江南得到了缓解。所谓不成熟的运动会,在来自于拜占庭商人的鼓吹下,也得到了大明商人的大力协助,这个是皇帝朱标没有想到的。
    造成这个巧合的原因,却是这些来自于拜占庭的商人,为了迎合大明与自己国度的亲切感,而刻意营造出来的,关于古代的希腊奥运会,随着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巴罗,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特别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后,更认为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宣布废止奥运会。连运动会比赛的各项措施,也在拜占廷人与歌德人在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时毁失殆尽。
    但是在逐利而来的商人心里,宗教总是不那么重要,更何况不讨好大明皇帝,基督教根本没有机会在大明传播,凭借这一点。传教士们迅速被说服,并投入到建设体育设施的积极之中。他们是狂热的宗教分子,但是不能排除其中有博学的人才。基督教禁止了西方进行体育,但是却没有禁止这些传教士博览群书。对于千余年前的盛典。还有谁比这些禁止的人更为清楚呢?
    消息很快的被皇帝朱标得知,并且诏谕接受来自于拜占庭的协助,命令怀庆大长公主的魏国公都尉,永春侯王宁负责与拜占庭人的接洽,对于运动和观赛场地进行建设,但是严令一定要保持住大明特色,他可不想中国以后出现一个类似于罗马竞技场之流的古建筑,那样的话,恐怕会遭到几百年后大明子民的唾骂。
    对于商人的心理,皇帝朱标多少算是知道了一些;绝对侵占。借助现在他们的积极性,皇帝朱标终于觉得是开始办官方钱庄的时候了。这些商人不是想讨好皇权,以便于他开放贸易吗?
    那皇帝朱标就给他们这个机会,反正贸易早晚是要开放的,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让这些商人提前做些贡献。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时值景泰八年的五月,这个月,正是征东大军踏上日本本州岛的时候,而朱棣也没有再给辽东造成麻烦,而是聚集了一定的部署之后,现在和鞑靼进行积极的联系,欲集合朵颜三卫和鞑靼的力量一起。虽然对此后果朝廷有些担忧,但毕竟不是急于一时的事情,鞑靼也不是那么好劝说的,朱棣身为大明皇子的身份,要想进一步和鞑靼关系,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帖木儿的大军虽然势不可挡。但是有了瓦刺等蒙古残余作为缓冲,在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之前,帖木儿想来也不会大举进攻内地,要不,不会到了五月。帖木儿在别失八里已经聚集了近三十万大军,仍未有进军哈密的迹象。
    朝廷使节傅安已经启程北上,在没有具体消息传来的时候,大明朝堂之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而就在这个五月十八日,皇帝下诏,由户部开始成立大明通商钱庄,是为大明官营钱庄,仿造民营的范例,在京师建设总号。
    所以起大明通商钱庄这个名字的原因,那是给商人们以心理暗示,让他们想,皇上建设钱庄的意思是为了通商而用的,因为在大明之前,钱庄的存在是以金银店、柜坊等形式,主要办理的业务无非就是金银冶炼、兑换,以及存在不同货币时的相互通兑。
    长期存在的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蒙古人欲专行纸钞,但是在江南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使钱庄一度得到了发展,但是金银店、柜坊兼营兑换价钱往往是随心所欲。不断投机倒卖,企图牟取暴利。
    大明现在统一钱币,宝钞得到了保值,而铜钱、金银的作用正在逐渐的到装饰之用,这种业务又随之惨淡起来,只是民间一些有信誉的商贾私下运作,并没有浮到水面上来,那官方办钱庄是什么目的,还不是为了方便以后的开放贸易吗?
    商人在热切期盼着一个月后大明通商钱庄的成立之同时,也在奔走相告着这个喜讯,远远比大明周报的传播速度还要快捷,全国各地的商家,稍有规模的几乎都派人来京师守候最新的消息。
    当然,皇帝朱标没有盲目开始就实行存、贷业务,因为在如今的大明,不管是交通还是现实中老百姓的观念,都不可能一下子做成像另一个时空中银行的那种规模,因为皇帝朱标十分清楚,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
    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第三阶段: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货币兑换业便发展为银行业。
    要想达到那个地步,必须要经过这三个阶段。事情牵涉到很多,必须要一步一步的来,他首先从货币兑换和金银买卖、兑换下手。
    但是却加上一条,承担兑换货币的同时,还要承担债券发行等事务。债券的发行是为了募集大明征伐日本的资金,说好了,由战争后所获得的利益偿还。或者是卖掉战争后所获得的利益之后进行偿还。
    可是在这个年月,谁听说过这种业务呢?就连户部的官员们听的也是迷迷糊糊,再加上皇帝朱标在另一个时空所懂的只是一个表面,深处他也不知道。不过幸亏皇帝朱标所推荐的永嘉、永康学派的人加入,很快的就将条文拟定了下来,大概意思就是说,发行债券仿造民间借贷之法,有利息共存,但是远远低于民间私下借贷的利息;巅峰圣王。
    同样,大明通商钱庄的建立,少不了从威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