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228朱元璋的两难选择[2]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长的太快,怎么不说是你想掌握全部权柄的心情太过于急切呢。
    现在大明立国只有十二年,你就完成了用淮西系官员打压了浙东派系的官员。然后用杨宪的事情,选中了胡惟庸来分裂淮西派系的官员。
    这个速度,到底是胡惟庸快。还是你朱元璋心急呢?
    要知道,就算是唐代。根治诸侯的力量,也是靠无作为的唐高宗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穷几十年之力。才算将开国功臣逐个的清理干净。
    宋朝更不要说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赵光义又废了多大的功夫,才解决了功臣们留下的难题,但是在大明,你朱元璋只用了十余年就办到了;中二病也要去盗墓。
    此时还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胡惟庸成长的太快,要不是在封建社会君王的御书房,估计庞煌现在马上就会露出鄙视的目光,很看不起的鄙视朱元璋一番再说。
    “儿臣觉得,有些特例,并不能代表全部!”庞煌能说什么,只能继续和朱元璋打着哑谜。
    就在这一天,朱元璋和庞煌谈了很久,几乎就要将庞煌本来肚子里就不多的政治墨水榨取了个干干净净。
    要不是庞煌在北平时,经常和刘伯温这个人间蒸发者肆无忌惮的谈论了很多,由刘伯温这个官场老油条完善了很多想法,恐怕庞煌这次要说出很多大逆不道之言,让朱元璋震怒了。
    比如说道圆桌议会,就让朱元璋大为不齿了一阵,当场批判了尊卑无分的**之举。
    圆桌会议的历史起源亚瑟王的传说:以前会议,尤其是那些正式的会议或宴会,非常讲究主宾的席位座次,一般都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宾客则根据其身份、地位、辈分,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两面;但如果碰巧客人都是显贵尊长,就不好办了。
    公元5世纪时,英国的亚瑟王想出了一个办法,即他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时,不分上下席位,围着圆桌而坐,这样就避免了与会者席位上下而引起的纠纷。于是便形成了“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尊卑,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
    当然,这个亚瑟王,被庞煌移花接木一番,换到了亚特兰蒂斯的身份,出于庞煌小心行事的原则,亚瑟王也换了一个名称,叫做sè当王。
    好不容易从放牛娃变成了一代帝王的朱元璋,哪里肯放弃自己起落的艰辛,和一群人进行圆桌会议,搞得没有上下尊卑之分呢?在他的眼里,作为皇帝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无上的尊崇与优越xing吗?
    庞煌也知道这个道理,无奈当时一时说漏了嘴,想要挽回却没有办法改变过来,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尽量符合着大明的实际情况去说,但依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赞同,所以只能挨了一顿莫名其妙的臭骂了事。
    最后连饭也没有管,庞煌便灰头土脸的回转到南京的公主府内,不过好像朱元璋并没有放在心上,临走时,还让他回去后通知临安公主,这几天多多进宫陪伴马皇后,顺便带上初五和初六两兄弟,并说到了两兄弟周岁时,宫内自然会有名字赐予,让他不要着急。
    庞煌自然不着急,初五、初六这两个名字喊着也不错,很有成就感,既然这样,还着急做什么呢?
    有好几天,朱元璋没有再召见庞煌,估计是在消化着庞煌的任期制度,对于皇帝来说,任期制度是柄双刃剑,既能限制丞相,那么也能限制他这个皇帝。
    因为一旦确定任期制度,那么丞相一旦确定,那么不是因为谋反之类的罪名,他就算是作为皇帝,也不能轻易的动这个丞相的位置,不能再向以前那样恣意妄为了。
    大明立国如今十二年,真正坐上首相位置的分别有李善长、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等四人,哪一个不是自己想让他们做丞相就做丞相,如果不想让他们做丞相了,那么只要稍微动用一点小小的手腕,那怕一个小小的罪名就可以达到目的。
    一旦任期制度确定,自己就要失去了将中书省丞相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乐趣,这个吸引力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很大的,很难下决心将其放弃。
    真的有些两难啊!!
    :求点支持啊!谢谢大家,大大们看书辛苦了。
    为你提供jing彩热门小说免费阅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