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407无暇内斗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所谓顺民,是指大明皇帝在洪武二十七岁末时发布的诏书上所用到的词。虽然只是两个月的功夫,九州基本就笼罩在大明的五万军队手中,开始方明谦贯彻了皇帝的旨意,将青壮统统运回大明,交由南京都司运往蜀中修路。
    但是随着占领面积的越大,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九州大约有三十万日本人,由于各国之间的不合,幕府和大内家的争斗不休,青壮只占有很少的比例,其中大约二十五万人基本上都是有老人、儿童和妇女组成。
    日本当时的体制,造就了大多数财富和粮食都集中在少数贵族和武士手中,这二十多万人的生活被领主搜刮之后,特别是少贰氏和大友氏,逃往本州时,将粮食能带走的带走,来不及带走的都烧毁,留下二十万嗷嗷待哺的嘴巴给大明将士。
    这种做法给大明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毕竟将士们是军人而不是屠夫,现在随着文治天下的口号,更不会冒着天下之大不讳而坑杀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吧,但是要养活这么多饥民,军人怎么办,他们还要继续往本州进发,怎么能让饥民拖住脚步。
    在这种情况之下,迫于朝野之间那些文臣的压力,朱元璋向征东大军下达“不杀”的诏令,限有制将士们不得随意杀戮。只不过,这个命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反抗者”不杀。
    潜在的意思就是,敢于以死抵抗的人,自然是毫不留情的杀无赦。不过这是一种隐晦的说法,为了应对明年即将到来的帖木儿大军,必须暂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日本百姓。
    为了配合这份“不杀”的诏令,经过内阁以及五军都督府合议,做出以下决定得到了皇帝的同意,首先,暂缓押送日本青壮回大明修路。押送人员只限于贵族、武士以及抵抗的俘虏。然后面向九州招收“顺民”。
    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宣布:天朝伐罪,是针对幕府和贵族、武士的,并不会伤及无辜之民,大明只是顺应天命,但不忍在战争中伤及无辜。所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
    然后再颁布顺民政策,对于顺民也分为二等,其中高级一点的叫做良民,是能为大明将士引路并建立微薄功劳之人,还有能给予大明提供便利之人;[综漫]是“搅”,不是“基”!。对于这种人,大明不会计较其之前的身份和出身。会在所谓的光复区授予其相应的官职,并享受大明官员应有的福利。
    第二等才叫做顺民,那就是不抵抗之人,大明也会给予其提供食宿,不过必须要集中居住。
    顺民必须要经过大明军方的认证并颁发文书作为凭证,当成为顺民之后,参与大明徭役满五年。可以获得大明国籍,这五年的徭役是作为其之前,种地或者做工所造成的对抵抗军的间接支持所恕罪,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作为顺民之后,就要在大明的领导之下,学习汉语,儿童可像大明境内的儿童一样享受免费教育。但是所教授的是汉字。
    宣布日语为蛮语,宣布日本文字为非法文字。因为日本文字本来就是日本人剽窃汉字偏旁所造出的赝品。
    此举也不过是庞煌想起了在另一个时空,所谓的满洲国和台湾受到的洗脑教育。才一时兴起的向皇帝建议的,但是却得到了士林中人的坚决拥护,在向皇帝以及军方肯定了九州岛的安全时,以刘三吾、方孝孺、解缙、杨士奇等人为首的儒林领袖式人物向自己的学生发出号召,号召自愿者前往日本教化蛮夷。
    这种情况才慢慢的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对于教化的兴趣远胜于用军队攻打之心理,在读书人脑海中从未离去,在日本战事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出动部分读书人。向皇帝证明教化的威力,可能也是这些大臣们想做的吧。
    朱元璋欣然同意,对于自愿往日本教化蛮夷的读书人的态度给予了肯定,也给予了他们实际的官职和护卫,在大明官员俸禄的基础上,每年又帮他们加上远行俸,竟然是其在大明为官的两倍,以补偿这些读书人的家室。
    下旨从征西大军中抽调出部分伤残老兵作为协助,召集当地良民或者是顺民进行保甲、千户练,以维持地方上的治安。另外强调一下,身为良民可以为官的日本人是不能作为正职使用的。
    此时,九州已经全部沦陷的日本终于沉不住气了。今川了俊终于离开镰仓,朝着日本的最前沿周防国出发。率领着两万名足利满兼授予的军队,前往山口协助大内盛见镇守。但是大明军队似乎不急,并没有再洪武六年再次动兵的打算。
    最大的军事行动,不过是展开对岛津附近萨摩人的清剿,因为在九州,也就是这个住在半岛上的军民给予明军了不少创伤,要不是他们人口稀少,恐怕大明将士付出的代价还要更大。
    着急着进攻,还不如稳扎稳打,先靖平后方再说。更何况,华夏人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为了这次能让将士们过上一个好年,皇帝亲自御批了很多物资运输过来,同时,在前线将士们的家中,都有当地州官送去了新年礼物,作为皇帝的恩赐。
    日本境内出现了短时间的平静,在高丽汉城,李芳远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天朝使节,李成桂没有能熬过洪武二十七年,在光州病故。这件事情对于高丽众人而言,有一半是在预料当中,因此并没有掀起喧然大波。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洪武二十八年伊始,五军都督府就首先将目光转向了西北方向,因为皇帝最重视的敌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而日本的战况一直不错,所欠缺的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日本是岛国,所以也无法延长战线来拖垮大明军队。
