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333指挥使王顺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翌日,还是丽日蓝天,阳光暖烘烘地洒在独秀馆后蓝湛湛的湖面上,映出环湖岸边烟柳粉墙的倒影。临水厅堂的轩阁全部打开,显得特别亮堂。太子朱标坐的是一张宽大的檀木椅,陕西布政使刘祯等官员依次坐在茶几边的红木椅上。
    在京师养就成清秀红润的面孔,显得依旧那么温和,那么舒爽,太子朱标一边品茗,一边微笑地说道:“西安繁华、古城雄姿,生气勃勃,秩序井然,乃各位大人辖制有方所致,众位大人真的是劳苦功高啊。”
    刘祯心里明白,太子殿下已经分别召见陕西这班重要官员,也不知和他们说了些什么,自然不便打听。见太子朱标的目光移过来,连忙欠身说:“陕西若有起色,全赖皇上英明,烛照万方,官民将士无不感威威德,上下用命。太子殿下莅临关中,训化鞭策,乃下官们荣甚幸甚,还望太子殿下不吝赐示。”
    “大人过谦了,”喝一口香茶,说:“此行一来代天子巡视边陲,严办与蒙元私自贸易……,”说到这里,突然挂起脸,严肃地说道:
    “陕西关隘之重地,蒙元余部鞑靼对于天朝的请求,相信各位大人都已经知晓,但是之前私货出境猖獗,海关形同虚设,圣上震怒,汝等务必烙遵圣谕,严禁走私,重整榷场,雷厉风行的缉捕私商,宁严勿宽,该杀就杀决不手软,不管他是官是民,只要触犯大明律例,就该严惩不贷!”
    突然截住话头,迅疾地向众人扫了一眼,刘祯心里一格顿,立即就想起一些事情,偏偏发生在朝廷巡使到来之前,难道太子殿下就是为此而来。如果是只恐凶多吉少了。他猜谜似地注视着太子朱标,
    停顿之后,随即又语意温和地转开话题,接着说道:“陛下思虑皇弟秦王尚且年轻,还需要各位多多辅佐一下,二来自洪武十六年沔县彭普贵作乱,现在据京师中查知。现在又隐姓埋名自称弥勒佛下世,并与沔县西部金刚奴逆贼相结合,企图继续作乱,甚至绵延到四川境内,皇上心里十分不安……。”
    “下官有罪!”
    陕西都司指挥使王顺连忙拱手说:“沔县之乱乃下官剿灭不理,聆听圣上垂训。今瞻仰太子殿下丰采,于陕西乃天赐良机。大人指命,我等当竭尽驾钝,尽力效劳。”
    太子朱标手抬了一下,道:“指挥使大人言重了。”
    这班陕西官员分别被太子朱标宣召过,心里都明白,这虽然辞锋严厉;鲜血染征袍。充满肃杀之气,但也不会怪责到那个人身上。
    因为大明各个指挥使职责明确,地方上一般不用承担平叛责任,就连陕西都司,现在最大的职责也不过是缉拿盗匪,供应军需等等等,而皇上的意思,是军政完全分家。和地方政务是牵涉不到什么。
    不过太子殿下此举倒是有些奇怪,在公开召集陕西官员的情况下,却说了两件截然相反的事情,走私草原乃是海关的责任,而沔县叛乱乃是陕西行都司的责任,和在场的官员却是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却是再这个场合说出来呢?
    这不由使大家开始重新考虑太子殿下此次的来意。从明旨上看,太子殿下此次前来巡边,却是没有说明具体事务,而现在又东敲一榔头西敲一榔头的。到底是什么用意?但这些官儿早已经是成精似得任务,此时更是装聋作哑,谁也不问,谁也不谈。
    这次与钦差大人的见面,陕西的官员虽然听了很多话,最后还齐聚在长安北苑畅饮一番,但依旧是莫名其妙的揣测不到此次太子殿下的来意,最近几年朝廷政策虽然稳定,但是大家却嗅出一种不一样的味道,私下都感觉到,大明的朝野之间肯定会有一次大的震动,比如这次的太子西安之行。
    令大家都感到奇怪的就是,太子銮驾还没有到达西安,一道谕旨过来,却要秦王朱樉前往京师履行宗人府宗正的差事,而且语气极为武断,简直那个声势,就是好像不想让秦王朱樉见到太子朱标一样。
    但是明知道违抗圣旨十分严重的秦王朱樉,却是恰巧的病了,一直拖延着时间,等待太子哥哥的到来,由于病,才没有去渭水河边去迎接,但是在西安城内,通过布政使刘祯伸出的邀请之手,却被太子朱标拒绝了。
    这一切落入到群官的眼里,记在了他们的心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莫测起来,随着秦王朱樉第二天怏怏的离开西安城,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各个都打足了十二分精神,来猜测并随时准备应对太子的责难。
    因为他们初步判断,皇上调走秦王,是为了太子调查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是什么?大家都是心理有数,心知肚明只是没有人说出来而已。
    又过了七日,换一个场景。
    “嗯,”太子朱标鼻子哼了哼,没有说话,他一眼看穿王顺游离在秦王府边缘的审慎圆滑。他很清楚,作为朝廷所派遣的奉天钦差,王顺慑于皇室的威严,还有自己大明储君的身份,在没有摸清楚朝廷对于自己二弟秦王朱樉的具体态度之前,决不敢公然放弃自己之前所依附的力量,那样是极其不符合官场规则的。
    另一方面,王顺失去的权力的确很大,如果不表态,朝廷肯定会将其划为藩王一系,那样必然耽心他就没有什么翻身的机会,就算是朝廷不秋后算账,那也是庸庸无为,故而进退维谷,于是把这个包袱甩给了他这个太子殿下。
