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363京师的反应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王爷!”朱彪突然出现在身后,昨天他去凤阳府探听消息,今晨方回:“王爷的伤好了,天气不错,不如属下陪你到后山走走吧。”
    “也好,”朱棡有些兴奋地说:“有十多天没有出门,快把孤王憋坏了。”
    知道朱彪肯定有话要说,又不想自己母亲知道,于是欣然答应。
    两人离开庭院,缓缓来到涂山西麓的丛林边。山林叠翠,溪水欢腾,暖阳下显示出一片旺盛的生机。
    “有什么情况,是父皇召本王回京吗?”
    摇摇头,朱彪眼里有些迷茫,回道:“皇上没有说,但是却让王爷去开封,手谕估计明天就会由快骑传来。”
    “在开封,暂时以属下为主,宣周王进京欢度佳节,而王爷待到周王走后,可调用检校力量,和地方官府、卫所。彻查此次遇刺事件。”
    “周王?”朱棡沉吟了一下。眉头皱了起来,不由问道:“是皇上的旨意?还是太子的意思?”
    “属下只听从皇上和王爷您的差遣,据传回的消息,太孙殿下的线索也正好集中在开封府附近,所以皇上认为应该跟一下,再说,此事乃是王爷受惊,所以皇上就给王爷一个机会查清真相,以报此仇。”
    朱棡点了点头,望着开封府的方向,他实在是把握不住,父皇是真的怀疑五弟,还是有意在为削藩而清扫隐患呢?
    皇家的事情。是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结果,当朱棡准备顺藤摸瓜,各种情况慢慢的收集上来时,朱元璋却是连夜召见,非要把周王朱橚也召入京师,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收集上来的情报。
    河南境内。距离遂平最近的颍州卫、宣武卫、武平卫等诸位所辖卫所的兵卒没有调动过的迹象。而且驻扎重兵的平靖关、大胜关、松子关等沿线,通过锦衣卫的人了解到,也没有见过有大批人员通过的记录。
    为此,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老将冯胜,还专门去了一次遂平,观察战场痕迹,发现那种规模的袭击;拒不负责[ABO星际]。晋王遇刺时,至少有三百以上的敌人。这么规模的人员流动,放在当时的大明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洪武年间的政策是严禁人员流动,除非是官面上的移民、施工等等之外,超过二十个人以上的人员结伴而行,都要受到沿路巡检司的盘查。
    中都的人发回消息。据称。当时报信的士卒进入凤阳府地界时,明显的有两个人,但是到了中都留守司之后,却变成了一个人,而且,中都留守司的人好像在刻意隐瞒这个报信人的身份和去向。似有隐情,正在调查当中。
    最可疑的还是高丽。每年春天来临之际,循例高丽必派遣使臣前来京师祝贺,谁知在路上蹒跚许久,原来都是在鸭绿江入境,然后有辽东都司遣人护送其前来京师,但是今年却是在十一月间,高丽计禀使河仑、撰表人郑擢,就像礼部发出咨询,声称想拜访龙兴之地凤阳府,礼部当时曾来请示朱元璋,皇帝想了一下,也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允之。
    当时也没有多想,但是现在想起来,就有些蹊跷了,而使团在凤阳的时间,正好和晋王遇刺的时间重合,就这一点,蒋瓛提出了很大的疑问,才使朱元璋想起一直在大明京师南京为父亲正统的事情奔走的李芳果来。
    难道高丽王李成桂对于这个儿子竟然不闻不问?至今为止,已经近二十天过去了,高丽常驻京师的使臣柳珣等六人,竟然始终没有向礼部咨询,是李芳果不重要,还是使臣柳珣等人不知情,随着高丽拜贺礼团的离开凤阳府赶赴京师,朱元璋觉得事情有些蹊跷起来。
    最近皇帝很忙,太子朱标要了三天的时间,但是朱元璋却是要加大东宫的权势,竟然开始改立詹事府了。洪武初年,朱元璋命置大本堂,充古今图书于其中,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东宫官属,自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外,则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皆以勋旧大臣兼领其职。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冼马、庶子及赞读等官。洪武十五年更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又各设大学士。
    不久,定司经局官,设冼马、校书、正字。洪武二十二年以官联无统,始置詹事院。洪武二十五年的这几天,改詹事院为詹事府。设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主簿一人,从七品,录事二人,正九品。定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司经局洗马从五品。虽各有印,而事总于詹事府。
    现在正在忙的不可开交,但是思量了一下,觉得还是趁着这个机会,试探一下高丽那边的动静,李成桂一向恭顺,权知高丽国事也有好几年了,虽然没有实际称王,但是已经成了定局,还不如趁着这次蒋瓛了解,顺便收集一些信息,把这件事情了结了吧。
    让蒋瓛去四方驿去看一下李芳果的动向,蒋瓛马上就知道皇帝到底想要了解什么,于是自己准备仍旧在醉仙楼见见这个高丽王子,说不定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再则,对于高丽内部的事情,锦衣卫收集上来的情报还是知道的太少了。以他做检校多年的眼光,说不定可以综合一下,得到有价值的情报。
