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445一些改变[2]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业业。时刻心系国家大事与政务。而今却安于枕边之乐,时辰已经很晚了,却还没有到大殿上来临朝,大臣们都是半夜起床恭候的。如果老是这样下去的话,就会旷职废业,上下懈弛。一旦传开出去,尤其给那些四周的夷蛮所知了,这恐怕不是大明江山社稷的福分啊!”
    坦率地说,监察御史尹昌隆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式的人物,而是有一点什么小事就会上纲上线的政治“过敏症”患者。也就是尹昌隆,在建文伊始的时候,暗地里和朱棣有些牵连,最后被朱元璋贬到日本出使,然后又让其去东南亚诸国出使,天下大定之后,朱元璋就让尹昌隆在翰林院编修,一直就没有出现在大明朝堂之上了。
    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当初说出这种刻薄又难听的谏言,朱元璋不但没有在大殿上对众大臣作任何的解释,更没有为难尹昌隆,相反,大大地表扬了他,说他说得好,并下诏说:“尹昌隆指出朕之过失,礼部将此事昭告天下,朕也可以此来警示自己。”
    知道皇帝一举一动的后宫郭宁妃实在看不起了,事后他就对朱元璋说:“陛下应该跟尹昌隆说明,今天病了,所以临朝的事也就给耽误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随意的说:“朕怎么能像你这样说话,像尹昌隆这样直言进谏是很难得的;朕要是解释了误朝的原因是我生病了,别的不知情大臣还以为朕不喜欢纳谏,如此下去,朕将再也听不到大臣们的批评建议了。”
    这个举动经后廷的口中传了出去,对于朱元璋的形象大有益处,其实作为皇帝,朱元璋对于尹昌隆这个人实在是看不上,也感觉到自己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有些事情还是不得不做。
    在朝野之间,他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而在紫禁城之内,也是一个宽和的皇帝,有一次紫禁城内有两个侍卫吵架了起来,要是洪武初年的朱元璋见到了此番情景的话,那么这两个人肯定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朱元璋见到后却抓住机会,作出了使人无法想到的做法,他将一宫的人全部叫上来,然后当着他们的面,诚恳的向他们道歉,说宫内不和睦是作为君王的失误,当时吓的内廷中人都不敢出声,但是随即就没有事情了。
    但是皇帝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这样,朱元璋感到自己很累,当一个好皇帝真的很麻烦,在实行所谓的“德化”,对洪武严政酷法的纠偏的结果后,大明王朝由乱而治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的一步关键,在朱元璋治理下的大明帝国出现了大治之像,甚至已经有人开始为皇帝歌功颂德了。
    最近礼部的大臣们,一直试图上书皇帝,编纂《洪武大典》,这些话朱元璋虽然只是一笑了之,但是内心也是颇为得意。
    但是长期处于极端**底下的臣民一旦遇到了皇帝改变性格,有些人还真不认识自己或者说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于是就出现了不曾多见的尴尬。
    比如说有个大臣叫陈性善,他是浙江山阴人。洪武三十年高中进士,其实还没有科举时,朱元璋就熟悉了陈性善的大名,也等于说是朱元璋一手挑选出来的年轻官员。等到没有多久,朱元璋就升任陈性善为礼部侍郎。
    陈性善是个敢作敢为的正人君子,当上礼部侍郎后,他竭力地辅助内阁纠正蒙元前朝以及洪武初年留下来的积弊,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在陈性善的努力和帮助下,曾经犯罪而被贬为“流人”的薛正言给找了出来,重新安排了他的官职;曾经因直言犯上而已被编入了谪戍户籍当中的原云南布政使韩宜可也在建文朝给释放了出来,最终将他启用为副都御史。
    正因为陈性善是个敢于直言的君子文臣,朱元璋十分欣赏他。有一天退朝以后,朱元璋单独留下了陈性善,还给他赐座,主要是想了解一下陈性善的喜好和能力。顺便询问了一下陈性善对国事的看法。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