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559试探(中)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这是在太祖高皇帝面前,你和朕皆是太祖高皇帝的子孙,所以就不要多礼了。”朱标望着转过头来,望着山脚林立的石碑、雕刻。淡淡的说:“在父皇面前,今日只有兄弟,没有君臣。我们进去吧!!”
    “刘超,你们在这里等着、任何人不得靠近,否则……。”
    皇帝好像还说些什么,但谁也没有听清楚,看到皇上举步踏上石阶,往享殿行去,也不敢阻拦,只是用一种敌意的眼光看着朱棣,仿佛是说,你要是敢轻举妄动,就算是王爷,我们也绝不会放过一样。
    但是朱棣却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从容,反而紧盯着皇帝的背影,不知在想些什么,在的提醒下,才举步跟了过去。
    五楹五进的孝陵享殿里,静谧肃穆。朱标已经提前命所有的人离开,此刻独自一人在烛光煌煌的太祖皇帝和马娘娘神位前,亲自点燃香炷,插进灵像前的巨大香炉内,然后退至蒲团跪下行了拜揖大礼。这是皇帝除了祭拜天地、列祖列宗之外,唯一屈尊的行为。
    拜谒之后,朱标就站在空寂无人的大殿内,孤独的听着身后的脚步慢慢的靠近。仰视朱元璋和马皇后那永远也不能再改变表情的遗像,用余光看着朱棣在重复着刚才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可是他忽然觉得,朱棣的脚步异常沉重,似乎使人有种悲凉的感觉。
    “皇上,不知这次召见微臣……。”
    “四弟!”朱标打断朱棣的话,挥手说。他心里清楚,这次的谈话,可能决定着以后大明的走向,必须用什么打动朱棣,在来之前,让捎过去的小包,已经使朱棣心生忌惮。现在该是怀柔的时候了。
    朱棣的话语一顿,接下来又听朱标说道:“在父皇面前,我们都是朱家的子孙,没有君君臣臣。只有辈分亲情,四弟在父皇和皇祖母面前,还是喊我哥哥吧。”
    朱棣欲言又止,转脸见到伫然而立定的父母画像和灵位,顿时觉得有股暖流涌上心头,道:“大哥,清明刚过,你让四弟来,是不是有话要说……。”
    说着说着骤然停下,因为朱棣发觉自己是在说废话。来时路上的措辞,被这个大哥我的举动无形中击溃,使他说也说不出来。
    犹豫了一下,咬牙道:“大哥,你还知道什么?”
    “不该知道的。基本上都知道了。”朱标茫然若失地说:“大哥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请四弟过来,一起问问父皇。”
    朱棣往前走了两步,慢慢的将小包递给朱标,而后者接过,看到已经拆开过的痕迹,心里一动;辣妈萌宝,总裁不爱请离婚。打开这个小包,里面是一个锦盒,锦盒内只有一张纸条,朱标取出,凑在香烛上点燃,火光一闪。要是有旁人在侧,就可以看到里面赫然写着:“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正是这十一个字,让朱棣心里忌惮的来到皇陵。也正是这十一个字,敲打着朱棣已经认为很坚强的心灵。
    看着灰烬飘于享殿的地砖上,朱标用一种几乎哽咽着的语气说道:“父皇看到这张纸条,也不知道会怎么想,四弟,你我都是朱家的子孙,大明也是朱家的天下,四弟若是觉得心里不甘,只需说一声即可,大哥自会择机禅让,四弟又何必受到外人蛊惑,离间我们朱家的骨肉之情呢?”
    听到这句话,朱棣从骨肉亲情中渐渐冷静下来,道:“大哥,四弟没有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在父皇、母后的灵位前,我发誓……。”
    朱标心里却是闷哼一声,那里会上朱棣这个当,脸上一片悲痛,拦道:“四弟,现在父皇和皇祖母的享殿,是咱们自家人在说话,难道四弟还要瞒大哥我吗?今日,大哥说的都是真心话,四弟,有什么事情,我们兄弟不能当面说清呢?”
    朱棣迟疑地说:“这……这可能是有所传言,但是四弟绝无这个心思,大哥,你难道不知道四弟的为人吗?”
    朱标停止了话语,默然注视着朱棣,恭敬而有礼的说道:“当着父皇和皇祖母的面,四弟,你说,难道袁珙没有给你说过类似的话?那和高丽李芳远的约定呢、纪纲、穆肃、郑和、王景弘呢、金忠的五千团练呢……。”
    看着朱棣吃惊的望着自己,朱标知道对方不是吃惊于自己知道的多,而是吃惊于自己的直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部分朱棣认为很机密的事情都提了一下,因为他已经吃准,自己写给朱棣的那张纸条上的话,虽然不中,但相差亦不会太远,有了这个凭仗,所以干脆一股脑的说了很多。
    朱棣被朱标这么一激,反而神情倒是渐渐冷静下来,待到朱标停止,马上反问道:“大哥知道这么多,为什么还要让四弟在京师里如此逍遥,是想看四弟唱戏吗?”
    说完,自己发出了一阵渗人的惨笑,仿佛是自己遭到了愚弄,朱标向前走了两步,愤然转过身背对着朱棣,反诘道:“四弟,大哥知道这么多,却什么也没有做,难道四弟还不明白大哥我的心意吗?”
    朱棣语促地说:“你……?”
