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498召见朱高炽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皇宫之内传出的消息已经过去三天了,慌得大臣们惴惴不安,终于结束了休沐,该是朝会的时候了,所以清晨便赶到午门外等候,文武官员在左右掖门外整齐地排好了队列,一片肃穆,在清晨的凉风中默默地期待着。
    今日天气朗爽,含丹曙色浸润着绚丽的朝霞。一阵带着哨音的鸽群掠过午门上空欢乐飞去。短暂的静寂之后,忽然响起惊天动地的激越的鼓声。
    官员们猛一振奋,下意识地整肃衣冠,轻轻咳嗽两声,彼此对视一眼,又迅速站好。紧接着,洪亮浑厚的钟声敲响了,左右掖门徐徐开启,文武百官依次相随鱼贯而入,悄悄地走过金水桥,谁也不曾瞥一眼桥下御河那粼粼碧波,无声无息地来到皇极门丹墀下,文官西向武官东向夹道站立。朝阳如同巨大的火球赫然跃起,奉天殿的大院内洒满金光,巍然矗立的殿阁显得无比壮观,殿宇两旁鸱吻上悬着的金铃在微风中轻轻摇荡,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空旷的大院里显得格外寂静,那些木立着的皇家仪卫一个个肃立如塑像,纹丝不动,脸上毫无表情,各执紫赤方伞、扇、幢、旌、幡、麾、纛、旗、钺、星、瓜杖等列于丹墀东西两侧。
    明盔亮甲英武威严的鸣鞭校卫在御道两旁僻僻啪啪炸响静鞭,便有一鸿胪寺值班官高声唱道:
    “皇上临朝,百官见驾!”
    文武百官在内阁大臣们的率领下按文武品位依次踏入大殿。两鬓稍白的洪武皇帝端坐在盘龙金椅上;习惯地摸摸头上的皇冠和滚龙皇袍。两只深不可测的眸子有意无意地俯视着向他行大礼山呼万岁的群臣。
    “众卿平身。”
    “万岁万万岁!”
    朝臣们又整肃地分东西站立,没有一人敢交头接耳大声喧哗,连咳嗽都要忍着,否则便属失仪。经过连日来的休沐调整,出班朝奏的大臣一个接着一个,奏禀山东河南的开仓赈灾;两浙江西两广福建的严惩贪官;屯田辽东的政策改变等大事,奏了近一个时辰。
    朱元璋一律以低沉平实而简短的语气表示圣意:“知道了!”“朕思虑后再说。”“交予内阁议处。”“很好!”“敕汝户部审核数据,”……偶尔也插问两句。一个时辰后。朱元璋的额头便沁出虚汗,身体不觉往龙椅上斜倚,几乎是半闭着双目听着大臣们的奏事。
    当兵部尚书奏呈关于遵旨置行太仆寺于山西、北京、陕西、甘肃、辽东事时,朱元璋谕示说:“马政一事尤为当务之急,国家强盛,军旅勇武,在于多有良马。着太仆寺严督紧抓,与买的里八剌所属、以及塞外诸夷多设马市,毋庸懈怠!”
    户部尚书俯身应诺:“臣谨遵圣谕;荣耀帝国[系统]。启禀皇上。臣自圣上重申马政优先,臣下便每月派出四人,巡视山西、北京、陕西、甘肃、辽东等处。臣昨日已呈上奏折。请皇上御览。”
    “朕知道了。朕敕命佥都御史邓文铿携御史邓宇、兵部侍郎李成晨去甘肃巡察边关,另遣松江侯李景隆前往北平镇守,严谕辽东诸夷……”朱元璋顿了顿,微微欠身说:“今日朕疲倦了,就到这儿吧,宣燕王世子朱高炽午后御花园觐见。”
    向左侧自然地抬了抬手。侍卫立即向群臣朗声说道:
    “退朝!”