    但是太子朱标心里对于王顺在陕西的能量其实并不在意,当详察其间隐情时,暂时调查的线索只要是牵连于陕西都司,他就命令手下暗中果断释放,不留痕迹。再经一番斡旋,然后不了了之。因为都司、卫、所军制,是父皇依照蒙元旧制定制,已经深入人心,其中在此道中浸淫数十年者比比皆是。已经混成了兵油子,而王顺无疑就是陕西军队中最资深者之一。
    洪武十九年九月,制定军功袭职例;凡军官舍人,旗军余丁,或自愿报效,或选令征进新军,曾历战功升授职役亡故者。由其子承袭,无子者,由其父兄弟侄受袭。职役小者,俱准承继相等的职事,而义子女婿不准承袭。若先前不曾立功,就职后也无战功的亡故者。不许承继其职。
    指挥、千户、百户子弟有功,先已升至指挥、千户、百户,后有征进新军有功升职者,准予袭职,不曾征进者则不许承袭。致仕官守城或征进有功亡故,并年老告代者,原代职子孙也曾随征。或曾任定*职事,及见支优给职任小者,就与父兄所升职事。若职事相等,不许令次子孙别袭。若原替职子孙不曾于定*任事,次子孙曾随征,如今其父祖欲令袭授所升之职者听任,原替职子孙革闻;[综]当你成为那些主角时。
    大明初期军卒达二百万之巨,严重的侵占了劳动力。虽然朱元璋令许多卫所开始屯田驻守,但是屯田兵的战斗力逐渐下降,造成了兵员素质的严重不均,比如说当初在南方军队的战斗力,就远远落后于北方边塞的军队。
    在南方内地的兵员素质,甚至还比不上在辽东的屯田兵卒,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大明王朝兵力不弱,但是往往集中于执政者的决策之下,比如在另一个时空的洪武年间,为了防止蒙元残余作乱。辽、燕、宁、代、秦、晋诸王的军队战斗力就特别强悍,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出于对倭寇的危害,所谓的戚家军战斗力又反而超过了北方边塞军队的战斗力,而到了明末,辽东由于对女真人的作战,战斗力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但是这样子的军队,根据时间段和皇帝决策的不同显得战斗力分布不均,是无论哪个皇帝都不想看到的,为了平均增强军队战斗力,也是所谓裁军、精兵的一个步骤之一。
    下一步要实行的肯定是加强屯田的同时加强练兵,以保证在精兵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开放生产力,但这样做,无疑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至少将使都司在大明军制中所残余不多的权力再次被剥夺一层,使地方掌握的武装出现最薄弱的真空。这一点是危险的,太子朱标凭借自己的家学渊源,感到了此举的风险,但是却改变不了父皇的决心,只能尽心尽力的去实行,凭借自己的经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
    “王爱卿!”太子朱标压住心中的想法,站起身来踱起方步,道:“你对朝廷忠心不贰,尽公尽职,下官十分钦佩……。”
    “太子殿下……!”王顺连忙插话,也不敢坐着,只好站起来,躬身辩解,太子朱标挥了挥手,继续说道:
    “法不阿贵,法不私亲,指挥使大人所作所为,光明正大,合理合法,无可非议。张大人依据朝廷律法办事就是,何必有诸多疑虑。”
    啪!太子朱标将包袱又扔了回去。王顺品味出太子殿下话中寓意,句句藏锋,如芒在背,惊出他一身冷汗。
    “殿下,下官确是一片赤诚……”
    “王爱卿莫提公务了,”打断他的话,太子朱标信步走出,置身庭院,仰观天宇,说道:“王爱卿,你看今夜月华如水,园中花香馥郁,值此良辰美景之际,如果王爱卿还未想好,那就不妨回去再想个明白,什么时间想通了,再来找孤王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如何?”
    王顺正要答话,月色下匆匆走来一个侍卫,正是钦差帐下皇帝所御赐的神策军统领朱旭。也没有什么避讳,走近前来,抱拳道:“启禀殿下,京师急务,请太子殿下即刻前去查验印鉴。”
    “急务?”太子朱标怀疑地看了朱旭一眼,问道:“是什么事?”
    “卑职不知,”朱旭回答道:“只是说是从京师中发来的八百里急件,不方便殿下在外间拆阅……!”
    “知道了,”太子朱标打断他的话,道:“你去回话,孤王马上就去。”
    王顺心里都明白了,他该走了,刚才的话说了一半,被太子殿下这样吊着胃口。不上不下的,但是既然说京师急件,那就不是自己一个地方指挥使能知道的。但是他又深知过了这个村也就没有另外一个店了,涉及忠奸问题,那就只有正反两面,现在正值朝廷政策多变之时,不忠则奸。绝对不会有旁观者的角色,心里不由开始着急起来。
    想到自己刚才绕来绕去,话没明说,但是太子殿下弦外之音却咄咄逼人。唉,聪明反被聪明误,说不定弄巧成拙。
    “王爱卿!”太子朱标依然和蔼。很从容的说道:“看来,今日是不可能和王爱卿开怀畅谈了,这样吧。你先回府上歇息,如有兴致,明日中午,下官在此略备菲酌,再和王爱卿倾杯畅谈。不亦乐乎?王爱卿意下如何?”
    “下官遵命,”王顺连忙谦恭地回答,“明日一定聆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