    朱标接着说了一句朱棣怎么也想不到的话,只听他说道:“无论别人怎么说,大哥相信从四弟的心里,是不想这样做的。”
    朱棣只好继续沉默,心里思考着大哥我到底想做些什么,两眼呆然望着父母的画像,说不出话来。
    “但是四弟不想,不代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想……,”朱标话锋一转,语出依旧是惊人:“谁不想有开国之功,谁不想有从龙机遇,远有昔日宋太祖陈桥黄袍加身,大哥想也许非他意愿,也算是逼不得已,否则,诸将失去了利益所在,未必不会拥立别人。”
    顿了一下,朱标狠了狠心。继续道:“近有当年廖永忠船沉韩林儿,难道真的是父皇授意的吗……。”
    朱棣心里一惊,猛然抬头拦阻,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很犯忌讳的话题。却被朱标抢先一步说道:“四弟不必担心,这些都是父皇驾崩前对大哥所说,父皇说,若是那小明王得了天下,诸将不过是元帅府一班从属而已,但是父皇登基,则众将都是开国元勋,功利之心,人皆有之,相较之下。取利重则拥之……。”
    “这也是父皇对待那些所谓功勋之臣毫不留情的缘故,盖因他们起初是为天下大定,最后则是为了荣华富贵,所以,大部分元勋不是忠于朝廷。而是忠于自己而已。”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朱标稍微感觉有些口干舌燥,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看向朱棣,他原本也不奢望自己能用这些话能打动对方,只是还有些话要说,那就要看朱棣的反应如何了;重生之“傻阿呆”。
    朱棣半晌无语。看着朱标,眼中露出诧异的神色,这还是自己印象中的大哥吗?这还是每当自己从边塞回来,都缠着自己讲边塞战事的大哥吗?
    再转眼看那已经成为灰烬的纸条,叹了一口气,问道:“为什么要给四弟讲这些?父皇将天下传给你。自然有父皇的道理,但是一味的心慈手软,岂不辜负了父皇的一番心血?”
    朱棣这番话说出来,等于是间接默认了朱标刚才所说,这份干脆利落。倒是令人感到意外,更令人意外的是,言谈中,竟然还指责朱标不该对自己心慈手软,一时间也让人捉摸不透到底是心灰意冷,还是以退为进,曾经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标怎么想他也不过分。
    不理会朱棣的话意,朱标摇摇头,自顾的又说道:
    “大哥我遍阅群书,也想找一个答案,无意间看到一个故事,就讲给四弟听听,也看一下四弟的意见如何。”
    朱棣后退一步,迟疑的又望了一眼父皇的画像,做出洗耳恭听的模样。
    从前,在东海边有一个渔夫,家里很穷。他每天早上到海边去捕鱼,但是他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每天至多撒四弟次网。
    有一天早上,撒了三哥次网,什么都没捞着,他很不高兴。第四弟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他觉得太重了,简直拉不动。他就脱了衣服跳下水去,把网拖上岸来。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铜质的净瓶,瓶口用道家的符咒封着。
    渔夫一见,笑逐颜开:“把这瓶子带到市上去,可以卖它十贯铜钱。”但是他抱着净瓶摇了一摇,觉得很重,里面似乎塞满了东西。于是就想:“这个瓶里到底装的什么东西呢?”他就揭开瓶口上的符咒,然后摇摇瓶子,想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但是什么东西也没有。他觉得非常奇怪。
    隔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样子非常凶恶的妖怪。
    渔夫一看见这可怕的魔鬼,呆呆地不知如何应付。一会儿,他听见妖怪叫道:“大禹,不要杀我,我再也不敢妨碍你治水了!”
    渔夫告诉这个妖怪,现在距离大禹治水已经几千年了。那妖怪就说:“渔夫,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
    “我犯了什么罪?”渔夫问道:“我把你从海里捞上来,又把你从净瓶里放出来,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要杀我?”
    那妖怪就给渔夫讲了一个故事,原来,这个妖怪是一只当初阻止大禹治水,引潮逞凶的蛟龙,被大禹捉住之后,封在净瓶投到海中,为自己做过的恶孽恕罪,这个蛟龙就想:谁要是在一千年之内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使他终身享受荣华富贵。一千年过去了,可是没有人来解救他。蛟龙又想谁要是在一千年之内救我,我就把全世界的宝藏库都指点给他。可还是没有人来解救他。然后又想到,谁要是在这一千年之内里解救他,我就满足他的三哥种愿望。可是整整过了三哥千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解救这只蛟龙。于是蛟龙非常生气,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准许他选择怎样死。”
    听完蛟龙讲述后,渔夫知道不好。连忙装作不相信净瓶能装下蛟龙的样子,将其骗进瓶中,再用原来的符咒封存起来,才逃脱了性命。并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世人。让人们小心这只恩将仇报的蛟龙。
    朱标讲完,看见朱棣一副茫然的样子,知道他当然没有听过自己脱胎于《天方夜谭》中的故事,就像自己当初听庞煌说这个故事一样有些茫然的模样,于是问道:“四弟,不知你对大哥我讲的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
    小心的想了一下,朱棣回道:“这个故事,与墨者东郭先生适遇中山狼同出一典故,乃恩将仇报之范例也;一闪成婚:首长的温柔陷阱!”
    “还有吗?”朱标等了一会,看见朱棣再不出声。于是问道。
    朱棣摇摇头,表示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