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227修桥顺母意,杀僧报父仇[2]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也至少是一个知情者或者是默许者。
    奏折写的极为考究,把最后一项罪名写的及其含糊。盖因为本来皇帝就没有表态定xing的事情,所以用的颇有些莫须有的风采。
    庞煌看了之后,表面上一片诧异加上惊讶。内心却是被搞得哭笑不得。
    这些算是什么罪名,第一个罪名。朱文正是谁,你皇帝的侄子。还用当初只是地方官的汪广洋去包庇吗?第二个罪名,明知道杨宪jiān邪不禀报,那时候你真沉浸在李善长下台的畅快之中,禀报了又如何,更何况,杨宪上台就把汪广洋搞到广东去了,有那个时间禀报吗?
    第三个罪名,虽然可能,那也最多说汪广洋用了一部分私权,或者是生活作风不检点的问题,算是什么罪名。
    至于第四个罪名,庞煌却是知道刘伯温正活蹦乱跳的在北平通州呢,至于其中的详情,刘伯温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没有你这个皇帝点头,他胡惟庸敢吗?
    可能是汪广洋就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抵死也不愿意出来指证胡惟庸,因为指证胡惟庸,就等于指证汪广洋自己;一闪成婚:首长的温柔陷阱。
    汪广洋最后几年的xing格是弱了一点,但不代表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骨气,昧着良心做事,还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啊。
    “这道奏疏,朕留中三ri了,驸马看过之后,觉得朕是否该明发天下呢?”
    朱元璋不动声sè的问道,庞煌犹豫了一下,道:“父皇,儿臣觉得,汪大人已经是将死之人,这么大的罪名压下来,恐怕汪大人很难苟活于世上,非要自尽谢罪不可,还望父皇能够怜悯老臣的苦衷!”
    “你这番论调,倒是和太子差不多,原先朕还觉得将你和太子分开有些不妥,但是现在看来,朕的决定还是正确的。”朱元璋冷笑道。
    “汪大人之母仍旧在江宁度ri如年,希望儿子的原谅而不肯离世而去,而且儿臣觉得,白发人送黑发人,放在朝中来说,仍是不祥之事。”
    “果然,皇后的论调也是你怂恿的,你可知道,让后宫干涉朝政,那是大忌,莫非你以为是驸马,朕就不敢动你了吗?”
    朱元璋的生气却不是伪装的,这几ri他被马皇后烦了好几次,都是因为汪广洋的事情,因为庞煌将汪广洋的故事讲给了皇后听,所以马皇后动了恻隐之心,一心想要为汪广洋求情,却是给庞煌招来了无妄之灾。
    “儿臣知罪了!”庞煌一躬到底,却是心里不怕,既然朱元璋能当着自己的面说出来,那么就不是要追究的意思。
    “一句知罪就行了吗?你没有想想,堂堂大明右丞相,却徘徊在忠孝两条路上不能抉择,这本来就是一种渎职,对朕不公,对整个大明也是不公的。他这种举止,分明就是在找死,朕只不过是成全他而已。”
    “父皇,但儿臣还是有句话要说,儿臣在无人时,也常常思考汪大人之事,首先来说,汪大人心中的苦楚,却是很少人去想,但是儿臣却想到一个故事,请父皇允许儿臣说出。”
    “你说说看吧!朕听着呢?”
    于是庞煌将穿越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笑话说了出来,这个笑话叫做:“修桥顺母意,杀僧报父仇”,本来以为朱元璋知道的。
    大概意思就是一个孩子,爹爹去世的早,从小靠母亲拉扯长大。孤儿寡母的生活很不容易,生活艰难。还好,附近有一个和尚知道了,经常帮助他们家做一些事情,一来二去帮忙帮熟了,孩子的母亲心里就喜欢上了这个和尚,来往甚是亲密。当地人们有的说和尚本来就没安好心,早看上了那家孩子的母亲;还有人说两个人是ri久生情,才是如此。可不管怎么样,孩子的母亲越来越感觉离不开和尚了,但是孩子一天天长大又不好怎么样,只是天天盼着和尚能来。可是,和尚从寺庙过来要趟过一条河,这条河虽然不大,但是也不小,天气冷起来,趟过去很是不容易。孩子看着母亲天天盼着和尚,便自己修了一座桥,使得和尚来往方便。如此,了却了母亲的一个小心愿。ri子一天天过去,母亲终于去世了,儿子安葬好了母亲,回到家拿了菜刀,到寺庙里砍死了和尚。用当地的打油诗来说,这叫:“修桥顺母意,杀僧报父仇。”
    但是朱元璋哪里听过这种网上杜撰的民间典故,听了之后,不由“噗嗤”笑出声来。忍住笑意道:“你说汪广洋就是那个小孩吗?”
    “启禀父皇,儿臣觉得汪大人比那小孩还要可怜!”庞煌认真的说道。
    “这话从何说起呢?”
    :那个老故事可能占了一部分字数,所以这一章害虫多写了二百多字,算是补一下,不让大家花冤枉钱,谢谢大大们的支持了,再次谢谢,希望继续支持害虫!!
    为你提供jing彩热门小说免费阅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