    朝臣们一片惊嘘,有些吃惊皇上的果断,今天的朝会也让他们大失所望,皇上只是处理了一些俗务,但是对于他们想要了解的事情却没有多讲。比如说宗室会议的结果,太子仍旧滞留镇江该如何处理。上次登闻鼓的结果等等。
    特别是上次登闻鼓的结果,让大臣们十分的期待,他们从各种渠道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消息,知道了之后,就更加好奇了,燕王病重,要求世子返回接掌燕王基业,这个事情真的算是惊天的消息,太敏感了,皇上的处理结果基本上可以代表了以后对于西方的政策,还有大名安宁几十年的祥和。
    但是皇帝却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让世子在御花园觐见,而其中今天朝会上的一些谕旨,也很令人回味,都察院和兵部联手巡查边关,而李景隆调往北平镇守辽东,直指朝鲜和日本行省,这个谕旨代表什么呢?
    是查乔三的登闻鼓事件,还是整肃边关,又仰或是在防备着什么呢?
    大臣们默默地站在殿内,皇帝的态度使他们心里充满了猜想,心情时而沉重,时而又感到兴奋。目送着皇帝的背影转过屏风,大臣们才逐渐的散去。
    天气晴和,没有一丝风,十月底的南京城深秋,便显得稍微寒意了。朝会之后,朱元璋换上一件杏黄色团龙缎袍,外罩一件丝棉坎肩,招了几个侍卫便去去御花园看看。周围的几个近身侍卫十分欣慰,皇上好久没有这样好的心情好的兴致了。
    谙熟这位皇上的脾性的他们,知道每当皇上心旷神情兴致所至,往往喜欢舞文弄墨御制诗文,所以悉心安排宫女们在御花园八角亭内预备好文房四宝。
    缓步来到御花园,朱元璋在鱼池边伫立俯视,碧清的池水中游戈着数十条形态各异的金鱼,或自由自在悠然飘行,或晃如凌空停滞泰然不动,或仰首吮吸,或俯冲池底,或嬉戏追逐,或活泼翻腾……顺着鱼池绕了一圈,欣赏着鱼池边摆放的精美绝伦的盆景:古松、雀梅、佛肚竹、拘杞、榆桩、梅桩。卵石径边盛开的菊花、月季艳丽繁茂,香气袭人,却没有引起他的注目。他在两只黄色彩绘龙文缸前站住,每只缸里栽着一株栀子花树。茂密浓绿的枝叶撑开浑圆的华盖,虽然到了秋天。在宫人的刻意培养下,好像也没有感到秋意的降临。
    伸手摘除几片黄叶,心中漾着甜蜜的回味。按理栀子花本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谈不上是高贵的名花奇葩,历代皇家花园很少有关栽种和帝妃们喜欢栀子的记载,可朱元璋却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每看到栀子,他便想起自己曾经是两世为人,便想起另外一个时空中他们家在后院里栽种的几株大栀子花树。每到五月栀子花开时白花花一树雪白,母亲每天摘下来数朵。挂在帐子里,供养在案上的瓷水瓶中,还给他用一根红线拴着,挂在脖子上。那栀子水灵灵,纯净洁白,朴实无华,清香扑鼻……近四十年过去了,情景恍如昨日,令人沉醉、留恋、惆怅。
    侍卫们禀报燕王世子朱高炽求见。朱元璋伸手又摘去栀子丛中的两片锈叶,说:“叫他来吧。”
    对于这个朱高炽,朱元璋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个在另外一个时空曾经做过皇帝的朱高炽。手腕是有的,而且对于笼络人心方面,甚至有些蛊惑的天分,这种人到哪里都是讨人喜欢的,但是朱元璋对于已经改变的现象,却是有些不喜欢。他对于朱高炽这个人甚至有些忌讳,回忆起另外一个时空的他,可以为总是想杀自己的两个弟弟多次求情,求的连燕王都觉得他懦弱,而且也没有显示出甚么过人的能力。总之历史上说是一个比较仁厚的皇帝,仁厚这两字对于皇帝来说;重生之少将为妻。可以算是中性的评价,也可以说没有魄力,也可以说是优柔寡断。最多算的上一个老好人。
    但是就是这个老好人,在自己控制住燕王之后,悍然的发动了靖难之役,继承了他父亲在这个时空没有完成的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确实取得了比他老子燕王还要显著的成果,成功的逼自己放出了燕王,虽然自己是有心放人,但是其中的因素却是不言而喻,还成功的把握住了朝鲜,比历朝历代甚至另一个时空的清朝还把控的完全,也正因为如此,他算是为剿灭日本提供了一个完善而又有力的大后方。
    之后,竟然抛弃所有的一切,甘心作为一个质子,闲居凤阳城这么多年,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朱元璋真的有些忌讳,他不觉得朱高炽是一个圣人般的老好人,但是他图什么呢?
