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324梅殷拜见[2]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部发往极北之地,充作边民;[犯罪心理]贝丝的世界。”
    这时。庞煌注意到梅殷说的那“借机”这两个字,不由疑惑的问道:“燕王不是一直在上奏请求移民以充边塞吗?”
    感叹庞煌的消息闭塞,梅殷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因为这份奏折,是燕王上奏的,而且据我所知。燕王府的有个叫做袁珙的术士也在京师,两者相较。不言而喻矣。”
    给事中梅殷在东宫用过晚膳后,就告辞而回。庞煌虽然知道梅殷远远知道的比对自己讲的多,但第一次私下的见面,虽说是奉太子朱标之命过来的,能说这么多,已经难能可贵了。
    能说出临濠移民的害处和隐晦的指出燕王的上奏和袁珙在京师,对于梅殷来说也是一种勇气,晚膳中的那些话,如果落入有心人的耳朵里,却脱不了一个挑拨亲情的嫌疑,可是事实皇家极少有亲情存在。
    送走梅殷,庞煌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他这一两年在浙江,除了整治军屯之外,就是视察学政。
    浙江官田太多,整顿起来虽然难,但是由于官田背后都有着朝中大臣的身影,只要搞明白是谁家的就好说,一般就算是不卖庞煌的面子,也要卖“驸马都尉”这四个字的几分情分,所以难归难,也就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学政呢?的确没有什么视察的,前面说了,浙江的学风很是昌盛,根本就不用怎么督导,而庞煌闲暇之余,建设清华义学江南分校的想法又重新回到了脑海之中。
    兴办书院之开始的想法,就决定先从苏州开始,因为杭州距离海边太近,安全因素得不到完全的保障,于是就到了苏州城内,开始齐泰看到苏州城内废弃的园林颇多。就建议驸马都尉选择几个修葺后就可以使用,但是得到了庞煌的否定。
    原因是苏州内废旧的园林虽多,但是也算是有主之物。只是主人大都被朱元璋放逐了。他不愿意办学明明是好事,却落得个侵占民产的名声,那样不利于今后收拢人心。更何况对于那些废弃的园林他还另有用处。
    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在城外重新选址建设。至于资金方面,庞煌虽然薄有一些钱财,但是远远不够新书院的建设费用,可庞煌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办学这件事情急不得,他把风声先放出去,重建是为了告诉苏州人,朝廷要善待你们。
    庞煌计划在姑苏山下建设两所大型义学。最少可以容纳两千名学生学习的书院,这两所学院中,其中一所是属于蒙学教育。另外一所是正规的清华义学江南分校,是专门来资助贫寒士子学习的书院。
    接受刘三吾、齐泰等人的建议,江南清华义学结合江南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宗旨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以孔子六艺为主。修习礼、乐、shè、御、书、数。
    六艺皆通,并通过书院组织的考试直至合格,发于文凭推荐于太学肄业。另外,庞煌为了打破十年寒窗只为官的传统,建议江南清华义学仿造北平清华义学的办学方法,除了传授六艺之外,另外加设律学、武科、农科、商科、冶科、水科和匠科等等,除了律学和六艺并存之外。其余学科皆为选修,学生可以随意学。不过想拿到江南清华义学的文凭,至少要有一门选修科目通过。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士子在仕途无望之后,有个养家活口之道。
    而后,庞煌发出通告,但凡家在苏州,又被迁移至临濠或者别处的士绅,想回乡祭祖归宗者,可捐资江南清华义学,驸马都尉可视其功德,一枚金牌可以送两名族内子女至江南清华义学就读。
    关于这一点,庞煌已经向朱元璋请示过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允许,因为并不是允许迁移至临濠的浙江移民回归故乡,而是允许他们的子孙就读清华义学,这一点在朱元璋开始看来,基本上是无伤大雅,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今天根据梅殷的说法,偏偏就是这一条除了很大的问题。(.)m..阅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