    而大明这次本来就是为了灭国而来,更是不急,只求稳扎稳打,谁也不敢大意造成失败而使朝廷更换将领,这个可是灭国之功啊。谁会甘心放弃,所以以九州为基础,再用水师不断骚扰其沿海的同时,朝廷所派遣的官员已经开始设法恢复生产,以大明的体制来教化百姓了。
    暂时可以不管东海发生的事情,而把注意力转向西北,为此。五军都督府重新整理了关于蒙古和帖木儿的资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不过,此时已经不能称为蒙古了,应该称为鞑靼和瓦刺。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大将蓝玉帅十五万大军偷袭北和林,擒获买的里八剌嫡系及官员家属七万余人;禁忌法塔。买的里八剌仅仅带着数十人逃离战场。投奔了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跌儿。同年,也速迭儿杀死买的里八剌,自己当上了蒙古大汗,称卓里克图汗。
    也速迭儿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阿里不哥曾与忽必烈争夺皇位,最后失败。一百多年后阿里不哥的子孙也速迭儿起兵杀死了忽必烈的后代并作了大汗,这在蒙古汗统上是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无论蒙古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如何激烈。忽必烈家族的汗权从来没有动摇过。也速迭儿袭杀买的里八剌这件事表明,随着蒙古贵族退回草原,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加之对大明战争的失利,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更加激化了。
    但是,耶速迪尔刚即汗位就离开人世;其子恩克卓里克图继位时间也同样很短。洪武二十六年,忽必烈系额勒伯克从阿里布哥系恩克卓里克图手中夺回了汗位,从而结束了耶速迪尔父子称汗的局面。然而在额勒伯克统治时期。阿里布哥系坤帖木尔举兵,杀死额勒伯克汗,汗位再次转到阿里布哥系手中。
    洪武二十七年,窝阔台系鬼力赤又登上汗位。改北元国号为鞑靼,领地在甘肃河西一带,他为了占据和林,在阿鲁台太师的支持下同卫拉特部巴图拉(马哈木)丞相屡次作战。同年年大败对方。占据兀鲁班答迷河流域,并不断向东南推进,曾一度控制了哈密,毒杀了忠顺王安克帖木儿。开始向大明纳贡称臣。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而瓦刺,就是蒙元时期的斡亦刺,居住在今蒙古西部和苏联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被称作西蒙古。成吉思汗时被分为四千户,现今称四万户。明初统治瓦刺的首领叫猛可帖木儿,他死后,瓦刺由其三个儿子马哈木、太平、把秃字罗三人分领。
    当东部蒙古大汗由于遭受大明的军事打击和内讧而日益衰败时,战乱较少的瓦刺乘机崛起,企图夺取整个蒙古地区的统治权。在这场斗争中,瓦刺和东蒙古是对立的两方,而明朝扶此抑彼,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域诸地。在哈密、赤斤蒙古、沙州等八卫地区,也有不少蒙古族,一些卫的首领由蒙古贵族——元朝宗室后裔担任。西域诸地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与瓦刺、东蒙古、土鲁番、明朝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特别是哈密,各方势力曾为争夺它而展开长期和激烈的斗争。
    在哈密以西有别失八里和土鲁番,其统治者为察合台后裔,和明朝长期保持着朝贡关系。土鲁番向东扩展势力,曾三次占据哈密,与瓦刺、大明都发生过战争摩擦。
    五军都督府对于锦衣卫外事局的办事能力感到十分满意,在大明最近几年没有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外事局凭借情报收集能力以及其锐利的政治嗅觉,将整个西域的情况了解的十分清楚,而在一定的行动中,把有利的一面始终向着大明发展。
    比如现在蒙元各部的成分复杂,巧妙的利用其利害关系,挑动着蒙古各部的自相残杀,让他们始终无法合并起来,重新恢复游牧民族的破坏性。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如果蒙古内部不出现一个像成吉思汗似得人物,根本对大明在短时间内造不成威胁。
    可是事情往往在乐观的情况之下透露着危险,帖木儿的长寿也让五军都督府的人担心不已,放在案上的厚厚卷宗,代表着帖木儿不下于洪武皇帝一样的战功。
    洪武十五年,帖木儿消灭了存在了一百三十余年克尔特人的古尔王朝。开始向东进军,波斯人的赛尔巴朵尔公国投降。在下面打败了札刺儿人的蒙古王朝,国王阿合木逃到埃及马木路克那里。接着,贴木儿在库拉河下游打败脱脱迷失。贴木儿占领了穆什和库尔德斯坦的土库曼黑羊朝。首领哈拉逃亡埃及。最后又占领了穆札法尔王朝统治下的法尔斯、伊斯法罕。
    白帐汗斡儿答的第六位继承者兀鲁思汗与他的侄子脱脱迷失之间展开战争,兀鲁思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脱黑脱乞牙、帖木儿灭里先后继位。脱脱迷失在帖木儿的帮助下,打败了帖木儿灭里,使自己成为白帐汗。接着脱脱迷失打败了金帐汗马麦,登上金帐汗位,重新统一了祖先术赤的领地。于是脱脱迷失开始了对帖木儿的数次战争。但每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