    朱高炽走进御花园参拜问安之后,跟着朱元璋走进八角龙亭。两天前他已经回到京师,一直安分守己的在自己的居所,但是皇上今天在御花园龙亭上摆了文房四宝。不由的朱高炽在头脑里立即转了转,想到今日皇上可能出什么题目呢?
    皇帝坐定之后,朱高炽双手奉上画轴,宫女伸手接过去。
    “臣在凤阳闲居,觅得这幅五代蜀后主花蕊夫人的真迹一幅,进献给皇上,恭请陛下圣鉴。”
    “噢?!”朱元璋有点吃惊,花蕊夫人那首亡国七绝传诵数百年,从未听说有墨迹传于世,如今能亲眼目睹,确是一件快事,忙命人将画轴摆在长案之上。
    亲手打开装裱得十分精美的横幅,显得灰黄的行书赫然入目,花蕊夫人这四句诗脍炙人口,而花蕊夫人亲笔书写却是闻所未闻。老皇帝审视一番,说:
    “诗是花蕊夫人所作,似乎已作定论;书是否此女亲笔,尚不敢断定。”
    “皇上,依臣观之,必是真迹无疑。皇上看这字写的刚劲潇洒,大气磅礴,恰如惊雷赶云,何等气魄!”
    “这笔力这气势恰恰证明,此书可能是男人伪托。从纸质墨迹看来,都很像南宋之作——对!一定是南宋士人对朝廷君臣怯于金人淫威,书以讥刺。”
    “这……”
    “来人,把这字交翰林院鉴验,无论真伪,都送交内库存放”。
    朱高炽表面上有点失望,让人觉得是,本想献上这稀世珍藏会得到皇帝的欢心,却没有想到皇上如此漫不经心的失望。
    “高炽,朕这次召你进京所为何事,相信你心里也有些底气吧。”
    朱元璋却是不理会他的失望,因为这幅失望的表情,恰恰证明了朱高炽是伪装出来的。故意藏拙而已,借机显示自己的浅薄,这种小招数,在朱元璋的当了几十年的皇帝之后早就看得多了,也就不理会这么多,直接把话带入了正题。
    “臣下有些耳闻,皇上召见侄儿,应该是为了父王的病重之事吧。”
    犹豫了一下。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觉得心事被皇帝看出来,不再进行伪装,还是觉得这件事实在是关系着自己的前程,不由得他不把注意力转过来。
    “那你怎么想,想什么时间西去,想要朕给你什么帮助?”
    “启奏陛下,臣据实回答,说句心里话,臣已经习惯闲居。恐不能胜任父王基业,故此正想奏明圣上,请皇上恩准!”
    朱元璋不由一愣。这句话的确有些意外。他虽然想到朱高炽会有这种说法,但是没有想到会如此直接,于是也不动声色,摆摆手,示意朱高炽继续说下去。
    “臣闲居已久,已经不署理事务多年;小痞子圈养计划。早就荒废了之前的学业,有心为陛下分忧,但是却有心无力,惶恐之下,只能这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