    李芳果并不知道蒋瓛的真正身份,莫名其妙的在蒋瓛等人礼貌陪同下,挤过摩肩接踵的三山街。顺着大功坊朝北,还是那么拥挤。水磨青砖大道被行人久踩久磨显得更其锃亮,街两旁朱楼画栋,层楼栉比,一个商肆连着一个商肆。
    李芳果看着那些商家们做出那各种样式的招牌,目不暇接。直看得眼花缭乱。此时京师中人口接近五十万。在高丽那是不可思议的。真是富甲天下啊。记得在洪武十八年春,曾随使节到南京长长见识,记得那年有一天晚上,看到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一片笙歌,画舫穿梭,真的让他疑惑到了人间仙境。
    当蒋瓛有些轻蔑的看着他的一脸羡慕。遂对其说新建的春风十五楼,也就是现在的江东诸门之外的那十五座酒肆,竟然以为只是一座楼叫这个名字,以为一定是十分美丽好玩的去处,自然不知那十五楼的来历。
    当蒋瓛给他解释说,那年皇上下了圣旨,说是四海内太平;都市谪仙。思欲与民偕乐。乃命工部作十楼于江东诸门之外。令民设肆其间,以接四方旅客。后又增作五楼号曰十五楼。每座酒楼皆六槛,高基重檐,栋宇宏敞……。
    然后在半个时辰内,为其指出刚刚路过的轻烟楼、澹粉楼、翠柳楼三处酒楼,果然画栋重檐。楼宇壮丽。
    就这样一脸的猪哥样,走进了最繁华的醉仙楼。看到呆若木鸡的李芳果,听到手下轻声给他汇报着原因之后,蒋瓛心里大为解气。终于看到了高丽和大明的差距,简直不是靠简简单单的一个距离可以说明白的。
    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蒋瓛知道高丽半岛那旮旯,大明根本就没有用眼睛正眼看过,就连皇帝下个圣旨,也和训孙子一样,不,还不如训孙子呢?蒋瓛知道,在朱元璋眼里,全部高丽半岛的人加一块,估计也不如自己一个手指头那么重要。
    就是那么轻视高丽,所以朱元璋只顾着筹谋着稳定自己的江山,李成桂才篡权成功,就那样,一直都不敢建立国号,一直以高丽称之,几次上表请封,老朱都不甩那一套,为了讨好大明,为马皇后全国举哀。停乐十三日。禁屠三日。停嫁娶一月。停大小祀十三日。然后再遣前密直使赵琳赴京进表,告知李成桂即位事宜,并奏:“臣素无才德,辞至再三,而迫于众情,未获逃避。惊惶战栗,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众志不可违,微臣之不获己,裁自圣心,以定民志。”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是个小国家。恭愍王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子嗣,逆臣辛旽的儿子辛禑被权臣李仁任拥立为国王。结果辛禑昏聩残暴,屡杀无辜。甚至还决定兴兵攻打天朝。当时右军都统使李成桂认为不能侵犯天朝,所以把部队带回了国都。辛禑知道自己没有人帮助,便退位了,把王位给了王昌。当时大家又奉奉恭愍王妃安氏的命令,让定昌府院君王瑶权署高丽国事。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可是王瑶昏庸无比,不辨忠奸,大兴土木,老百姓受不了他的统治。他的臣子、大奸臣郑梦周出计策准备把勋臣李成桂、赵浚、郑道传、南誾等诛杀掉,后来老百姓对此感到愤怒,一起诛杀了郑梦周,王瑶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 退居私第。 当时国内的宗亲当中没有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所以便推荐李成桂担任权知高丽国事。
    朱元璋最后实在是被烦的没有办法了,才下个圣旨,道:“我如今叫礼部舆文书去,你回备细与他说:在前汉、唐、宋时,差官到尔国守御。差去者爱酒恋色,以致害民。尔国人便行致害,何益于事!为是朕不叫人去。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做王。我不问,教他自做。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语气是何等的不屑,想想庞煌所在的那个时空中那种自大的某国人怎么有脸说出来那种轻视中华人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现在的某国太憋屈了,后世不好意思提,只好拼命的掩饰了。
    打定主意,存心想损一下李芳果,蒋瓛没有理会其的拜见,只是示意属下将其喊起来,坐在一边末席。还在一个礼部官员的后面,那个礼部的人刚想说,此事恐怕于礼制不合,还未开口,就被蒋瓛一个眼神给瞪的咽回了肚子里。
    看着李芳果脸色铁青却是不敢发作,礼部官员尴尬无比。而蒋瓛他们也是不胜其烦。才慢慢的收敛了一些,心中大呼过瘾。
    一顿饭,在李芳果度日如年,礼部之人尴尬,蒋瓛心里痛快中结束,本来以蒋瓛此时的身份,这样做无疑有些自降身价。不过鉴于皇帝的试探之中的意思,而自己又有这个条件,利用起来出出气,他觉得还是值得的。
    没有品尝出菜味的众人,在礼部官员告辞而出后结束宴席,分主宾坐定,高丽此时官方语言是汉语。用的官方文字也是汉字。所以交流起来不算是麻烦。方才蒋瓛之所以不和李芳果说话。就是想摆明上下尊卑,首先屈服其心志。
    已近傍晚,晚霞的余晖刚刚消失,秦淮河两岸像是忽然洒落无数颗璀璨的明珠,万家灯火次第辉耀,照得翡翠般的秦淮河水浮光耀金。河中缓缓游弋的画肪和张着五颜六色风帆、船头挂着两盏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